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新教师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在教育教学工作情境中完成,新教师入职教育的价值也由此彰显.英国政府重视教师教育的专业性与连贯性,英格兰新教师入职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意识萌芽、制度探索、制度确立、完善与巩固等四个阶段.该制度涉及前期准备、正式开展以及正式评估等三个环节,以教师教育连贯性、持续性为理念内核,以高质量的入职教育为追求目标,依靠法定权威推进落实,注重权责分担与协作配合,并不断回应现实,最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入职教育实践.  相似文献   

2.
教师专业化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只有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水平,教师专业化发展要适应教师学历向更高层次变化的趋势,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相似文献   

3.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高质量教育的一个基本保证,入职教育是连接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的过渡阶段,是实现青年教师由一名学生向合格教师转变的关键环节,是一体化教师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基于对新任教师面临困难进行的调研分析,探讨了提高入职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我国师范教育发展历程的回顾,阐述了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的必然性;对构建新型的教师教育体系,从教师教育的特点,重视教师职前培养,通过实施终身教育实现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一体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等几个方面作了论述,明确提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化教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教师教育由数量扩充向质量提升转变的必然趋势,也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教育质量为目的,多维主体协同参与,通过协商、审议、合作等方式,推进教师职前培养、入职指导和职后进修一体化的新型教师教育体系,它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开放性、协同性和实践性等特征。教师教育治理体系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包括目标体系、主体体系、课程体系、评价体系和机构体系。推进教师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需要明晰培养目标、协同多维主体、整合立体内容、实施常规监测和统整各级机构。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我国教师教育从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教师教育评价相应地要 从量化评价向高质量评价发展。文章在归纳论述教师教育中采用量化评价存在的潜在风险、从量 化向高质量转向必要性及高质量要旨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提出了需要利益相关者构建协同机 制,需关注教师教育发展过程与结果产生的影响,需历经新旧范式交替过程,需关注不能量化部 分,需撷取量化评价精华,实现教师教育评价从量化向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职前教师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培养路径的选择应积极回应高质量基础教育体系建设需求。从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任务出发,职前教师培养的着力点在于:学科德育的理解与落实、教育创新的意识与探索以及持续发展的自觉与习惯养成。  相似文献   

8.
目前,新教师入职教育存在着定位不清,重视不够,缺乏系统等问题。组织社会化的研究可以为新教师入职教育提供借鉴价值,即入职教育应该努力实现新教师在学校文化、学校工作胜任、学校人际关系以及专业发展未来期望四个方面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高质量教师是高质量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础。师范大学作为我国教师教育的主力军和核心力量,肩负着服务教育强国国家战略需求、建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以及引领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使命担当。确立以教师教育为本业的高水平大学的发展定位是师范大学基于百年教师教育传统以及新时代教师教育发展使命的科学判断与主动选择。这需要重振教师教育发展优势,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国良师,为高质量教育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和师资保障。基于新时代师范大学的时代使命与发展定位,师范大学必须坚持高水平大学与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双向形塑,构建教师职前职后相统整的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加强教师教育学科与文理基础学科的集群发展,提升教师教育师资与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音乐教师教育的一体化发展,有效统整了职前教育、入职教育和职后教育的阶段优势,为培养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音乐教师提供了重要保障。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立足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保证了音乐教师教育的专业性;同时,也体现了音乐教师终身发展的基本理念,突出了音乐教师连续培养的实践追求。深入把握音乐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对于推动新时代音乐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文章从当前教师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视角出发,对音乐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和思考。  相似文献   

11.
张惠 《教育探索》2007,(4):71-72
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体制存在封闭性与定向性、职前职后分离、教师培养与资格认证不分、施教者学历层次偏低等弊端.为促进教师专业化建设,我国的教师教育必须向非定向的开放式模式转变,向职前与职后教育一体化转变,向教师培养与资格认证分离转变,向高学历层次转变.  相似文献   

12.
社会的深刻变化,形势的快速发展,不断向教育提出新问题、新任务。在社会上下都在追求优质教育,呼吁教育均衡发展的今天,教师队伍的高学历化、来源多样化和教师教育终身化,教师职业专业化已是大势所趋。在这种背景下,以往以师范院校的学历教育和全日制教育为主、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分离的教师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师教育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何从相对独立和封闭的传统师范教育体系向开放、灵活和多元化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转变,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正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的教师教育思想源于其创办新学的实践和向外国学习。他将教师教育当作是兴学育才的第一要务,十分重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既注重对教师的职前教育,也重视对教师的职后管理。受其教师教育思想影响的《奏定学堂章程》奠定了中国近代教师教育的基础,促进了中国近代教师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创新教育实习模式的探讨及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后备人才是高等师范教育的目标。教育实习是高师学生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关键环节。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新型教育实习模式的培养目标、传统教育实习模式不足以及国外教育实习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更加适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实践教学培训模式,为师范学生顺利地向教师转变创造条件,为师范院校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提供依据,同时也为师范类大学生的就业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15.
师范教育是教师教育的主阵地,其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师专业化的水平。只有进行职前的高质量师范教育。并且在职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和探究.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的优秀教师。  相似文献   

16.
教育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利益博弈、整合与表达的过程,教育政策主体面对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作出一定的抉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价值,经历了由注重补偿和适应向注重引导和超越转变、由重视学科知识的掌握向重视教育能力的提高转变、由倚重单一培训模式向倡导多元培训模式转变、由培养和培训的二元分离向教师教育一体化转变的演进路径。展望未来,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政策将从学历补偿走向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的教师自我发展、从工作关注走向基于人文关怀理念的教师个性关注、从职业提升走向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生涯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我国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经历了"萌芽发轫""坎坷发展""创新繁荣"三个阶段,教育实践观从理论上位观转向教育生态发展观,即科学理论理性主导下的教师教育实践逐渐向实践理论耦合实践取向下的教师教育实践变迁,基于这种转变,职前教师教育实践目标与内容、组织与教学途径等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相似文献   

18.
入职培训--新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教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点需要教师职前培训、入职教育、职后提高一体化。而在我国,现有师范教育中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相分离的情况仍然存在。新教师入职培训制度的建立不仅在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之间形成了一个过渡阶段,而且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本拟从我国教师教育中实行这种培训制度的必要性、具体实施以及积极意义等方面加以阐述,希望我们真正重视新教师的入职培训,并把它看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阶段.逐步加以规范化和制度化。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基本取向经历了由注重学历补偿和适应向注重引导发展与改革、由重视学科知识掌握向重视教育能力提升、由依赖单一培训模式向倡导多元培训模式的转变,其大致走势是:从职前与在职二元分离走向系统观指导下的教师教育一体化,从数量应急走向终身教育理念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从工作关注走向人文精神观照下的对教师个性和生命的关怀,从职业提升走向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的教师生涯设计与经营。上述变化与走势的动因是: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变革的适应,对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回应,对教师职业专业化大势的因应。  相似文献   

20.
胡江霞 《培训与研究》2001,18(1):60-63,68
教师是教育现代化的体现者,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建设者。教育发展,教师先行。本文从教育现代化特殊的要求出发,探讨了教师职能转变的趋势,提出了由“经师”向“人师”,由“学科教师”向“一专多能教师”、由“执行型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变的基本主张,为教师培训工作及教师的自我提高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