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将其崇拜价值褪去而进入了展演价值,这一改变的源头在于媒介物的变化,"物"在本雅明的讨论中作为一种媒介物,呈现更多的技术性,本文借由本雅明的《单行道》作为文本,探讨艺术品中媒介物的变化与更替,并由此一窥本雅明在文化研究领域中"灵光"、"艺术价值"、"救赎"等思想。不论是时代中的机械复制、电影技术的发展还是屏幕的出现,都指向文化研究中"物"的技术转向。由此,艺术本身从祭祀崇拜的领域延展到了技术改革层面,并与政治结盟。  相似文献   

2.
王一 《大观周刊》2013,(2):16-16
机械复制时代下,古典艺术走向衰微,现代艺术悄然崛起,艺术作品中”灵韵”及对其凝神关照的崇拜消失,机械复制下出现了新型的艺术,尤其是摄影、电影的出现。作为法兰克福派的本雅明与其派的其他哲学家对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持不同的观点。通过深入的分析,总体来说,本雅明是肯定机械复制时代下的进步意义,其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电影是一种用摄影机“观看”的艺术,因此电影展现了摄影机“眼中”“窥看”到的世界.看电影行为本身满足了人们的窥视欲,这使电影创作中“窥视”题材层出不穷, “窥”这一特殊视角往往也被赋以特殊摄影技法.笔者就“窥”这一话题,剖析“窥”电影行为的审美价值导向并结合实例分析电影“窥”视角的艺术特性.  相似文献   

4.
潘明荣 《声屏世界》2009,(11):42-44
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把电影定义为“热媒介”,认为“热媒介并不留下那么多空白让接收者去填补或完成”。①本雅明则指出艺术作品经过机械复制后,会导致其光韵的消逝:“即使在最完美的艺术复制品中也会缺少一种成分,艺术作品的即时即地性”。②可见,就影像的物质特性来看,是不容易表现现代主义艺术家及其艺术的精神世界的,尤其是那些表面上看起来孤独、忧郁、病态的艺术家和他们在作品中表现出的发散、写意的深邃思想。那么对于这些不可言说的精神和灵魂,  相似文献   

5.
在当今电影大片的时代,电影题材的人文取向和艺术情怀一再被忽视,然而这些却是电影这门艺术最本质的价值所在.本文通过回顾过去22年奥斯卡奖历史上的“最佳外语片”,以题材的选择作为切入点,分析这些获奖影片在文化层面、社会人文领域的价值和内涵,通过对这些影片独具民族视野的世界情怀的解读,反思和剖析中国电影的“申奥”情结,以此带给当代中国电影创作些许启发.  相似文献   

6.
高琳 《报刊之友》2014,(4):149-151
“技术之于艺术”是本雅明艺术思想的核心问题所在。本文对本雅明机械复制理论的重要著作--《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进行解读,力图建立对于其机械复制理论的客观全面的认识。解读遵照了以下思路:机械复制艺术带来了灵韵(Aura)的消失,但本雅明对复制技术表示了宽容和关照,肯定了复制技术对于艺术品新的意义。在技术变革的背景下,相关受众关系呈现出了五个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作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在数字化浪潮下呈现出“壮丽景观”,数字时代的电影文本、表现形态的种种变化呈现出电影创作倾向的转变,利用数字技术生成的各种虚拟时空与奇观化的影像建构拓展了观众的视野。但同时,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审视,过分注重魅惑的奇观化影像既忽略了电影艺术对现实的映射,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电影表演生态体系,削弱了电影的艺术价值,因此,充分认识并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来从事电影生产,趋利避害,创作出更多的经典作品,是今天电影产业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黎子琳 《东南传播》2022,(2):102-105
作为20世纪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德国学者,本雅明的哲学思想,即论社会发展、社会批判和社会革命,对当代文化传播颇有启示价值。第一,论社会发展的思想。他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将艺术发展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指出社会在“扬弃”中发展,这启示当代文化传播注重人民性。第二,论社会批判的思想。他从对艺术的态度、艺术的内容和大众媒体的特点的转变,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下,艺术被资产阶级控制,被迫为其服务的现实,这启示当代文化传播应坚持正面性。第三,论社会革命的思想。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当下”,分析艺术发展的深层原因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的结果,预示了社会革命的途径,这启示我们文化传播需加强现实。尽管本雅明的哲学思想有一些不足,但可以适当汲取其中的精华部分,有利于我们做好当代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9.
刘俊 《现代传播》2023,(1):117-123
“膜拜”与“展示”是艺术价值的两个维度。艺术下沉是从“膜拜”的传统艺术走向“展示”的传媒艺术的一个底层逻辑,这种下沉可表现为接受的同时同刻性、评判的中心祛除性、创作的机会均等性、表达的自由本真性等方面。未来科技的发展将给传媒艺术“展示”的形态和方法带来大量新的可能,使得“展示”将会超越时空的阻碍、身份的区隔、被动的接受、真实的限制、身体的极限等。在上述背景下,我们呼唤艺术实践与理论发展的“同步”永恒动态开放性,并借助全球同步经历传媒艺术变局的契机提升中国学者的全球贡献度甚至全球引领力。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本雅明”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的研究视野。二十多年来,对于本雅明的翻译与接受成为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一本名著的三个版本,使得“本雅明”这三个字携带了中国文化进程中的很多关键词——文人、大众、媒介、返魅、媒光……对于本雅明的阅读,事实上构成了一种对中国二十多年学术现代性的分析和反思。周志强  相似文献   

