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单一的美术课程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为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可以地方非遗美术课程体系的开发作为切入点,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探索将地方非遗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的策略,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和多样化的美术课程体系,致力于丰富学校美育实践活动,提升学校美育工作实效,发挥美育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美育,旨在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它直观、形象、感人,寓理于情,以情动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地理学科主要揭示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其涉及范围远到浩瀚的宇宙,近到家乡的山水,其中往往蕴涵丰富的美育资源。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将美育和地理相结合,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南宁市解放路小学将邕剧、南宁民谣、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进校园,开展“一脉络、两依托、三融合”渗透式美育模式研究暨“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致力于培养“五美”“非遗”小传承人。  相似文献   

4.
地方非遗文化作为地方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外宣翻译工作有利于地方优秀文化的国际传播,地方非遗文本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则需要具有较强翻译实践能力的译者.为解决这种特殊的人才需求,地方高校可以合理优化人才培养路径,通过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地方非遗翻译实践、建设地方非遗翻译工作坊和建立基于地方非遗项目的校外实训基地等途径有效地将地方非遗资源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为地方非遗文化"走出去"提供专业支持和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民族文化的基因,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追求、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展露着传统文化的真善美,是大学美育宝贵的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大学美育课程符合非遗传承保护的时代趋势,也是美育课程建设的需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大学美育课程应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以及校园文化建设三方面着手,具体措施包括:完善课程教学,构建有效的教学体系;增加非遗体验,拓展美育教学实践;以非遗为主题,开展相关学习活动等。  相似文献   

6.
王海芬 《考试周刊》2013,(29):136-137
鄂温克族自治旗拥有丰富的可资利用的传统美育资源,其传统美育资源具有丰富性、生活性、不可再生性和渗透性等特性。开发鄂温克族自治旗传统美育资源有以下几种路径: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体验美,运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美,结合乡土地理让学生寻找美。  相似文献   

7.
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元素,将其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可以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幼儿园美育资源,唤醒幼儿的审美意识,激发幼儿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幼儿园应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深入挖掘当地传统手工艺中的美育元素,科学建构美育目标,并以螺旋式的方式组织美育活动内容。幼儿园当创设传统手工艺陈列环境,为幼儿感知传统手工艺的美提供对象;建构传统手工艺体验工作坊,让幼儿在与传统手工艺的亲密接触中更好地理解美;还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开展传统手艺美育,支持幼儿在玩耍中更好地体验美。  相似文献   

8.
詹丽  严萍 《湖北教育》2005,(3):30-32
通过本课的教学活动,让我感觉到美育如一股清新活泼的溪水,徜徉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地方,而恰到好处的美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课中,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互动,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美的感受和体验,也激活了学生原本的美好情感,熏陶着学生的美好情操、我们说,祖国的语言文字本身部蕴涵了丰富的美育资源,无论是语言的结构和含义,还是语文阅读的表达,都可以使人感受到美。  相似文献   

9.
开发和实施美育课程是中小学推进美育的重要途径。新时代中小学美育课程要致力于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意识,涵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审美精神和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内容上要包括文化艺术美、自然环境美、人文社会美、科学技术美等方面。为了有效提升中小学美育课程的实施效能,需要搭建一体化的中小学美育课程框架,开发相互衔接的中小学美育教材,挖掘潜在的中小学美育课程资源,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美育意识与审美素养。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每一个学校在建设育人体系和校园环境时必须重视的领域。本文以四川成都都江堰市柳街中学的美育实践为例,详细论述了一所农村学校如何通过“凸显乡村特色,挖掘家乡丰厚的美育元素;立足美术课堂,提升学生审美感知、艺术创作素养;注重学科融合,丰富美育实践活动”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切实落地,以期为更多的农村学校美育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教材资源丰富,潜力无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掘和利用蕴藏在语文教材中的美育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发现美,欣赏美,而且在美的熏陶下提高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蔡元培说:"美育的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认识美的各种形态。而语文课文,可以说是集各种形态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系统。"语文教学文本是重要的美育资源,数百篇课文,包罗万象,涉及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而美能启真,美能导善,美能移情,美能怡性。所以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美育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13.
李春旭 《成才之路》2023,(13):117-120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插图是有着重要价值的美育资源,具有“启真、引善、怡情”等美育作用。这些插图不但可以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还可以促使学生在感知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章从语文教科书插图概述入手,分析语文教科书插图的美育作用,并从以图导入、以图激趣、以图设问、图文互补、看图创作、以图升华、以图协作、以图为载体等方面对语文教科书插图中美育资源的挖掘策略进行探究,以期给相关研究带来参考。  相似文献   

14.
柯雯慧 《江西教育》2024,(16):36-37
<正>为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领悟中华美育精神的精髓,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学院于2023年12月14日举办了“祥龙迎春,赶个年味集”新年游园会活动。非遗表演:诠释龙年新力量2024年恰逢龙年,游园会开场活动特别邀请学校舞龙舞狮社团带来了非遗表演——“耍龙灯”。  相似文献   

15.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的背景下,将地方非遗融入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是有效提升班级管理、促进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的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地方非遗缺失,为了发挥地方非遗的育人功能和丰富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建构富有地方非遗特色的班级场域,增强基于精神文化的班级非遗主体认同,将中小学非遗主题班会资源开发列入班级制度文化管理,组织班级参加非遗实践活动等是中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趋向。基于中小学学生与生俱来的文化底色开展班集体教育对学生发展、教师成长和地方文化传承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美育即审美教育,也叫艺术教育。它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语文学科在小学课程安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美育资源,将美育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是贯彻小学"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精神的具体体现,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美育体验,还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语文课堂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挖掘地方美育资源,汲取昆曲和评弹的艺术元素,聘请戏曲专业教师,重组戏曲艺术课程,把戏曲文化与学校美育结合,以点带面,逐步营造“戏韵墨彩,以美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校园活动中体验戏曲艺术之美,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生物学囊括了生物的微观美和宏观美,也包括科学领域中的科技美、人格美、思维美。生物学教学与美育要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高中生物学教师要不断挖掘学科中的美育资源并将其有机融入课堂教学中,营造美的氛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美育渗透在课堂中。文章通过梳理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部分美育内容,为教师合理渗透美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学校应把课堂作为美育主渠道,充分挖掘学科美育资源,积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以美立德、以美益智、以美健体、以美促劳,要打造和谐课堂,构建育美课堂文化,培育师生审美情感,激发小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兴趣,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0.
基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通过构建跨学科“童心美育”课程,统整形成“立美品德”“和美语言”“融美艺体”和“创美数科”四大美育主题活动板块;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炼教学策略,改进评价体系,形成以“童心美育”课程为载体、以“美”引导评价、以“美”引领成长的尚美学习路径;通过“美育课程”向“课程美育”的转变,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