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4 毫秒
1.
本研究基于盲用汉字学习系统对盲人识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对日本盲用汉字学习系统的硬件、软件构成和功能进行分析,并对其应用于盲人识字教学的案例操作、试验和应用结果展开了描述、记录和讨论。继而从人文关怀和汉字结构两个维度,指出日本经验对我国盲人识字教育的学理价值与现实借鉴,以期为教育技术在我国盲人识字教育中作用的进一步发挥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盲人高等教育发展缓慢、专业数量少,教育质量受到影响。通过学习资源中心的建立,可以实现残疾学生学习的无障碍,提高盲人高等教育的质量。在盲人学习资源中心,建立网络学习条件和环境,可以开拓盲人学习的视野和信息量,提高盲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促进盲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融合。  相似文献   

3.
人类出现必有残疾人伴生,盲人是残疾类别中尤为痛苦的弱势社群,却因听音辨乐的自然优势,能得天独厚地融入大千世界。中国最早的残疾人专业教育正从盲人音乐教育发轫,“上三代”是“官办”盲人音乐的发达时期。先秦以降,礼崩乐坏,官方瞽目乐师体制停废,官办盲人音乐教育机构无存。延至晚清,盲乐人更多转入并存续于民间,他们是华夏古乐文化一脉相传的承继光大者。但,中国古代的盲人音乐教育与近代特殊教育仍有时代差别,它只是制度化特殊教育的前奏曲目和古典形态。古代盲人音乐教育的近代转型,是古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结果,带来中国特殊音乐教育与时俱进的丰沛内容和无限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在21世纪全纳教育潮的推动下,远程教育已成为残疾人接受高等特殊教育的新形式,而盲人英语教学是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听说法具有语言和心理学的双重理论基础。在盲人远程教育英语教学中运用听说法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设计教学目标,合理选择音频教材,开展"ARF"三步训练法。按照上述要求运用听说法可以提高盲人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5.
李琳 《现代家教》2003,(5):12-15
在2002年世界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中,我国残疾人运动员朱宏艳一人获得5枚金牌。去年12月26日,朱宏艳回到她所供职的郑州市公交公司。记者独家对她进行了采访,并获知朱宏艳是中国迄今为止获得世界冠军奖牌最多的一位盲人运动员。作为一个盲人运动员,朱宏艳是如何走向世界冠军之路的?在中国获得世界冠军奖牌最多的盲人运动员背后,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6.
目的:在盲人按摩技能培训的教学中,根据残疾人与健全人在教学中出现的不同特点,总结经验,提高认识,为各级各类残疾人技能培训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方法:2015年安顺残疾人学校40余名盲人学员进行历时3个月的1期初级按摩师技能培训,将传统教学方法与盲人学员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总结经验,探索出一条符合盲人按摩技能培训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结果: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盲人学员的特点,在保健按摩培训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以学员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综合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正常人和盲人触棒迷宫学习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通过对正常人和盲人触棒迷宫学习的对比实验研究,对盲人学习成绩优于正常人的心理原因,从认知、记忆、表象、注意诸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进一步论证了盲人心理的巨大补偿作用和学习潜能,为盲人教育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论现代信息技术对残疾人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科技不只是为了经济,也是为人类自身。信息技术惠及残疾人,消除了“信息鸿沟”,残疾人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残疾人也能感受到信息技术的魅力。我国近来不断推出许多适合残疾人使用的信息产品,如盲文计算机系统、盲人手机、盲人读书机、触摸屏幕、声控手机电话、残疾人用特殊软件等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9.
毕飞宇的长篇小说《推拿》在当代文坛有着重要的地位。毕飞宇深谙张力因素在文学文本中的特殊作用,在《推拿》中完满地呈现出三组显著的艺术张力:盲人的自食其力与健全人的企图不劳而获形成巨大张力,体现作家对盲人真诚的讴歌赞美以及对健全人的批判;叙事结构上日常现实与虚幻想象形成的张力贯穿小说始终,推动故事的发展;健全人对残疾人的同情与残疾人对自身尊严的极力维护形成的艺术张力体现作家深度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0.
席小明 《中国考试》2021,(5):56-62,71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很多科技公司投入资金开发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测评和学习领域,但是这些技术和产品的质量良莠不齐,用户很难辨别,这种情况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教育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为帮助用户评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教育测评和学习领域的产品质量,提出自动生成考题或学习材料、自适应学习、自动评分和自动反馈4项技术的评估方法,从决策者和用户的角度对如何评估教育人工智能技术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11.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渗透到了教育领域的诸多方面,并引发了学生学习、课程与教学的系统变革。在人工智能背景下,深度学习、个性化学习、自适应学习、人机协同学习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直接推动了课程与教学范式的转变。就课程而言,课程的技术性范式越来越突出,藉由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帮助,在课程取向上,更加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及融合;在课程形态上,开始由静态、纸质、单一性到动态、在线和网络化的转变;在课程内容上,逐渐从一种固定、统一、有限转向了私人定制、无限和开放;就教学而言,在教学目标上,更加注重学生软技能(Soft Skills)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开始聚焦于新技术、新媒介的融合和应用;在教学内容上,转向了对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的关注和教授;在教学评价上,更加注重评价的过程性、精准性、数据化和个性化,等等。基于人工智能的时代背景考量,未来的课程与教学宜重点把握以下几点方向:重点关注可持续发展教育;注重对学生创造力、沟通、合作以及批判性思考等核心素养的培养;着力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加强全人教育以及课程与教学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智能应用始终无法逾越技术乐观主义、悲观主义、“转化”主义的藩篱,进而堕入了教育应用中的“盲区”“禁区”“误区”。因此,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三种错误取向还需从批判的视角审视,进而人们应充分认识工具的意向结构,极力抵制坠入历史的虚无之中,拒绝陷入随意转化的虚假幻想。对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三点批判体现在忽视了师生的真实需求,漠视了培养完整的人的意义,轻视了人的存在价值。人工智能人文观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提出的教育主张。由此,人工智能教育的相关者必须要认识到人文主义的合理性论点,将人始终视为教育活动中的核心所在,继承“天人合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以智识的人文精神气质在教育活动中应用人工智能。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学习模式的个性化和学习路径的多元化等表征样态越发凸显,由数字化学习过渡到移动学习再到泛在学习进而发展成智慧学习的多模态学习形式备受关注。厘清智慧学习的学习本质观、学习空间、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对构建新时代的教学模式意义重大。回溯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泛教”思想及终身学校理念,分析其“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主张,发现该思想与泛在学习内涵实质联系紧密,二者共同构成“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泛”教育思想。把握“泛”教育思想的本质,构建以学习力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智慧学习观可发现:学习观由知识本体论过渡到方法论、学习空间从一维扩展到三维、学习内容变得多而庞杂,继而学习方式需转型。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智能教育作为信息时代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形态,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其高度发达的技术文明呼唤相应的情感文明予以平衡。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文明是指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在情感层面达臻开明与进步的合理状态,由此形成富有育人价值的情感境界。情感文明作为促进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创新的精神力量,能够彰显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本文化,落实人工智能教育的成人之学,完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逻辑。建设人工智能教育情感文明需要提升人工智能教育场域的情感温度、合理遵循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规则、培育人工智能教育主体的情感修养,以及有效运用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资源,厚植人工智能教育的情感底蕴,走向技术文明与情感文明和谐共生的育人境界。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使想象正成为现实,未来研究方法论是对未来的想象和预期的扩展。本文运用未来研究方法论,从未来想象、未来社会、未来知识生产、未来学习、创造中的未来五个方面对未来教育发展蓝图进行描述、预测、探索与解释,审视与省察未来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研究的行动措施。未来想象通过科幻故事探索和理解未来高科技实践的应用场景,人与人以及人与外界环境的互动过程。人工智能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对未来社会分工、劳动力市场以及人才结构变革带来全新冲击。未来知识生产自动迭代、科学共识的建立更为高效;未来知识传播多模态立体化、超越学科界限;未来知识进化呈现碎片化及适应性。未来学习将呈现个性化、自适应以及终身学习的新样貌。创造中的未来应平衡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关系,理性统合组织、文化、人员、环境,努力打造自适应的教育生态圈。本研究旨在厘清未来教育的科学走向与规律,勾勒符合人工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应用蓝图。  相似文献   

