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是形象性很强的学科,课文中色彩鲜明的词语,妙趣横生的修辞,栩栩如生的形象,远近高低的场景等,都可以用图示的方法,展示在学生的眼前。图示法是在语文教学中贯彻教学的直观性原则的有效方法。古代教育家荀况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主张“在可能的范围以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一切看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在视官的跟前,一切听得见的东西都应该放在听官的跟前……”乌申斯基说:“在很多场合,学生掌握知识都是从理解各种实际的事物和现象开始的。”使用图示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教师应当瞄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课程理念,立足学生的“学情”特点,实施自主质疑教学策略.教师在导入课题时创设质疑情境,在课文重点和教学难点上创设质疑平台,在读写结合处实施写法质疑.  相似文献   

3.
刘国正先生指出:“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语文无论是“读”还是“写”都离不开现实生活。有经验的教师总能在教学过程中嵌入社会生活内容,不仅使课上得生动活泼,还能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一、创设生活情景,突破阅读教学难点阅读,是对生活的体验、认识,读书即体验生活。文章是抽象的语言材料组成的,但它反映的是现实生活。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去思考去学习,才能有好的学习效果。荀子在《劝学篇》中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强调重视感知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和课堂不断发生改变。情境教学法是著名教育家李吉林吸取传统教学中注重读写及近代直观教学等因素,通过反复研究、实验、创设情境教学,并逐步构建成一个理论体系。李吉林指出,情境教学法就是语文教师充分利用与课文相关的形象,创设典型的课文情境,"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进入作品所描写的情境,"把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作者围绕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谈谈意见和看法。  相似文献   

5.
<正> 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早已提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这种以“闻”、“见”为基础的思想,也就是我们当今贯彻的直观性原则,具体与抽象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中如能巧妙地利用数形结合,把抽象化为具体,则不但可使学生对知识获得鲜明生动的形象,易于理解,记忆和激发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本人在实习过程中,采用数轴的直观性进行复习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加强课堂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才能赋予课文生命和活力。1.情境表演,再现生活。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学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境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如课文《西门豹》有这么一个片断:“这些官绅一个个吓得面如土色,跪下来磕头求饶……”教学中我抓住“磕头求饶”创设情境,以实现对文章主旨的深刻理解。即请几位同学以表演的方式补…  相似文献   

7.
一、创设情境,在情境中体验体验是新课程的教学原则之一,它能让学生从感受体验形象开始,继而建立文本与形象之间的联系,使文本与形象沟通起来,促进学生积极的体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体验的基础。教师精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促进互动合作,从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激发兴趣,培育情感,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因为儿童一旦自然进入了语文描绘的情境,对课文刻画的人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便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相似文献   

8.
列宁曾指山:人们认识的过程就是“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哲学笔记》)。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获得理论认识及促进思维的发展,也总是从具体的形象开始的。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况早就指出:教学应该以“闻见”为基础,他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荀子·儒效》)。学生的认识从总体上讲也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规律。初中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与实验的主要目的1.重点掌握五种基本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公式,并能灵活运用公式求组合图形(或阴影部分)面积,教会学生如何把多边形分割成几个基本平面图形的方法.初步形成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2.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掌握多边形是由几个基本平面图形组成的特点.3.利用多媒体图形技术、交互技术,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主导性,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二、教学与实验的基本方法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提出教学要以“闻”、“见”为基础的古老的教学原则,现代教学论指出在“闻”、“见”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和启发.在《组合图形面积计算》这一课的教  相似文献   

10.
张媚霞 《广西教育》2011,(31):32-32
语文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由于许多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相距甚远,导致教学要点与学生的兴趣点难以有机统一,从而出现教师教得“费劲”、学生学得“吃力”的尴尬局面。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应联系现实,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相似文献   

11.
在绘画基础课的教学中,示范教学的方法是主要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是指教师使用直观教具或当堂示范使学生获得知识或行为模仿的教学方法,是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的具体体现。美术是一门视觉造型艺术,许多技能技巧等绘画方面的知识是语言很难表达清楚的,它更多借助于“看”,必须借助直观的形象或语言,才能使学生获得较明确的认知。正如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苟子所说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把课教活了。"这个"活"字在一定程度上是指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的那种如痴如醉、生动形象的情境。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创设一系列的教学情境,能够极大地激  相似文献   

13.
刘琛 《现代语文》2009,(6):65-66
学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学习的。“情境”是作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和感悟的“教学刺激”和“学习条件”而存在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掌握知识,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语文教学情境设计成为语文教学设计中关键的一环,也是考验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和教学艺术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徐宽海 《快乐阅读》2011,(23):173-173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语文是交际的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和服务于生活的。阅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因此,课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如何让学生进入课文中的情境中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所以,课堂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下面谈谈本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点滴体会:一、巧设疑问,设置情境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相似文献   

15.
简笔画以完成时间快、线条简练、概括力强见长,成功的简笔画“神形兼备”,使人产生丰富的想像,如果把它巧妙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不但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变抽象为形象,而且在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方面有独特的作用。一、以画激情,诱发想像情境教学研究表明:教学中教师利用实物、图画等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能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其想像力。在阅读教学初读课文这个环节前,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用寥寥数笔,勾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简笔画,会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去想像。这样,用简笔画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去领…  相似文献   

16.
“情境”在教学中专指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学习场景。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就是语文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7.
“情境”在教学中专指引起人情感变化的具体学习场景。 “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语文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就是语文教学情境。  相似文献   

18.
语文阅读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认知的内驱力,从而引发其解决问题的行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问题情境,以提高阅读教学效果。具体策略有:利用课文中的矛盾形成问题情境;利用新颖形式形成问题情境;利用争辩形成问题情境;利用课外资源创设问题情境。  相似文献   

19.
正语文教学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情境中去。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用模型、标本、图片、幻灯、录音、录像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之中。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  相似文献   

20.
在语文教学中创设相应的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沟通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但有的教师由于认识偏颇,过度发挥情境刨设的作用,或者创设一些与课文无关的情境,或者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课堂虽然热热闹闹,却淡化了语文教学的特点。对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笔者有如下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