11.
张华  李欣泽 《今传媒》2023,(4):75-78
随着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提出,中国电影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积极寻求人类共同价值的新内涵。2020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七十周年纪念,近年来,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电影佳作不断涌现,这些影片通过对英雄形象的刻画,集体记忆的建构和伟大精神的传承,充分发挥了电影艺术独特的思想引领功能,佐证了“共同体美学”聚焦人性、人心、人情,实现共情、共鸣、共振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2.
史羽航 《视听》2023,(10):35-39
当高帧率技术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银幕时,部分观众认为其破坏了“电影感”。而梳理电影史可知,24帧/秒的传统在巧合中确立,高帧率技术实则契合了现代运动观,开拓了数码时代的电影属性,是“保守的”创新。该技术在伪现实主义和叙事之间达成了新的平衡,成就了高级“电影眼”,同时实验也证实了观众对它的偏好,可预见未来的良好发展。部分以“电影感”消逝为论点的批判,更接近于对高艺术价值电影、电影黄金时代的一次神伤。在二者间的博弈中,高帧率技术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大众需要、遵从理论论述,将会是最终的赢家。  相似文献   

13.
数字人文为社会科学领域提供了设计和使用记录创造与记录保存工具的机会.电影档案作为兼具记忆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献遗产,可以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开展跨领域的“出圈”式建构与开发.本文在分析国内外电影档案相关数字人文项目现状的基础上,以西部电影集团为例,设计了基于数字人文的电影档案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开发框架,并从资源采集、数据加...  相似文献   

14.
从广义上讲,电影和电视应属于同一艺术范畴。电影电视表现的艺术作品都是在统一的创作意图下,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把文学、戏剧、摄影、绘画、音乐和舞蹈等多种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种完整的综合性极强的艺术形式。然而,在所谓的“影视圈”中,电影电视之间却人为地给划了一道鸿沟,推崇电影的认为:电影才是“高水准”的艺术,电视剧只是一种简单低级的娱乐,所以,一些演电影走红的“大腕”、“大牌”,是不拍电视剧的,而一些拍电视剧成名的演员,一旦接触了电影,成为电影演员,也“好马不吃回头草”,再不涉足电视剧了。而推崇电视剧的认为,电影正在失去市场,势必被电视、VCD等取代。实际上,电影和电视之间确实存在竞争,但更多的是互补。  相似文献   

15.
一讲到蒙太奇,人们立刻会想到电影,似乎小小说与它绝缘。其实,蒙太奇和小小说早已成了“亲家”。把电影艺术的这种特有的艺术手段借用到小小说创作中,已成为一种新颖别致的结构方式,许多作者在创作时常常追求这种蒙太奇的艺术效果。何谓蒙太奇?这是电影艺术上的一个术语。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原意为构成、装配。用于电影电视。指对镜头的组合、分切技巧。又称“电影文法”,是电影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一部电影是由若干个镜头组接起来的。但在制作过程中,又必  相似文献   

16.
冷凇  陈瀚颖 《传媒》2023,(2):62-64
通过对李子柒短视频、云南象群北迁报道以及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分析,可以发现在视听艺术美学的赋能下,视听作品以画面语言替代说明说教,以极致美学唤醒文化价值,以电影化升维促进大众传播,用“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手法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7.
2005年,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作为国家一级学会,为纪念中国电影的百年诞辰,特地在2005年举办、协办了一系列学术活动:5月,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联合主办了“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之“中国第五代电影导演学术研讨会”;6月,参与协办了由北京大学艺术学系、上海大学影视艺术技术学院、美国亚洲电影协会联合主办的“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10月,与本刊编辑部联合主办了“百年中国电影与大众传媒”学术座谈会。这一系列活动充分体现了学会致力于“推进影视教育事业,繁荣影视文化与学术”的宗旨。为集中体现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纪念百年中国电影的成果,本刊特约请学会的会长、副会长从不同角度各自撰文,集结成这一“纪念专辑”,以纪念。  相似文献   

18.
朱敏  钟骥 《档案管理》2021,(6):84-85
电影艺术档案,是电影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电影艺术档案的价值与保护策略为主要研究内容,针对电影艺术档案的价值和保护策略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多内容的分析和探讨,结合笔者在电影艺术档案相关领域的科研经验,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护策略与科研建议,给相关从业人员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支持.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①上述讲话可以说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当下艺术创作中的混乱秩序和唯利是图的创作导向,《小时代》系列电影恰恰代表了这种创作倾向。单从票房看,《小时代》系列剧无疑是成功的,但高票房并不意味着其艺术价值高,更不意味着其艺术德性价值高。  相似文献   

20.
崔志越 《青年记者》2016,(26):99-100
“奥斯卡艺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奇观发展史,奇观成为奥斯卡艺术中最突出的本体特征之一.”①数字特效、令人震惊的大型动作场面——这些都直接刺激人的视觉感官,让人提到奇观就想起此类画面.“其实当电影第一次在巴黎一家咖啡馆的地下室公映时,电影本身就是一个奇观.”②然而,奇观在美学价值上先天存在着高碳与低碳之分.低碳奇观的本体特征是客观真实.③这种客观真实是以符合“低碳艺术”④为基准的.科幻片是奇观影片的典型代表.“科幻片构建了一个个与人类生活的世界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些世界拥有各种奇特的生物,而且一切不同寻常、荒诞不经、超自然的事情都可能发生,因此这类影片也被称为奇观电影.”⑤《阿凡达》正是低碳奇观设计的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