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正河西走廊主要指由黄河向西北方向延伸的一条狭长地带,介于青藏高原支脉祁连山北麓和蒙新大沙漠戈壁之间。河西走廊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要道,甘青地区很多古老的城镇和重要文化遗址都分布在这条交通要道上。该地区是汉民族或入主中原的王朝向西部发展经略大西北的主要基地,也是中原地区与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过渡地带,是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接壤之地,是农业文化与草原文化的结合部。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犹如一个巨大的"漏斗",不断地接受着各方的民族。来到这里的  相似文献   

2.
青藏高原是世界牦牛的主要产区,以饲养牦牛为主的畜牧业是该地区社会经济的主要特征.在青藏高原,牦牛产品既是人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同时在人们精神生活中也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牦牛文化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而成为青藏高原主体民族——藏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文化现象既是物种与环境相互选择的必然,也是牧业文明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各民族多元文化必然造成这一地区多形态的丧葬文化.文章阐明了青藏高原地区丧葬文化,分析了其物质与精神上的成因,通过这一地区具有地域、历史和文化特色的丧葬文化,洞悉蕴含其间的独特丰富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4.
文化源地是指人类的发祥地。本文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分析哈尼族文化起源诸说的基础上,以传说与史料结合,阐述哈尼族文化源于青藏高原南下的古羌族群部落之一,并在川西南地区形成其文化源地后的文化变迁与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5.
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立法中如何有效利用藏族生态文化,关系到该地区生态保护的成败.因此.在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立法中既要强调国家的作用,也要对该地区民族生态文化传统给予足够的重视.为此,在该地区生态环保立法中首先应当确立服务型立法与促进型立法相结合的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进行有效引领;其次,从另外一个层面来看,还应当确立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相结合的立法模式,对藏族生态文化从立法上予以充分吸收,并为其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保护发挥积极作用从制度上提供物质保障.  相似文献   

6.
社区福利是世界各主要国家福利发展的主流模式,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福利建设应以民族社区为主要平台加快推进。在场域视角下,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福利建设的场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场域,各民族的福利文化传统是社区福利建设的重要惯习和资本。从场域、惯习与资本的特性和实际出发,我国民族地区的农村社区福利建设应走一条多元化的福利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7.
沙尘气溶胶是青藏高原高空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青藏高原高空的沙尘气溶胶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本文介绍了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及其贡献率,沙尘气溶胶随高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近20年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的长期变化。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的主要源地包括非洲北部、中东地区、中亚、塔克拉玛干沙漠以及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本地沙源对青藏高原近地面沙尘气溶胶含量的贡献最高,贡献率约为69%,随着高度升高,本地沙源的贡献率逐渐降低。外来沙源中,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贡献率最大,但是在对流层高层(300 hPa高度),中东和非洲北部沙源地的贡献较为突出。1990—2010年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持续增长,这种变化与中东地区沙尘天气增多有关,沙尘天气增多与当地降水减少和低压活动增多有关,增多的沙尘天气导致较多的沙尘随高空西风环流向青藏高原传输,引起青藏高原高空沙尘气溶胶含量增多。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趋向现代化是时代所需、形势所迫。本文主要探讨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政治文化对治理的挑战,并指出要积极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臣民政治文化向公民政治文化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有着如此良好的环境,与藏族人的环保意识主要是与其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意识主要来源于自然崇拜与神灵崇拜,间接的是人与自然的互为并证关系的确立,认识到利害相依,逐渐积淀成思想模式、行为模式和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10.
现代化潮流下,主流文化席卷人类生存的每一个角落。当外来文化进入民族地区后,文化的冲突、矛盾和变迁在所难免。而文化共生观念的出现,为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指明了一条可行之路。文化共生是民族地区实现文化多元性的内在要求,也是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必走道路。但是,由于地方主体对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处置失当,使少数民族地区陷入文化共生困境,本文通过对柳基村现状的分析,试图探究文化共生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瓷器文化是中国灿烂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首次向读者披露了五百年前中原瓷器在西藏的流传和当时西藏僧侣们对其的鉴别方法,透过颇具宗教神秘色彩的记述,该文展示了十五世纪我国瓷器在青藏高原的文化内涵,为我国瓷文化补充了新的视野,此外作者根据藏族文献的记载,提出中国瓷器向海外传播的主要途径,并不是传统认为的丝绸之路,而是通过海路由南洋运往印度,再由此而散落到西亚,欧洲等地。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西起帕米尔、东迄横断山脉 ,北界昆仑山、祁连山 ,南抵喜马拉雅山 ,素有“世界屋脊”之誉 ,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及雅鲁藏布江的发源地。区域面积约 2 5 0万平方千米 ,包括西藏、青海两省和川西北、甘西南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地区。青藏高原是我国资源丰富的落后地区 ,也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的主要地区。对于青藏高原来说 ,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是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由途径和根本出路。在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的过程中 ,如何保护、建设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使之成为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物质能量基础 ,进而保护我国东部的…  相似文献   

