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沿果索因”题型的命题方式及答题策略1.“果”在原文中直接出现,命题者据“果”设问,要求考生索的“因”或在“果”前,或在“果”后,或前后均有。2005年全国卷Ⅰ第15题第一问即为这种命题方式:“‘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我不信了春天”在文章里出现了两次,作者先说明原因,然后说“我不信了春天”,学生能够发现,“因”在“果”前。要解答这个问题,至少要回答出两个要点:第一个要点从第4、5两段中可以概括出来,第二个要点从第7段中可以概括出来。2005年全国卷Ⅰ第16题也是这种命题方式:“‘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  相似文献   

2.
说起来,最近5年是高考命题变化最大的5年,因为自主命题的省份逐步增加;2002年以前,全国也出现过“三南”卷和上海卷,但从2002年开始,北京开始自主命题,全国就形成全国、上海、北京三套卷;到2004年,进一步扩大分省组织高考命题的范围,增加了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等9个省市,而全国卷也出现了4种之多,有15套作文题目;而到2005年,全国已经有16套作文题目了。这样,最近5年,总的有39个作文题目。分析这39个题目,我们可以看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话题作文占了绝大多数,占33个;只有6个是命题作文,这些“返古现象”让…  相似文献   

3.
这道作文命题是全命题的变式,呈“导语 标题 要求”的形式,是近两年全国各地中考中出现的作文命题新题型。  相似文献   

4.
毫无疑问,2004年大部分省市,由于是第一年独立命题,所以基本上沿用了去年全国卷的指导思想,或者说有意“克隆”了全国卷的套路。而全国卷本身,尽管有4套,原本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变化,但也许是处于过渡阶段,不久要把命题权限下放到更多的省分.所以也没有超越自身的命题藩篱。也就是说,2004年的大部分作文试题,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缺乏创造力、创新性,显得大众化。  相似文献   

5.
毫无疑问,今年大部分省市由于是第一年独立命题,所以基本上沿用了去年全国卷的指导思想,或者说有意“克隆”了全国卷的套路。而全国卷本身,尽管有四套,原本有可能出现不同的变化,但也许是因为处于过渡阶段,不久要把命题权限下放到更多的省份,所以也没有超越自身的命题藩篱。也就是说,2004年的大部分作文试题,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没有个性,缺乏创造力、创新性.显得大众化。  相似文献   

6.
就高考英语书面表达的命题形式而言,从1995年至2003年都以表格或者图画的形式出现.2004年除全国卷(四套)以纯文字出现外,其它各省市仍均以图画或表格的形式出现。那么,2005年的命题形式如何呢?笔者认为,基本稳定最近10年的主要命题形式:最大可能是“图画 少量文字”;其次是“表格 少量文字”;一般不会以描述内容要点的纯文字形式出现。如果有变化的话,  相似文献   

7.
范小虎 《现代语文》2006,(12):124-124
2006年高考已尘埃落定,学作品阅读继承了近年“守正出新”的特点。学作品命题的改革建立在两个背景之中:(1)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2)高考从全国统一命题,逐渐过渡到地方自主命题,试卷出现多元化倾向。纵向比较全国卷自身的变化,横向比较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异同,可以看出学作品命题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8.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马金科近日在接受《中国考试》杂志记者采访时说 ,2 0 0 0年是高考改革的关键一年 ,全国将出现多种试卷模式。作为负责高考命题的单位 ,教育部考试中心将按照教育部领导的有关意见和要求 ,全力做好今年的命题工作。马金科说 ,今年的高考试卷模式有 :广东省的“3 大综合”;山西、吉林、江苏、浙江四省的“3 文综或理综” ;其中山西省的课程改革加高考改革 ,需要单独命题 ;江西、天津的课程改革后 ,尽管高考的“3 2”形式未改 ,但也要单独命题 ;其他省市的“3 2”和全国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等 6种高考试卷模式。如…  相似文献   

9.
2004年全国各地高考有11个省市自主命题。其余省市使用的全国高考试卷也有4个版本。15套试卷的作文题中有14道是话题作文,北京卷考的是标题作文“包容”,要求考生在宽容和兼容的范围内作文,实际上只是不让考生自拟标题而已,与话题作文并无区别。因此,可以说高考作文命题仍然是话题作文的一统天下。而14道话题作文中有10道题以“某某与某某”为话题,属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  相似文献   

10.
刘振华 《学语文》2006,(5):25-26
一、语文高考试题地方特色出现的背景 1、“教育部统一高考,分省命题”的政策,使语文高考试题地方特色的出现成为必然。 至2006年,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进行了语文自主命题,分省命题要以“发挥地方资源优势,体现地方特色”为主旨,而各省命题人不可避免地又要在高考试卷中打上自己的印记。  相似文献   

