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关于罗贯中之籍贯,以山西太原说与山东东平说之争论最为激烈。主山西太原说者,依据贾仲明《录鬼簿续编》"罗贯中太原人",认为罗贯中是山西太原人;主山东东平说者,依据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认为罗贯中是山东东平人。又有学者提出"东太原说",致使罗贯中籍贯的争论更加复杂化。罗贯中籍贯山西太原说的合理性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论证:"山西太原说"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山东东平说"则至今未发现有直接而明确的文献记载;庸愚子序"东原罗贯中"之"东原",不仅指山东东平,也指山西太原,"东原罗贯中"应是山西太原罗贯中之意;古今只有一个位于山西的太原,所谓山东之"东太原郡",是个侨置而虚设在山东的地名,有郡名而无实地,其实质指的还是山西太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力主罗贯中籍贯"东原说"的学者根据东晋时期在今山东设立的"东太原"郡,认定《录鬼簿续编》之"罗贯中太原人"之"太原"即指"东太原"。实际"东太原"只是东晋南北朝时期设立的众多侨置"太原郡"中的一个,其目的是安置来自祖籍太原的侨民。它作为一个临时性的地名,不可能成为"罗贯中太原人"的依据。与"太原"地名的唯一性形成对照的是,"东原"作为地名反倒不止一处,魏晋南北朝时也曾设立过众多的"东平郡",这些侨置东平郡同样不能作为"东原罗贯中"的籍贯根据。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类观点显得十分荒谬。我们除对这些学者历史常识的严重缺失感到意外外,更对他们为成就己说不顾正常的逻辑思维而生拉硬扯的所谓学术研究行为深感不安。  相似文献   

3.
今存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是一个补配、拼凑晚出的本子,不可作为考证《三国演义》著作权的重要根据。张志和先生据黄正甫刊本论《三国演义》非罗贯中所作,其最初写定者应是南方人等等,不能成立。《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泰定三年(1326)左右。罗贯中是元末东原(今山东东平、汶上、宁阳一带)人,他的《三国演义》的著作权铁案如山,不可动摇。  相似文献   

4.
罗贯中籍贯太原说新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贯中的籍贯是中国文学史的重大悬案之一。近期学术界否定罗贯中为太原人的文章、书籍较盛,影响颇大。《罗氏族谱》、《罗氏神轴》等文物的相继发现,证实了罗贯中确系太原府祁县河湾村人,由此,这一文学史悬案基本得以廓清。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自上世纪20年代、特别是近30年以来《水浒传》成书年代及作者的探索历程。根据目前已掌握的内证、外证及旁证,否定了《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的观点;认为《水浒传》成书于明朝中叶可以定论。《水浒传》的作者为明朝中叶东平人罗本,字贯中。他与元代戏曲作家罗贯中是不同时代的两个人。  相似文献   

6.
唐代释家经疏中的三国故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唐代佛教经疏和魏晋南北朝及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三国人物故事的异同,由此要以看出三国故事在历史上的流播和演变,并进而分析了佛家经疏例引故事的成因与影响。  相似文献   

7.
罗贯中和刘基是同时代人.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塑造的诸葛亮和现实生活中的刘基很相似.作者认为,也许当时活着的刘基就是罗贯中笔下诸葛亮的模特.  相似文献   

8.
汉中,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汉中之东的安康却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康在三国时期亦是血火交融的战场,魏、蜀、吴三国都曾用兵于此。《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淡化安康的史料进而模糊安康呢?本文认为是因为安康的史料暴露了蜀汉在战略上.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罗贯中有意识地淡化处理了安康的史料。由此,我们更强烈更具体地感受到罗贯中驾驶史料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9.
叠方块     
设计意图 在一次大班建构活动中,佳佳和东东看着一幅小方块造型图搭建一座积木房子.佳佳数了图中的积木后说:"盖这座房子要用9块积木",东东数了一遍,提出不同意见:"不是的,应该用10块积木."两人争执起来,接下来的操作证明了东东的观点是正确的.类似上述现象在数学活动中屡见不鲜.反映出幼儿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受生活经验(东东平时玩积木的时间比佳佳多)、视觉等影响,往往忽略了图形中被遮盖的积木数.  相似文献   

1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依据陈寿的史书《三国志》创作的。由题目可知,《三国演义》不像正史那样真实,它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的艺术性更强。  相似文献   

11.
解罗贯中及《三国志传》底本原貌之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现存资料,罗贯中创作的小说,原来都叫“传”,并无“演义”之名。所以,罗贯中写作的《三国》小说,应是《三国志传》的底本,而非《三国志通俗演义》。罗贯中的生卒年以定在1320-1390左右比较符合实际。《三国志传》接近于罗贯中的底本。从总体上说,罗贯中的《三国》底本,比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要粗糙些,但某些段落却比嘉靖本写得好。  相似文献   

12.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13.
《三遂平妖传》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戏曲作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书中"用的是明代初年的口语"。以国内孤本北京大学馆藏本为蓝本,运用比较、归纳等研究方法,秉承穷尽研究的原则,对照当今最具权威性的《汉语大词典》,发掘并研究分析其失收的词语新义,对于汉语词汇史的发展,大型语文工具书的编纂和修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传统历史小说的解构与重新生成--鲁迅与罗贯中关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史上,拥有史诗般气魄的《三国演义》凝塑了罗贯中历史小说创作的大家角色。《中国小说史略》梳理了古典小说嬗变历程,也奠定了鲁迅是现代文学拓荒者和传统文学梳理者的身影。由于熟知古典文学的脉络和传统文化的经纬,他与其他“五四知识分子一同加速了古典文学的现代  相似文献   

15.
本文引述各有关著作之事实,对历来仅认为罗愿是位史志学家的片面评价,同时对<宋史>"罗愿传"中对罗愿评价的两处严重不妥,加以论述和批驳,结论认为罗愿是一位徽州历史上的重要人物,进步爱国的政治家,南宋第一作家,杰出的史志学家,著名贤人.  相似文献   

16.
东汉关中学派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时期,关中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经学人物与经学作。从区域化的角度论述了“关中学派”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关中学派”对中国古代经学发展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奇书之一。拥刘反曹既是作者的基本立场。也是全书的结构主线。在三国鼎立之势中,东吴一方陷入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境地。既不是作者极力歌颂的汉家后裔,也不是鞭挞批判的篡权贼子,而主帅周瑜这一形象在夹缝中不断地徘徊,一会儿是神勇无比、屡建奇功的英雄,一会儿是心胸狭窄、愚蠢无比的小丑,不同的性格奇怪地缠绕在一起,塑造成了一个扭曲的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