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你有缘     
也许与生俱来与语文有缘,记得上小学前我就开始学习语言文字,认识了好多字。虽然只是简单的“大”“小”“上”“下”,“太”“平”“天”“国”。但在那个时代的穷乡僻壤.已很不简单了。上小学后特别喜欢上语文课,语文考试几乎回回得满分。念初中时更偏爱语文,特喜欢读《中国青年报》;李清照的词也读过不少。又比较喜欢读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2.
余丽英 《湖南教育》2005,(23):27-27
我们在阅读教学课上总看到诸如此类的现象:“请同学们大声把课文读一遍”“下面分小组比赛读课文,每组读一段”“请几个同学分角色读课文”……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读的训练看似很多,但为什么而读?学生不知道,教师也盲目。这样的读是机械被动的,也是无效的。相反,教师如果给每一次读都安排具体任务,读前提问,读后追问,引导学生利用读来理解文意,利用读来完成学习任务,效果就好多了。例如:“看到课题你会产生哪些疑问?好,下面请同学们带着各自的疑问默读课文,从课文里找答案……”“课文哪些段落写了西沙群岛物产丰富?哪些段落写了它风景优美?请大家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记……”“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这样的读。是积极主动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读不是形式,读要有目标。  相似文献   

3.
不知自何年月始,语文课的“讲”字被逐出了课堂,谈“讲”甚于“谈虎变色”,语文课变成”导”“读”,“问”,“练”……等,美其名日:“变讲堂为学堂”:似乎谈“讲”字就“抱残守缺”,就是“不合时适宜”,就是“少慢差废”。  相似文献   

4.
李奇 《内蒙古教育》2007,(4X):30-31
孔子被尊为“圣人”。用鲁迅的话来表达,还是后世的人们“捧起来”的。 如果有人提问孔子姓什么。那谁都会说这无异于痴人说梦。但是孔子当时,却是不知姓甚一因为他没有姓。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母亲颜征在。孔子所以姓孔。也是后世“追认”的,因为,孔子的好多代以前的祖先是贵族。孔姓,就从那里追溯起来的。  相似文献   

5.
纠错作业本     
躺:读tang,左右结构。形声字,左从“身”,表意:与身体有关(身体倒在地上或其它物体上);右从“尚”shang,表音,它们的韵母是相同的。这样去理解,同学们就不容易再出现类似的错误了。  相似文献   

6.
一、通过读音辨析许多汉字尽管读音相近,但是它们的声、韵、调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只要能正确读出这些字的音,就能辨析这些音近字。如“叹为观止”的“止”读zhi,而“之”读zhi;“直截了当”的“截”读jie,而“接”读jie;“气概”的“概”读gai,而“慨”读kai;“辍学”的“辍”读chuo,而“缀”读zhui;“掂量”的“掂”读dian;而“惦”读dian;“戍边”的“戍”读shu,而“戊戌”读wuxu。二、借助形旁辨析  相似文献   

7.
一、通过读音辨析许多汉字尽管读音相近,但是它们的声、韵、调还是有细微的差别。如果能正确读出这些字的读音,就能辨析它们的音近字。如“叹为观止”的“止”读zhi,而“之”读zhi;“直截了当”的“截”读jie,而“接”读jie;“气概”的“概”读gai,而“慨”读kai;“辍学”的“辍”读chuo,而“缀”读zhui;“掂量”的“掂”读dian,而“惦”读dian;“戍边”的“戍”读shu而“戊戌”读wu xu。  相似文献   

8.
吴歧廷  齐宜永 《中学理科》2007,(1):17-19,92
1.正确“读”、“写”化学方程式 概括地说,书写化学方程式有如下四个步骤:  相似文献   

9.
奉行“教学做合一”的行知教育思想和“读好书,做真人”的教育目标.让每面墙壁都会“说话”.做到“墙壁处处皆学问、一墙一砖总关情”,我校校园墙壁文化建设形成了“四化”特色:空间布局创意化、内容选择校本化、活动方式专题化和教育策略课程化。  相似文献   

10.
《马氏文通》"加词"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词”是《马氏文通》中的一个术语,但它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它包括好多内容,过去认为它有两种,或三种表现形式,文章则认为它至少有七种不同的表现形式,甚至还可包括这七种形式之外的内容。《马氏文通》的“加语”、“加读”、“加辞”实际上也是指的“加词”。  相似文献   

11.
《小学语文》2008,(12):56-56
问:“转”是一个多音宇,既读上声(zhuǎn),又读去声(zhuàn),在教学中常常读不准。请问:读上声和读去声的“转”字有什么区别?“旋转”的“转”怎么读?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左”和“右”主要用来表示方位。而在古代,“左”和“右”除了表示方位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用法。  相似文献   

13.
彭琪 《湖南教育》2006,(8):46-46
古人云:“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授人以渔”的“渔”指的就是让学生会读、会问、会写。  相似文献   

14.
戏外戏     
时常有这样的感觉,一堂堂课如同一幕幕戏。好多“戏”常常会因“导演”(教师)或“演员”(学生)的节外生枝而派生许多戏外戏,有的妙趣横生,有的值得探究,当然也会存在败笔。如果“导演”善于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加以放大或运用,定会丰富和深化“戏”的“灵魂”。举例为证:——  相似文献   

15.
在低年级儿童识记字形过程中,引导他们自己寻找方法识记,会使他们对识记对象印象更深,乃至永远不能忘记。例如,我在教“拔”字时,先让学生读准字音,然后启发学生说:“这个字我以前教过的好多同学都易出错,哪位同学能用巧妙的办法把它记住?”学生听到这个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后,便积极思维,随之纷纷举手,跃跃欲试。生1:“拔”字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扌”旁,右边是“友”字加上一点。生2:“拔”字和“拨”字相似,“拨”字的短竖去掉就是“拔”。生3:“拔”字是指一个小朋友(友)在用手(扌)拔萝卜,拔不出来,急得眼泪都滴…  相似文献   

16.
师: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一句话,(出示:一群美丽的鸽子,正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我看得人了迷。)会读吗?(指名学生读。课件点红“的”“地”“得”)这三个字在这句话中都读——de。既然都读de,那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的”,有的地方用“地”,而有的地方又用“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它们的用法。(板书:的、地、得)  相似文献   

17.
“两课”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应用是“两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处理好多媒体课件与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对提高“两课”教学实效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周士同 《河北教育》2005,(21):29-29
“读”与“说”是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形式,“说”是“读”的目的,“读”是“说”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读、引、悟”是理解课文内涵的三大要素。因为“读”是理解课文内涵之基础;“引”是理解课文内涵之关键:“悟”是理解课文内涵之目的。本文将对其中的两大要素——“读”和“悟”谈一些教学体会。  相似文献   

20.
要正确地去括号.首先要对去括号的法则十分熟悉.其次要注意去括号的法则与我们已经学习过的有理数运算之间的关系:括号前面是“+”号的情况可以看做是“+1”与括号中的各项相乘,相乘后括号内的各项不变;同样,我们可以将括号前面是“一”号的情况看做是“一1”与括号中的各项相乘,相乘后括号内的各项变为原来的相反数.这样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