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名实问题是先秦逻辑思想的热点问题之一。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杜国库发表了一系列研究先秦名实问题的文章,对中国先秦逻辑史的研究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杜国库认为名实问题是把握先泰逻辑思想的关键所在,他以名实问题为线索勾勒出先秦诸子逻辑思想的发展历程,用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阐述了“名”、“实”概念的含义,对孔子、宋尹学派、荀子、公孙龙、后期墨家等先秦诸子在名实问题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总结并给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被郭沫若誉为“墨名绝学”。  相似文献   

2.
两汉名实思想在先秦名实理论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其论述主要体现在《淮南子》和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淮南子》认为名所表达的概念是对客观存在的真实反映,同时主张操名责实,并主张在事物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名实关系,同时看到了名实关系的多样性;董仲舒则对名号关系做了深入的考察和分析。与先秦时期纯理论研究的理性因素相比,两汉名实思想主要是为了达到"正名以正政"的政治伦理目的,表现出为政治服务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尹文子是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也是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名形与名事两对具体对立的情形阐明了抽象意义上的名实关系;他在中国逻辑史上较早地探讨了正名原则,其正名原则避免了形、名背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尹文子是先秦逻辑思想发展史上一位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也是名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从名形与名事两对具体对立的情形阐明了抽象意义上的名实关系;他在中国逻辑史上较早地探讨了正名原则,其正名原则避免了形、名背离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名家是先秦时期的一个重要学派,对研究中国古代逻辑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关于名家的名实观的探讨,是目前古代哲学史的薄弱环节。国内学者仅涉及个别代表人物的观点,而缺乏对名家的名实观的整体把握。该文通过讨论先秦名家的名实观及其由来,希望学者能对他们和他们的观点有全面的了解,对名家做出一个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名家是先秦法家一个重要的学术渊源,其名实论、名法论直接影响了法家"循名责实"、"形名参同"治国学说的形成。这一点从《申子》《商君书》《管子》《韩非子》等法家著作中都可以得到明证。  相似文献   

7.
名家是先秦法家一个重要的学术渊源,其名实论、名法论直接影响了法家"循名责实"、"形名参同"治国学说的形成。这一点从《申子》《商君书》《管子》《韩非子》等法家著作中都可以得到明证。  相似文献   

8.
先秦名论包括:道家的认知论"名论"、儒家的伦理论"名论"、名家的王道论"名论"、《墨辩》派的思辨论"名论"、法家的权术论"名论",由此呈现出认知-思辨论"名论"和伦理-权术论"名论"的两条线索。占主流的先秦伦理-权术论"王者制名、循名督实"的"名实之辩",本质上是"伦理主义";古希腊"按规定"还是"按本质"的"名实之争",本质上是"物理主义"。先秦名论中的"名-实"两解:①指称之名-指称之物;②名分-实绩,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能指(音响形象)-所指(概念)"之间不存在直接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先秦名家学派的哲学思维,对古代文体学产生了诸多影响。先秦名辩与古代文体之间探究事物的角度,体现了相同的认知论;而文学作品体例风格之同异的认识和研究,又与名家学派辩证的同异观相通;名家学者所提倡的名实观,也正与古代文体学“因文立体”的思路不谋而合。名家学派思想以其逻辑性与思辨性为古代文体学研究提供了对事物的认知与研究的方法,二者具有某种思想上的共通性与传承性。  相似文献   

