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22年春节,各大社交媒体都被花样繁多的红包封面所占据,为了发红包时能有一个特别的"皮肤",众多网友摩拳擦掌"蹲点"拼手速,有网友直呼"比红包还难抢的,是红包封面".为了帮助用户能够抢到自己的专属红包,微信官方不仅推出了红包封面的"领取攻略",还开发了"红包封面闹钟"小程序,方便用户抢红包封面."疯抢"红包封面成为了...  相似文献   

2.
2015年羊年春节一场红包大战成了最大的看点。这场吸引各大互联网平台和无数企业参加的红包大战展示了社交平台的巨大能量,凸显出这个以"互联网+"为新方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社会关系传播的重要性和挖掘不尽的价值。本文通过研究微信红包和支付宝红包之间的"双赢"战争,分析两者在关系传播中的创新与突破,强调树立"社交网络+"思维在新媒介创新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马年春节以来,微信红包引领了"全民抢红包"的热潮,一部分微信用户通过发红包的方式给亲朋好友送去节日的祝福,还有一部分微信用户在各种群里抢红包玩得不亦乐乎,不仅增强了节日的氛围也加强了朋友之间的联系。在笔者看来,微信红包作为互联网时代的新兴活动,符合当代国人的需求,其便捷的操作性、趣味性以及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感情是微信红包得以流行并大获成功的原因。本文以传统红包和微信红包的关系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微信红包的特征,探析了其在人际关系交往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一场手机红包热潮突袭全国,微信抢红包俨然成了拜年新时尚。红包大战中,巨头血拼到底、媒体争相报道、民众不亦乐乎,不仅为马年增添了许多新媒体特色年味儿,也给业界带来了诸多思考:新年红包红在哪里?红包大战中微信胜在何处?个中经验可否加以借鉴?且听分解……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和商业的结合是微信红包诞生和产生强大社会影响的重要因素,它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为争夺移动支付入口而催生的战略.在这一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博弈中,腾讯公司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春节红包,而最重要的应用场景就是春节.它以全民参与的方式呈现出社交与金融相融合的特点,同时,其具有的游戏和娱乐特质,使得微信红包在春节短短的时间内成为一种媒介奇观,而春节抢红包则成为一种新的年俗.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的红包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传说中便有镇妖祈福的压"祟"钱,明清变为红绳铜钱串儿形式的压岁钱,民国时改用红纸包一百文铜钱,寓义"长命百岁",或用红纸包一枚大洋赠与晚辈象征"一本万利"。如今,红包已由"压岁"泛化为一种习俗,每逢婚嫁、添丁、新宅、开工、生日等皆可红包随喜,传达心意。在刚刚过去的甲午马年春节里,一场手机红包热潮突袭全国,微信抢红包俨然成了拜年新时尚。红包大战中,巨头血拼到底、媒体争相报道、民众不亦乐乎,不仅为马年增添了许多新媒体特色年味儿,也给业界带来了诸多思考:新年红包红在哪里?红包大战中微信胜在何处?个中经验可否加以借鉴?且听分解。  相似文献   

7.
今年春节期间,爆发于虚拟网络世界中的"抢红包"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建立在Web2.0技术上的社交媒体,依靠人与人之间快捷的交流、便捷的沟通等方式,"抢红包"的游戏迅速地传播开来,甚至成了一场全民"社交"的公众现象。为什么"抢红包"遇到了"社交媒体"之后会变成一种"现象级"的公众行为?笔者从社交媒体的社交性、娱乐性和互动性、传播性等角度来分析,"抢红包"究竟诠释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交媒体思维?  相似文献   

8.
胡泊 《东南传播》2018,(6):57-60
依据互动仪式链理论,笔者通过深度访谈,对除夕夜亲属微信群内的红包互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亲属群的红包互动没有社交压力的顾虑,成员参与意愿较高,且互动过程之中家族成员之间的辈分差异淡化."抢红包"初期,亲人以在线在场的形式,将注意力集中于红包互动,构成完整的互动仪式链条,增进了亲情联系以及春节气氛;而后期红包互动转化为红包游戏,原始仪式产生的节日氛围与亲情维系,在一定程度上随之消解.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6,(12):61-68
旅游虚拟社区是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的虚拟社区之一,越来越多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融入其中。通过对旅游虚拟社区中参与者行为的实证研究,发现大众参与水平与参与层次都较低,其中参与层次主要分布在两个层面:单纯浏览和积极参与。同时,通过对参与者动机的因子分析,总结出了个人参与旅游虚拟社区的八大主要动机,分别为内在化、强化、逃避、信赖、工具、收获、认同感、联系。基于对参与者行为和参与者动机的分析与思考,旅游虚拟社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更注重一体化的服务与营销和理想化的感性旅游平台的打造。  相似文献   

