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堂随文练笔是指伴随着阅读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利用有关阅读进行的一种写作训练。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阅读教学的课堂练笔有别于传统的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注重读写技能、方法的结合。课堂练笔的内容更广泛,内涵更丰富。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选材角度小,内容简短,贴近实际,紧随阅读教学,而且形式多样,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因此,指导学生写好课堂内的小练笔能更好地落实课标中的读写目标,使阅读教学得到进一步深  相似文献   

3.
《全日制义务教育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加强平时练笔指导”。这是新课标对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提出的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小学作文就是“练笔”,就是“习作”。练笔,在小学习作教学中应是重中之重。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品读文本中的精彩语言,感悟文本中的表达技巧,迁移文本中的写作方法,精心设计小练笔,让学生在一课一练的过程中慢慢积淀习作的方法,提高表达能力。如何有效地巧用文本资源,切实地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呢?笔者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杨芬 《考试周刊》2013,(55):46-46
<正>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我尝试运用"随文练笔"的形式,减缓作文的坡度。所谓"随文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中,围绕某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随文练笔就是阅读教学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它不仅能增强习作的话题与内容的趣味性、新颖性、情境性和生活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同时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  相似文献   

6.
日常练笔可称为写作教学的“雏形阶段”,可以让我们的“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能让我们的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几年来,我在习作教学实践中坚持让学生日常练笔,体会深刻,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7.
九义《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教师必须“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但是,在具体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怎样才能有效达到上述要求呢?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经过几年实践,本人认为学生最经常最有效的写作训练,应该渗透于阅读教学之中:紧抓课文情点,寻找练笔之机;借鉴精彩处,寻找仿写之机;搭建展示平台,享受写作之乐。把握重点,聚焦难点,简简单单教语文,快快乐乐学写作文。  相似文献   

9.
“小练笔”是围绕作文训练的某一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极为灵活的写作练习。它主要包括课内练笔和课外练笔两部分。课内练笔随时进行可能会影响课文的内在气势和神韵,转移课文特定内容所激发的学生情感,破坏教学过程的流畅性,而课外练笔却能弥补这一缺陷。应该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小练笔呢?一、结合阅读教学进行多角度训练作文教学要和阅读教学密切配合。除了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写作思路与表达特点外,还可以充分利用课文的示范作用,换个角度,选取某些材料,进行写作训练。有些课文,由于中心的需要,有意将文中的某些情…  相似文献   

10.
<正>小练笔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经常性练习活动。它既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又是提高习作能力的帮手,是通向习作的桥梁。新课标强调,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因为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有了生活素材和语言材料的积累还不够,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还要加强练笔指导。练笔可以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  相似文献   

11.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读写结合的随文练笔形式经常在语文课堂中出现。那么,怎样找准读写结合的训练点,让学生练得适时、练出效果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尝试。衔接生活,有话可练《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是写作的一种形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实际。笔者观摩了同年级组教师执教的《烟台的海》一文,  相似文献   

12.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写作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那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为学生创设自主写作的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引导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将读与写巧妙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经常进行随堂小练笔、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13.
赵丽君 《天津教育》2020,(5):153-154
新课标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新版初中语文教材所选文章贴近生活,文质兼美,不仅是学生的好读本,更是学生课外练笔的好范例。教师应引导学生以课文为范例进行课外练笔的写作训练,取课文之法,用课文之材,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学习文章的布局谋篇,学会多种写作技巧,真正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乐于思索,乐于动笔,从而提高写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就一语道破了作文教学必须回归生活,体验生活,以生活为本源,方可表达真情实感。据此,在作文教学中,我运用新理念指导小学生的作文教学,将少先队的体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作文教学互相整合,并以学生写的体验小练笔为切入口,进行了小小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的训练,既是提升学生对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阅读和写作犹如语文教学这只大鸟的双翼,彼此必须密切配合,同步启动,相互渗透,才能使语文教学振翅高飞。小练笔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是阅读教学中落实语言文字训练、促进读写结合的一项有效措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处理好“读”与“练”的关系,恰当地把握小练笔的时机,使之成为阅读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中的小学语文教学建议指出,“作文教学立足于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起步阶段应放手让学生独立写作,尽量少干预,不说教……作文要有一定的速度,小练笔尽可能当堂完成”。随文小练笔就是课堂小练笔的一种,充分符合了“让学生从敢于表达到善于表达”,“尽可能当堂完成”这一理念。  相似文献   

18.
"随文练笔"的选材角度小,内容较为简短,与实际生活非常贴近,能够将读写融为一体,可以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随文练笔"是伴随阅读过程产生的,与学生当下的阅读感受很贴近。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课文为写作的落脚点,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教学中,一方面使学生的阅读感悟更为深入,形成独特理解,一方面发挥阅读的优势,使学生读写结合,学以致用,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苏海鹰 《教师》2014,(5):82-82
正新《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习作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真情实感。"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怕习作的现象很普遍,只要听说有习作课或"小练笔",一个个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那么,如何让学生对习作产生兴趣,让他们感受到习作的乐趣呢?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而小练笔作为促进语言积累、运用的重要实践形式之一,是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巧妙利用文本的各种空白点进行写作的方式.它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写的训练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实现读写的有机结合.笔者在平常的教学中经常给学生“小练笔”的机会.哪怎么抓准练笔切入点,精心设计练笔方式,让练笔取得满意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