10.
陈玲周江在《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正名论与中国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正名”一说源于孔子。孔子曾说:“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正名”的首要和最初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政治、伦理问题。在名实关系上,墨子承认概念是事实的反映,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认为一定的事实要与一定的名称对应。较之孔子“受限”的顽固的名实关系,墨子的正名理论慢慢脱离了困囿,走向开放。后期墨家对“名即概念”的理论有颇多创获,但荀况关于“名”即概念的理论又更有创举,他更加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概念是用来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吕氏春秋》保存了不少先秦名家思想史料,其中对正名理论亦有发挥。吕氏与先秦名家一样,认为名是实的反映,是言的工具。在名实关系问题上,《吕氏春秋》继承了孔子的“正名”传统,然而《吕氏》正名论不同于孔子,《吕氏春秋·审应览》曰“取其实以责其名,则说者不敢妄言。”又曰:“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此意旨在要以事物的实际情况和类别为依据来考察与之对应的概念和言词,这则是从“实”出发,“取实...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随着启蒙思潮逐渐分化和瓦解,知识界出现了各种论争,中国思想文化日益呈现出转型的特征和三分天下的格局,文学版图随之发生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和新世纪的市场经济和商业主义背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批评界对当前文学的评价不一,文学轰动效应的全面失去,文学潮流的持续淡化,网络文学的出现以及文学创作现场的波澜不惊等,已经成为描述新世纪文学面貌的几个关键句子.  相似文献   

12.
先唐诔的作谥职能不断弱化,具体体现为所诔对象的非事功化以及作和所诔对象关系的私人化。这导致了诔述德内容的改变:先秦两汉时期诔述德主要在道德、政治方面;魏晋以来则突出才性、情趣。这些变化促使着诔由礼仪之向抒情之转变,从而也动态地呈现了先唐诔的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张洁的作品以浓烈的感情笔触探索人的心灵世界,细腻深挚、优雅醇美。文章通过对她的作品《祖母绿》的分析来理解女作家在第一期小说转变前后的特殊的心灵历程。  相似文献   

14.
刘勰在《易》的文化空间中构思文学变化与形而上的世界本体之间关系,这决定了他的“通变”理论是要在变动的历史世界和形而上世界之间建立起统一性,而不是关于文学的“复古”或者“继承与创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先秦典籍为语料,从复音虚词、固定短语、固定句式等三个层级描写了先秦汉语中的"其"与其他虚词的固定组合.语言结构精密化的要求、汉民族讲求对称的审美心理,共同推动"其"向双音化的虚词连用、复音化方向发展,促使其语法关系标志化、显性化,减少交际歧义.  相似文献   

16.
在经济全球化的新条件下,各国马克思主义论研究都共同面对着新的形式、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其关注重点和研究方法也多有不同,从而形成一种必然的对话关系。苏联的解体使世界马克思主义论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当今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及其论研究并没有终止,而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值得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论家所具有的国际品格、批判品格、实践品格,也值得借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论是动态的、变化的和发展的,应该站在时代高度,密切联系学实践,做出新的整合、新的探索和新的开拓。  相似文献   

17.
当下,文学和文学研究的存在价值已经受到质疑,这是一次与全球化同步的现代性危机,为挽救这种危机,有学者提出大文学观,主张把文化文本纳入到文学研究的范围之中。文章认为,这是一次由于现代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文学生产方式及传播方式的转变,而不是文学的内在危机。同样属于虚构类叙事作品的影视艺术日益取代小说的位置而成为当今人们精神和情感活动的主要支撑。克服文学危机、恢复文学研究对周围世界的解释能力、恢复它与当代思想的对话能力,应该把影视艺术作为媒体时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研究领域里实现从读者到观众、从文字到图像的现代性转换。  相似文献   

18.
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古代汉语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词语和句法格式。《幽明录》正是这一时期的著作,其结构模式充分展现了南北朝时期的复音词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19.
扬雄是西汉末年有卓越贡献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文字学家。他在文学理论上所提出的“言意观”是对先秦以来“言意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先秦以来争辩难清的“言意关系”问题较为系统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在建国初期的当代文坛,当权力话语成为强大的时代共名、并逐渐内化为文学界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的时候,权威者的意愿成为文学界主动迎合的目标。"英雄人物",这一令当代中国人情有独钟的形象系列,以其特有的时代内涵成为那个时代文学观念的符号式象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