11.
今年高考全国综卷(本刊:全国卷Ⅳ)中的历史题凸现了“变”,同时也维持了“稳”。变是难度大幅度降低,稳是继续围绕时政热点命题,可以说既在意料之中,却又在意料之外。  相似文献   

12.
李伯珏 《新高考》2005,(5):i001-i002
“统一考试,分省命题”是全国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2004年全国部分省市分省命题。分省命题之后,试卷一个共同特点是适当体现地方特色。2004年江苏高考地理卷有两道题直接涉及到江苏省地理知识,一是27题“近年来,苏南地区封闭了大量的机井,其原因主要是……”,二是35题“读图16……从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四方面简要评价江苏省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有许多堪称“传统”的东西,比如,许多文学作品中,狐狸总是以“狡猾者”或“邪恶者”的面目出现的,这个“狐狸坏”的命题就是一个具有“传统意义”的命题。人们常说的“吃不上葡萄就说葡萄酸”,便是对狐狸的一个十分具体的挖苦。  相似文献   

14.
孙树元 《现代语文》2006,(1):110-111
高考语文试卷第六大题——语言表达题,向来是命题人殚精竭虑、精心设计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已经被人们誉为创新的“试验田”,每年都会出现一些颇具特色的题目,亮点不断闪现。2004年全国高考的一大亮点就是十五套考题中有七套考到了“对联”——不得不令语文老师重新审视中华民族文化中独有的这种艺术形式。沿着这一命题思想,2005年各省自主命题,创新题目一个个闪亮登场,煞是好看!“语言运用”这一部分涉及到的主要题型见下表图示  相似文献   

15.
一是打破关系型话题一统天下的局面,命题更具个性化特征2004年高考,以全国卷“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为首,同时出现了9道关系型的话题作文;2005年,又以全国卷为首,出现了“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等近10道直接或间接以关系型话题为主的命题样式。今年,除了浙江卷的“生有所息’生无所息”、江苏卷的“人与路”、重庆卷的大作文“走与停”仍在继续走老路之外,其他省市卷的作文题均回避了这一褒贬不一的命题思路。这种远离“北京化”的命题思路体现了各省市命题经验的日趋成熟与自信。今年的全国卷Ⅰ和全国卷Ⅱ,着力引导学生去关注作文原材料,体…  相似文献   

16.
吕茂峰 《山东教育》2002,(29):55-55
与去年比较,今年的全国卷高考作文命题不偏不怪,既保持了与去年命题形式面貌的一致性,又体现了对语文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是一种良好的导向。笔者愿意改用一句俗语,以“换药不换汤”来形容命题者对命题导向的执著追求。一、“不换汤”:命题形式保持了去年的原汁原味和去年的命题一样,今年的命题仍然采用了“提示性材料+话题+写作要求”的结构形式,甚至提示性的材料也具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去年的材料是年轻人跋涉过渡口遇风浪,今年的材料是登山者途中遇到暴风雪;去年是“有弃有取,有失有得”,今年是“心灵的选择”,都与“选择…  相似文献   

17.
湖南省益阳市中考命题人刘萼华老师在一次大型讲座中这样说:翻开中考作文试题,我们发现,诸如“要写出真情实感”“表达你的真情实感”等句子近两年不断出现在各地中考作文的“要求”之中。这说明,中考命题者认为作文具有真情实感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但考场上出现的四种问题却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8.
2001年,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的一个目标,备受全国各地中考语文命题教师的青睐,成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上的热点、亮点与考点。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命题现象?毋庸置疑,“新课标”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能将语文知识与能力综合运用于语文的具体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命题者请你掂掂“指挥棒”的份量河南刘凤鸣教师说:“教学改革说千遍,不如考试一张卷!”这就是说,考卷对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指挥作用。考卷如何发挥其引导功能和激励功能,命题人员在出题前确实应该先掂掂它的份量。翻阅这些年来全国的试卷,好的自然不少,但一些突出...  相似文献   

20.
充要条件是揭示命题与命题关系的重要概念,为了便于说明充要条件的两个性质,我想首先依据六年制高中代数第一册第44页摘要叙述它的定义: 如果“从命题A成立可以推得命题B成立”,即如果有“A(?)B”,那么我们说命题A是命题B成立的充分条件; 如果“从命题B成立可以推得命题A成立”,即如果有“B(?)A”,那么我们说命题A是命题B成立的必要条件; 如果既有A(?)B,又有B(?)A,即如果有A(?)B,我们就说A是B成立的充分而且必要条件,简称充要条件。上述定义强调了A、B是“命题”,这与十年制高中数学第二册第110页的定义相比,我感到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