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信息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由于对个人信息侵害的日益增多,也急需国家立法来保护这些对于个人来说极其重要的信息,使个人可以安心,社会可以安定,企业可以更快发展.但是对于什么是个人信息,其具体内容包括哪些,在立法与实践中如何对其加以保护,则成为人们争议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的出台引起很大反响,但也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更多参与和讨论研究来加以完善.适当借鉴西方立法模式并结合我国国情作出选择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知网为文献信息获取平台,通过对文献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对相关法律制度的研究发现,个人信息安全存在过度收集、泄露严重、买卖猖獗、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个人信息保护存在专门立法尚未出台、个人信息泄露维权困难、个人信息监管不利、行业 自律不够完善等问题.提出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构建政府监管专门机构、提高公...  相似文献   

3.
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实行实名制后,一些久存不决的行业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但是,实名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信息的安全。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散见于部门法中,且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衔接、加强行业自律对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实行实名制后,一些久存不决的行业问题得到迎刃而解。但是,实名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个人信息的安全。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的法律保护散见于部门法中,且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已成为当务之急。实现政府信息公开和个人信息保护的有效衔接、加强行业自律对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权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发展在给人们带来便捷高效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目前,我国没有对公民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进行专门性立法,现行的法律保护模式与欧盟等地区类似,即认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是个人信息的一个独特分类,将其作为个人信息的一部分予以保护。在司法实践中,一般在个人信息法的范畴处理相关问题。《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并明确了个人信息的法律范畴,然而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定义未得到明确。随着生物识别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的立法趋势可能会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与个人信息区分开来。基于此,文章尝试构建个人生物识别信息权利保障及义务规范机制,并完善民事救济途径,以期完善我国对个人生物识别信息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6.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方式的变革,个人信息隐私权日益成为隐私权的重要组成,同时亦面临着公权力侵犯的潜在隐忧。由此,个人信息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权,不仅是私法领域的关注焦点,也是公法领域的核心内容。强调个人信息隐私权的公法保护,具有人性尊严的维护、自由民主宪政秩序的构建、人性情感需求的尊重、公权力和个人私生活界限的厘定四方面价值。  相似文献   

7.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若干问题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满足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体现其重要的价值,同时,滥用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利用失控及其他侵权行为也屡屡发生,国际上部分国家相继制定了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立法。目前我国对个人信息保护已提上立法议程之中,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本文通过对个人信息特征的分析,并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基本原则及主要内容提一浅见。  相似文献   

8.
随着云计算时代网络和电子商务的发展,个人信息资料的商品化问题不可避免。传统隐私权在保护个人信息资料问题上存在不足,我国应借鉴德国、香港等国家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在构建规制个人信息资料商品化的法律制度时,除了在立法上应确立“个人信息资料权”这一新的权利,充分尊重并保护个人对自己信息资料权利的同时兼顾社会公共利益,还要在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互联网行业自律、技术发展、个人保护意识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9.
电信网络诈骗的实施依赖于个人信息的获取精准。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必须从源头上阻断信息非法买卖的链条,从保护个人信息安全做起。放眼高校,大学校园安全工作以预防为主,因此,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是创建“平安校园”的必然之举。本文以电信网络诈骗为例,通过分析个人信息的特点,将大学生的个人信息分为身份信息、金融信息、隐私信息三个主要方面,剖析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从个人、学校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加强大学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的举措。  相似文献   

10.
在功利主义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在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利用和保护实践上,对基于信息主体的个人权益保护逐渐减弱,甚至不断挤压其生存空间,而代之以信息处理者所倾向的“公益”。已公开的个人信息具有个人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价值,且二者并非完全对立。因此,适度调整当前在已公开个人信息保护中过分关注公共利益而轻视个人利益,甚至忽视个人利益的观念十分有必要。这样才能在充分尊重信息主体的已公开个人信息自决权的前提下,用符合人格尊严的方式处理已公开个人信息,并平衡其蕴含的公共利益价值与个人权益,维护信息主体的尊严。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关于已公开个人信息的保护现状,厘清该类信息的保护地位,从已公开个人信息的内在价值属性与保护策略存在的弊端出发,揭示调整保护视角的必要性,将已公开个人信息保护理念从过度偏于保护公共利益往保护个人利益方向适当拨正,为我国已公开个人信息利用和保护功能发挥及目标实现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息公开对于建设阳光政府、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但是,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也不容忽视,这就需要在政府信息公开所代表的社会公共利益和个人信息保护所代表的个人利益之问进行平衡。立基于此,论文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政府信息公开法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之间的立法衔接和政府信息在公众公开查询中的防范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于丹  朱明莉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25(2):112-112,F003
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是未来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从信息时代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必要性入手,从馆员素质的内涵、观念的转变、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四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时代开展个性化信息服务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环境的服务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当前信息服务模式的特点及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基础上,从数字化资源建设和网络信息传递的角度,探讨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个人信息的收集与利用成为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个人信息的保护中出现了一些纰漏:个人信息被外泄,被随意用于商业交换,甚至被用于欺诈,等等,这对公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然而我国目前在个人信息的横向保护立法上基本处于空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从民法的角度出发,分析个人信息权在现实和法律中确定的必要性,建议在我国的民法中确立个人信息权,从而满足加强公民个人的权利和维护公民的人格尊严,促进信息的共享和自由流通,使个人信息的保护处于一个有序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信息不对称是我国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银行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好非对称信息下的个人住房贷款风险问题.本文详细分析了银行个人住房贷款风险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化解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网络空间的个人信息隐私权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保护个人信息隐私权成为当务之急。文章介绍了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隐私权的侵权方式,包括过度收集以及使用目的不明确、错误收集个人信息、个人信息的传输和交易以及个人信息的二次开发利用,就如何保护网络环境下的个人信息隐私权提出了立法建议,以及应该注重行业自律和个人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7.
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探索增加新的人事档案透明度方法,既保证人事档案安全,又不违背国家有关规定。以人为本来进行人事档案制度改革,才能使人事档案成为一个透明、开放的个人社会信息平台,才能充分保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是发挥档案的重要作用,促进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职业适宜性分析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了解大学生个性特征和获得职业信息是职业适宜性分析的基本特点,而寻求大学生个人与职业匹配是职业适宜性分析的关键。高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立足于正确处理好大学生的学业、就业、职业和事业的关系,加强职业信息服务,建立职业咨询机构,促进大学生寻求个人与职业的匹配。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经历了五次技术革命,推动远程教育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这也是信息技术帮助实现远程教育有支持学习的历史轨迹。信息技术的现实水平,为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提供了可能,当前所实现的有支持学习表现出五方面的特征。信息技术的发展必将在实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服务,有支持学习的未来可在七个方面有所期待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个性化教育”被引入中国已有二十多年,虽然一直没有明确的含义,但其本身并不算是新鲜话题.个性化教育并不是一种单纯的教育方法,而是一个多元的教育系统,本文主要论述个性化教育系统的四大要素——“个性化的前提”“个性化的目标”“个性化的过程”和“个性化的结果”,并阐述这四大要素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