13.
中原文化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文化和主干文化,数千年来它不断向周边地区传播,以极强的辐射力影响其他地域文化。中原文化对其他地域文化产生影响的途径众多,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借助中原人口的不断外迁而产生的。这些外迁的中原人把他们的思想文化、政治文化、礼仪文化、岁时节日文化等带到当地,使中原文化与那里的土著文化融合。在中原人外迁的广大地区中,古越地是中原人流向的一个重要区域。越地以开放包容的精神接纳来自中原地区的各类人才。中原就是通过人才的不断输出,使中原文化对越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颜廷亮 《家教指南》2006,(6):116-123
本文主要讨论伏羲文化的西向传播,特别是和伏羲文化西向传播直至敦煌和吐鲁番地区有关的问题.在列举了笔者所见有关伏羲文化西向传播的资料,指出伏羲文化西向传播不仅较诸东向传播来晚了数千年,而且似乎是由其东向传播的终极地区直接西传至今敦煌、吐鲁番地区的;然后探讨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还探讨了伏羲文化西向传播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5.
刘三姐文化起源于西江中下游地区,其传播主要依靠水路交通,沿珠江水系大小支流、沿海,由源头区域向四围传播扩展。其路线大体以西江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分五路传播。清代以后广府文化在珠三角地区壮大、粤语沿江西进,桂东、桂南、粤东等西江中下游地区迅速"广府化"、"粤化",这些地方的原生的刘三姐文化逐渐衰落,刘三姐文化的中心区域便开始向"粤化"程度较低的桂西北、桂西地区转移。  相似文献   

16.
丽江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丽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地区的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积淀,主要是云南西北部与其他地区、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相邻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积淀。透视当地特有的方言土语,能够揭示该地区文化的广厚内容和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7.
苍梧文化是古苍梧地区的一种区域文化,伴随着苍梧走廊的形成逐渐向湖南江永地区传播。苍梧文化传入江永后,对江永本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江永县别具特色的龙母文化、花山庙、仙姑庙、女亭、女寺和姊妹节等女性文化。  相似文献   

18.
青海是一个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博大精深的昆仑文化是青海多元文化的概括和定位,也是青海文化地方民族特色和价值品位的集中表现.深入研究和挖掘整理青藏高原文化,大力开发青海丰富的文化资源,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青藏高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展开论述,结合高校图书馆高原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青藏高原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目标和内容。  相似文献   

20.
濮人是汉水以南一个古老的重要民族,该民族中心分布区当在今鄂西、湘北地区,他们创造的考古学文化是以釜、鼎为代表的文化遗存。我们认为濮人在先秦时期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迁徙,第一次发生在商代二里冈时期,濮人向南方的湖南和西部的重庆、四川等地迁徙。向西迁徙的一支对蜀文化及西南其他地区影响很大。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商人退出江汉地区,濮人与周人结盟,于是濮人又迁回到江汉平原南部地区。第二次大迁徙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在楚人、巴人的逼迫下,除一部分融入楚人、巴人外,濮人被迫向西和向南迁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