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就把活动的半径从地球延伸到了太空,各种各样的人造机器被送上了太空,太空中人类“到此一游”的见证越来越多。它们显示了人类科学的辉煌,人类智慧的伟大。然而,随着人造机器越来越频繁地进入太空,环境污染的阴影也开始在太空扩展。垃圾使卫星化为乌有1983年6月,“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其第二次飞行途中出现了一件怪事。在它进入太空后的第三天早晨,机组人员在舱外前窗玻璃上看到有一个豌豆般大小的孔。太空飞船的窗用玻璃特别坚固,宇航员当时以为只有空间小砾石才能撞出这样的小洞。返航后,美宇航局对此…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12):I0007-I0009
林乘坐“东方1号”飞船进入太空。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人类宇航员,开启载人航天时代 新浪环球地理讯 北京时间4月16日消息,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仅仅在50多年之前,地球上还没有人知道如果一个人被送到太空中究竟会是怎样。直到1961年,这一切有了答案。就在这一年,年轻的苏联战斗机飞行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进入太空。  相似文献   

3.
江燕 《百科知识》2001,(11):38-40
继陆地、海洋、大气层之后,人类利用航天技术又开辟了一个新的活动疆域,这就是大气层外面的宇宙空间,联合国称其为“外层空间”,我国习惯简称为“太空”。与人类在地球上已活动了百万年历史相比,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还不到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4.
为了了解和验证动物的太空习性,以便为人类在不久的将来到太空去生活和工作摸索出一些经验和根据,人们开始了宇宙动物学的研究。在宇宙飞船上,建立了动物实验室,即“太空动物园”。  相似文献   

5.
高坳 《百科知识》2007,(12S):18-20
随着1957年苏联“伴侣一号”卫星上天,人类进入了探索太空的发现之旅。如今,人类又开始把目光投向了太空旅游。不仅航天员能邀游宇宙,普通人也有机会去太空旅游,尽情享受宇宙之美。  相似文献   

6.
佚名 《知识窗》2009,(1):60
美国HSNBC网站最近公布了迄今最伟大的太空望远镜,这些近20年里先后进入太空的望远镜好比“太空之眼”,帮助人类对宇宙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今日科苑》2005,(7):16-19
史无前例的太空实验 北京时间7月4日13时52分,美国“深度撞击”号撞向彗星“坦普尔”1号。这是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炮轰”彗星太空实验。  相似文献   

8.
1993年12月2日至13日,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载着7名宇航员完成了“哈勃”太空望远镜的修复工作,开创了人类在太空修复大型航天器的历史。“哈勃”望远镜是1990年4月25日发射的,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之一,总共耗费21亿美元。但在“哈勃”望远镜升空两个月后,科学家便发现望远镜的直径为2.4米的主反射镜边缘过于平坦,这使进入望远  相似文献   

9.
唐吉斌 《世界发明》2003,26(3):11-14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后,海量的报道集中在失事过程、失事原因、失事影响、调查进展、宇航员和亲人故事这些方面上,而7名宇航员16天的太空生活,他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太空探索的价值体现,应是人类纪念他们的真实依托。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牺牲也许是不可避免的。在“挑战者”号爆炸之前,苏联和美国的宇航员都曾由于意外事故而牺牲,但这并没有影响人类探索太空的行动。人类向未知的太空的探索、前进的步伐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相似文献   

10.
现在,载人航天已经不是什么希罕事了,人类甚至能到月球上潇洒走一回,或在太空连续逗留400多天。而且还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到火星上“观光”。当然,达到今天这样的科技水平,决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而是人类世世代代辛勤研究、长期实践的结果。 ●人在太空大有作为 本世纪的50年代,随着火箭技术的发展,人类为了飞向茫茫太空,发射了一系列高空生物火箭,把狗、猩猩和大白鼠等动物送到离地面几百千米的高空。在前苏联于1957年10月4日发射世界第1颗人造地球卫星1个  相似文献   

11.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于4月17日成功发射升空,展开为期17天的太空任务。 在这次名为“神经实验室”的太空飞行中,主要集中在回答两个问题上:太空失重环境怎样影响神经系统的胚胎发育,以及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又怎样适应太空的失重环境,以了解穿梭太空对神经系统所造成的影响,为人类日后定居月球或飞往火星找出更容易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谁也不会否认,人造卫星上天、人类飞向太空,逐步征服宇宙是20世纪的重大事件,也是科学史上了不起的成就。各类人造卫星已经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但是事情往往是一分为二的,正如恩克思早就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会对我们进行报复的。”大自然对于我们探索太空的“报复”,就是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太空垃圾”。  相似文献   

13.
太空农场     
<正>人类从掌握了空间技术开始就拥有一个梦想,在长期飞行的空间站和太空城中建立“太空农场”,在月球和火星居住地建立室内的“宇宙农业基地”。现在,“太空农场”的梦想要实现了。一个名为“Veggie”的装置被送入国际空间站,航天员利用这个装置将进行一系列“太空农场”的雏形实验,生产出可食用的蔬菜。  相似文献   

14.
从1965年美国发射出第一颗探测太空的“火星”4号宇宙飞船起,到现在已发射了12艘飞船,进行了同样的考察飞行。1976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海盗”号宇宙飞船首次在火星上降落,成功地搜集了土壤和岩石等一系列的样品,返回地球,拉开了人类进入火星的序幕。 1993年,美国将发射“火星观察者”号无人驾驶飞船,对火星表面进行测绘,并探索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线索。现在人类登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信息》2011,(23):18-18
日前.在第二届江苏省自然科学学术活动月启动仪式上,国家空间科学与深空探测领域首席专家.被称为“嫦娥之父”的叶培建院士作了《探索太空,服务人类》的精彩报告,在让人们领略太空的奥秘和未来我国深空探测蓝图的同时.也领略了“嫦娥飞天”的幕后故事。  相似文献   

16.
王腾蛟 《百科知识》2003,(11):11-12
“神舟” 五号飞船载 人升空,中 国是全球第 三个把人类 送上太空的 国家,这既 标志着国力 的强盛,也 意味着我们探索地球之外的星球的开端。而人类探索太空有哪些利弊,又克服了多少困难呢?  相似文献   

17.
人类究竟能不能从太空看到长城?中国科学院遥感卫星地面站戴昌达研究员在中国科协学术年会上宣布:肉眼无法从太空看长城,但遥感技术可以“看”到长城。  相似文献   

18.
《今日科苑》2005,(8):14-17
阿波罗探月计划结束30多年后,美国总统布什在2004年初提出了“太空探索远景计划”——20188年,人类将再次登上月球,并建立月球基地:从2020年开始着手为人类登上火星做准备。今年8月,美国宇航局将正式公布一份以此为基础的太空探索计划,详细描绘出人类重上月球的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9.
太空中的家     
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国际空间站目前正在组装。它们既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远途空间飞行的中转站,同时也是人类在太空中生活的家。空间站与我们在地球上的家园大相径庭,由于所处的太空环境所致,使得空间站设计得像一件现代艺术作品,它与我们所想像的“家”相去甚远。地球上的家,为我们遮风避雨,而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房子却要为我们遮挡太阳风,还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20.
太空太阳能电站是利用卫星技术,在太空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然后以某种方式传回地球供人类使用的系统。一旦建成,就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的洁净能源。我国“神七”的“太空漫步”试验,从长远来看,太空行走是我国从太空获取能源的关键技术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