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梅 《学前教育》2008,(10):24-25
目前,中国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日益提高。但一些望子成龙的年轻父母往往花高价把孩子送到所谓的贵族幼儿园后便甩手不管,一句“交给你们,我很放心”的话语解释了其对“优质教育”的全部理解,觉得教育就是幼儿园和老师的事情;再者,由于职业竞争激烈,一些在繁忙工作之余又要进修的年轻父母,往往把教育孩子的任务交给了溺爱孩子的老人和教育水准低下的保姆;此外,随着社会分工的不同.也出现了不少的全职妈妈,但这些全职妈妈更多的是看管好孩子的吃、穿和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
时下,一些年轻父母出于种种原因,生下孩子,甩手交给了奶奶或姥姥,有的干脆把孩子送到外地去,直到孩子长大了才接回身边,目的是监督读书,让孩子按父母的愿望去发展。于是问题接踵而至,因为孩子毕竟是灵与肉的统一体,不是随意再塑所能奏效的。这里从众多的心理咨询个案中抽出几个例子,也许对年轻父母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千年以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开始进入谈婚论嫁的黄金期,“80后”年轻父母也应运而生。作为孩子人生的启蒙老师与终身老师,年轻的“80后”父母在实现“小皇帝”与现代父母的角色转换中会遇到怎样的困惑与难题呢?他们将以怎样的教育理念与方式去影响和教育自己的孩子呢?在“421”中国式家庭日益增多的现代社会,提高“80后”年轻父母的育子素养已成为成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何文 《早期教育》2000,(12):36-36
幼儿的生活离不开音乐.幼儿的发展需要音乐,父母们应该积极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在百忙中抽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一起“玩音乐”,带领孩子走向音乐的王国。年轻的父母们不妨试试以下方法来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  相似文献   

5.
魏小敏 《亚太教育》2019,(10):181-18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年轻的父母由于生活工作的巨大压力,将孩子的生活教育责任委托给祖辈,这些祖辈成为孩子的“代理父母”。如今隔代教育现象越来越常见,已成为社会焦点话题。然而,立德树人是教育之本,隔代德育问题备受关注。  相似文献   

6.
20年的改革开放,“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在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中,就有不少年轻父母。这些年轻父母是怎样教育孩子的?他们的孩子又表现出怎样的成长趋势?以下便是笔者的采访记录。  相似文献   

7.
朱莉  木制墙 《家庭教育》2009,(10):32-33
经常有不少年轻的父母问我:“张老师,你认为什么才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的礼物?”我的回答是:“健康、快乐。”也就是说,父母要经常问问自己:“我的孩子健康不健康,快乐不快乐?”  相似文献   

8.
《幼儿教育》2010,(9):6-7
孩子入幼儿园后.家长们往往如释重负:好了,难题总算交给了老师!好像自己成了教育孩子的局外人.其实.家长不应该把所有的教育责任都推给老师.而自己做“甩手大老板”。  相似文献   

9.
张雯婷 《考试周刊》2010,(7):129-131
当孩子开始牙牙学语时,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口齿清楚地说好母语.同时还希望孩子能在幼儿阶段就能打下一点英语的基础。于是,不少家长就把孩子送到社会上的各种儿童外语培训机构去学英语。然而.年轻的家长们是否想过自己来教孩子英语呢?其实.大多数城市70、80后的年轻父母都具有高中或者大学以上的文化程度和英语水平,因此,只要理念正确、方法得当,父母是能够胜任自己孩子英语启蒙老师这一角色的。本文将介绍一些父母在家教孩子学英语的理念和方法,供年轻的家长们参考。  相似文献   

10.
别急,慢慢来     
日本教育家铃木镇一认为.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的方法是人世间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时,家长是最仁慈、最有耐心的教育家,能原谅、允许孩子的“语句不清”、“摔跟头”等一系列“错误”。我时常看到年轻的父母们耐心地教孩子学说话、学走路.大人们则总是面带徽笑、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别急.慢慢来!”这句话。  相似文献   

11.
无辜的孩子     
《人精》里年轻父母是这样描述下一代的 :“他们早早地会爬会走会说外语 ,不足周岁就能拆玩具听电话和使用遥控器 ,……” ,作者称这一批现代孩子为“人精”。褒贬姑且不论 ,看看家长们对这一现象的反应吧。“他们太聪明太顽皮太狡猾了” ,家长们如此说。年轻的父母们不明白 ,自己明明种下一颗西瓜籽 ,为什么结出的却是苦瓜呢 ?自己付出了那么多 ,所得却非所愿 ,他们只有转而怪孩子自己不学好 ,不成器。这真是孩子的错吗 ?无辜的孩子 ,他们懵懵懂懂之中就被家庭按照社会现代小孩的标准塑造成所谓的“人精” ,他们从生下来起就似乎肩负着父母…  相似文献   