16.
以云计算、大数据和深度学习为核心驱动力的人工智能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它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教育”)正在不断变革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手段、丰富教育内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不断推进应用之时,围绕它的批判声也络绎不绝。究其根源而言,人工智能试图驰骋于整个教育疆域但却力不从心,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使它步履维艰。以此为根,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领域而招致的批判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的安全性能无法保障,教育数据隐私泄露,教师主导地位沉沦。基于此,可以制定统一的“人工智能+教育”系统、工具开发与设计标准,利用区块链技术保护教育数据隐私,划定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边界,从而拨开“人工智能+教育”前行中的重重迷雾。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门工具性很强的基础学科,盲文在特殊教育专业必修课中占有重要地位。盲文是盲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工具,是盲人进行书面交流的手段。盲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教育离不开盲文,如同健全人离不开普通文字一样。学好盲文是加深对盲人的了解、加强与盲人交流、胜任特殊教育工作、更好地为残疾人服务的重要条件。掌握这项技能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掌握了合适的方法之后,我们就很容易掌握这项技能,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同学共同来摸索经验,共同来学好这门技能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有关"人工智能+教育"的研究如火如荼,在教育学界掀起了一股"人工智能热"。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具体可分为教学类、学习类和管理类,运用风险理论对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进行分析,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存在智能教育治理风险、技术风险、伦理风险以及教师职业替代风险等潜在风险。为有效规避这些教育风险,文章提出在未来教育变革中应正确认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关系,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精准治理新范式,推进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伦理建构,以及培养人才适应、驾驭人工智能的关键素养。  相似文献   

19.
王萍 《电化教育研究》2020,(3):93-100,121
视频是教育领域重要的学习资源形式,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视频分析与创新应用是推动教育人工智能落地的重要方式,但目前还处于研究与实践的探索阶段。文章分析了人工智能对教育视频的支持功能,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人工智能在教育视频中的具体应用场景,构建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教育视频应用设计原则与框架,并进行了案例实现。研究表明: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视频应用有助于增强互动学习,支持多模态学习分析,优化视频游戏设计,促进智慧课堂与智慧校园建设。对人工智能在教育视频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将推进教育教学创新,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