10.
<正>引子 "你抢到了多少红包?"很可能是马年春节移动互联网最热门的一句话。2014年春节期间最有意思的事儿莫过于在微信上抢红包,"让红包飞"成了口号,"晒红包"成了乐趣。值得注意的是,微信红包不仅是朋友间联络感情的小游戏,也成为了商家拉拢人气、进行公关营销的一次尝试。据媒体报道,从农历除夕到正月初八这9天时间,800多万中国人共领取了4000万个红包,遍布全国34个省级行政单位。与"抢红包"同时给马年新春添喜气的还有一件事,就是"嘀嘀打车"的微信支付优惠活动。这次大型推广活动对乘客和司机双方都有补  相似文献   

11.
2014年爆火的电子红包在2015年的春节继续着它的传奇,微信红包更是登上了羊年春晚唱起了主角,掀起了一阵"全民抢红包"的浪潮。微信红包的火爆,实质上是一场移动互联网上发生的创新扩散活动,它是一种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互联网社会关系结构的传播。本文以羊年互联网红包事件作为出发点,通过对回顾从传统红包到新的社会关系下的电子红包的历史沿革,和探讨电子红包的传播策略极其社交性趣味性创新性人性化等特点,来分析出微信红包大获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电子商务面临产业升级,在这场“正规化”的进程中,平台提供者、市场参与者都经历了阵痛。只是,一个按照正常的商业秩序收费的淘宝商城,是否还是适合每个人追梦的舞台。  相似文献   

13.
2014年春节,互联网最大的话题就是电子红包满天飞。过年发红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压岁钱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电子红包却是互联网时代对于红包新的玩法,这个新玩法也被网络商业巨头们挖掘出了新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2016年农历新年前夕,各种网络红包活动充斥着网络社交圈,以微信红包为首的各类网络红包互动,影响着我们的旧有社交习惯。从《中国"互联网红包"大数据报告》中看出,不仅仅是传统的年轻网络用户,微信红包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年龄层。对于网络红包的研究不能只停留于其自身蹿红的缘由,还需要研究其引发的众媒社交现象。本文以微信红包为研究对象,分阶段研究其发展历程,探讨微信红包带来的众媒社交现象,从而辩证看待网络红包的利弊,给予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瑶 《东南传播》2021,(9):119-122
截至2021年6月,微博上关于#Vlog#的讨论达到1451.6万、阅读达到183.1亿.由此可见,微博已成为Vlog传播分享的最大集散地之一,那么对于Vlog用户的媒介使用动机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笔者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微博社交平台上的Vlog用户进行使用动机调研,得出以下结论:1.微博Vlog用户在观看Vlog时均存在"娱乐消遣"、"社会互动"和"学习新知"三种动机.2.微博Vlog用户更多为了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而观看Vlog.3.微博Vlog用户制作发布Vlog是出于表达和塑造自己.4.微博的推广机制一定程度上会激发用户的制作发布积极性.  相似文献   

16.
手机网络游戏虽然不是社交媒介,却在这个"社交泛娱乐化"时期充当了用户之间娱乐沟通的桥梁之一。作为本质非社交媒介的娱乐型应用,探寻手机网络游戏的社交特点和功能,有助于剖析当前用户对网络娱乐的新需求,从社交的角度挖掘游戏社交模式类型的限度以及游戏与玩家生活间交集的深度,为各类应用社交功能的设计和精细化运营提供思路。同时,从用户的使用行为中提炼网络娱乐的交友互动特点,可能对研究相关平台的社交娱乐化现象以及类型社交、融合社交的阐释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7.
数字     
《传媒》2015,(5):7
110亿"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就是我坐你对面,你却在抢红包。"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手机红包大战而发生了一些变化。2月25日,掀起这轮轰轰烈烈大战的两位主角微信和支付宝分别发布数据:春节期间微信红包收发总量为32.7亿次,"春晚摇一摇"互动总量超过110亿次,截至大年初三支付宝红包总参与人数(除  相似文献   

18.
徐鑫鑫 《今传媒》2016,(10):58-59
微信红包自推出以来,凭借着微信社交平台强大的用户群,通过病毒式的传播方式,迅速发展。具有快捷性、娱乐性、互动性的微信红包依托新媒体平台,使用电子红包的形式迎合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改变了受众的人际传播方式,从而促进新媒体技术和传统节日文化更好的融合发展。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影响,本文运用传播学相关理论对当前微信红包火热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微信的出现,将传统的通信和新兴的互联网技术融合。本文以"微信"为研究对象,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对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进行研究。根据对172份有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动机是获取信息、消遣娱乐和获得参与感。其中,获取信息是使用微信最主要的动机。通过大学生使用微信的动机研究,对微信及其相类似的社交APP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绪论社交网络平台(SNS)平台兴起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微博,微信,人人,开心网,TwitterFacebook等新型社交网络SNS平台的兴起,网络用户交流习惯已经从过去E-Mail,BBS文字社交"线上交友时代"逐步转变为由"增量性娱乐"到"常量性生活"的轨迹逐步延伸,单一化电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