12.
赵娜 《中华家教》2012,(10):10-11
日前,来自新华网的一则《“周末父母”渐成常态》的新闻得到了媒体以及广大家长的普遍关注。的确,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将养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上一代,于是便产生了平时忙工作、周末带孩子的“周末父母”。而且“周末父母”的队伍不断壮大,人数日渐增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繁华都市,祖辈抚养的比例已经达到70%以上。这类现象到底是父母职责的严重缺失还是社会功利的必然趋势呢?  相似文献   

13.
父母深爱自己的孩子,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不少父母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甚至包揽孩子的一切。马卡连柯把父母这种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甚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的做法说成是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在生活中确有不少年轻的爸爸妈妈都在将这份“最可怕的礼物”送给自己的孩子。孩子习惯了父母的“包办”,习惯了享受来自大人的照顾和关爱,一旦他们的愿望得不到满  相似文献   

14.
“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就由幼儿园的老师管他了,我们在家里只要保证他吃好、睡好就可以了。”“我们上班很忙,反正孩子有幼儿园老师照顾着,我们就放心了。”“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基本上吃个饭,看会儿动画片就要睡觉了,我们和他的交流很少。”自从把孩子送进了幼儿园,许多父母都当起了“甩手掌柜”:反正孩子在幼儿园有老师照顾,有小伙伴和他玩,又能学到知识,又不会孤单,我们做父母的没什么好担心的,也没什么好教他的。其实,父母们并不知道,一个孩子的健全发展,固然离不开他在幼儿园的群体生活,但更离不开家庭的温暖。因此,家长们,不管您的工作有…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向来有着“父不夸子”的观念和习惯.几千年来,望子成龙的父母们都恪守着这一传统.既不当别人的面也不当的孩子面夸孩子,把对自家孩子的欣赏和肯定藏在心里,背后偷着乐。如今,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教育科学的发展,年轻的父母们早己摒弃了这一观念,即使在公共场合。也经常能听到“宝宝你真棒”的赞许声。然而.也许正因为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给我们积累过夸孩子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尴尬的父母     
当今的孩子确实是“人精” ,你看 :“他们早早地会爬会走会说外语 ,不足周岁就能拆玩具听电话和使用遥控器……” ,我想 ,如果说年轻的父母们看着自己的孩子几岁便能烂熟游戏机玩残电脑仍然喜忧参半的话 ;那么当他们看见自己的孩子 10岁便开始春心萌动悄悄“恋爱”并开始嫌弃自己时 ,一定是坐立不安、如临大敌的了。可怜的父母们这时才发现自己精心培育的“希望”竟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在高度竞争的现代社会里 ,父母们当然不想使自己的孩子落于人后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父母们的良好愿望 ,于是教他们说外语 ,用遥控器 ,玩电脑 ,…  相似文献   

17.
李玉莲 《甘肃教育》2011,(14):24-24
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履行法律.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孩子。”我国古代也流行过“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可见,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是孩子不可选择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们永不毕业的学校。父母对子女不仅有生育、养育的义务,更有教育子女成才的责任。由于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的缩影.所以家庭教育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社会教育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应该使父母懂得。在社会面前。他们的责任和对社会的主要任务是教育自己的孩子。”众所周知,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中,年轻的父母因忙于工作、生意、应酬或仕途发展,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农村有大量的“留守儿童”,在城市也存在很多隔代抚养、寄养和“长托”的孩子,他们的生存现状成为现代家庭教育中令人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家庭教育专家、赵忠心教授主张:应淡化给孩子过生日的意识,要强化子女给父母过生日的意识;让孩子首先学会爱父母,他才育可能爱他人、爱集体、爱祖国。比较教育学博士魏贤超副教授从教育角度出发,认为给孩子过生日,不应只限于吃吃喝喝、快快乐乐、热热闹闹为目的,而应让孩于体会到“我又长大一岁了”,以促进孩子的进一步成长与发展为目的。中国少年报副总编、“知心姐姐”栏目主持人卢勤认为:年轻的父母应利用过生日这个机会,与孩子沟通、互献爱心;让孩子懂得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并建议年轻父母:一要善待自己的父母,二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生日,三要理智地对待孩子的生日。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研究所教授辛涛指出:“最直接的带给孩子最大伤害的往往都是年轻的父母们。”辛教授把长期研究总结出的有关于年轻父母们对孩子一些不尽人意的行为一一列出,并提出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