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目前半刚性组合节点的研究现状、连接形式及分析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8.0建立了端板型半刚性组合节点的有限元模型,在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的基础上,利用该模型分析了混凝土板厚度、对组合节点初始转动刚度、塑性极限弯矩和塑性极限转角的影响。端板型半刚性组合节点的初始转动刚度、塑性极限弯矩和塑性极限转角都随组合节点中混凝土板厚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
为了适应高精密微动机构的设计需要,减小设计过程中的计算误差,本文基于材料力学变截面梁理论推导了直圆切口柔性转动副转角刚度的计算公式,并通过ANSYS仿真,验证了直圆切口柔性转动副转角刚度计算公式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3.
半刚性连接是目前常用的一种梁柱连接形式,以其施工方便、抗震性能好而得到推广.但是此类节点受力复杂,而且目前国内对此类节点的设计方法缺乏具体规范.本文给出了几种半刚性连接的类型以及梁柱连接的弯矩.转角曲线,考虑节点半刚性连接的线性模型,介绍了初始刚度的计算公式,从而为半刚性节点的设计和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新型装配式梁端削弱型节点的抗震性能,对4组不同削弱深度与厚度的拼接板耗能构件进行梁端循环加载试验,对比分析其滞回曲线、骨架曲线、承载力退化曲线、刚度退化曲线、延性及耗能能力等.试验结果表明,加载位移达到105 mm时,梁柱焊缝不出现脆性破坏.滞回曲线呈反S形,存在较明显的滑移现象,且主要发生于耗能板与梁翼缘连接处,产生原因在于耗能板螺栓直径略小于孔径.滑移现象的存在会导致骨架曲线没有明显的屈服点,节点延性系数小于3.0,初始转动刚度较小.耗能板屈曲是造成节点承载能力快速下降的主要因素,适当减小削弱深度、增加耗能板厚度可延缓屈曲现象的发生,提升节点的延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水平受荷桩刚度系数的传统计算公式复杂、计算量大的缺点,使用桩顶嵌固的边界条件推导出水平受荷桩刚度系数新的表达式。采用幂级数证明了新解法与传统方法是等价的,并通过算例验证了两种方法得到的刚度系数是相同的。对刚度系数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桩径对刚度系数影响较大,其中水平刚度系数近似按桩径的两次方进行增长,转动刚度系数近似按桩径的三次方进行增长。土体m值对刚度系数也有一定的影响,其中水平刚度系数按m值的0.6次幂进行增长,转动刚度系数按m值的0.4次幂进行增长。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素土坯以及木框架土坯组合墙体进行拟静力试验,归纳出组合墙体4个破坏阶段,并对两种墙体的抗震性能研究分析。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不同高宽比、不同框架截面尺寸的组合墙体模型,分析其对构件抗侧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墙体的抗震性能提升,但对于墙体的初始刚度提升不明显。墙片高宽比与木框架截面尺寸都是影响其抗侧能力的重要因素。提出木框架土坯组合墙体初始刚度与抗侧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接近。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基于VB6.0设计的层板复合材料疲劳性能实验数据处理的可视化通用程序。借助于该程序,可以快速有效地处理层板复合材料疲劳性能实验的大量数据,并在得到很好的数据处理效果的同时实现了参数估计、初始刚度、初始静强度、疲劳剩余刚度及疲劳寿命统计分布曲线绘制的可视化。  相似文献   

8.
对八个带双腹板顶底角钢连接以及外伸端板连接空间钢框架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并与刚性连接空间钢框架进行了分析对比,从而探讨了空间钢框架的静力承载性能与节点刚度的关系,得到了不同节点刚度对空间钢框架位移和内力的影响结果以及随楼层变化半刚性连接对钢框架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半刚性连接空间钢框架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钢筋锈蚀后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破坏特征和抗震性能,对钢筋未锈蚀、锈蚀而保护层未开裂、平均锈胀裂缝宽度为0.2mm及平均锈胀裂缝宽度为0.4mm四种情况下的再生混凝土及普通混凝土框架边节点,进行了低周反复荷载对比试验;观察节点的受力过程及破坏形态,分析试件的荷载一位移滞回曲线、承载能力、强度和刚度退化、延性以及耗能能力等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相同锈蚀程度下,再生混凝土节点的强度比普通混凝土节点小,再生混凝土节点的刚度退化比普通混凝土节点严重,再生混凝土节点表现出更好的延性,再生混凝土耗能较普通混凝土耗能弱;随着钢筋锈蚀程度的增加,再生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节点的强度降低,刚度减小,延性减小,耗能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十字板焊接空心球节点(简称板球节点)常幅疲劳破坏机理并建立其相应计算公式,对板球节点进行疲劳试验.基于自行设计的加载装置,进行了19个节点试件的常幅疲劳试验;采用有限元对节点进行静力分析,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节点疲劳破坏断口进行金相分析.数值模拟和试验结果表明:板球节点中热点位于连接焊缝焊址球面处,且该点应力集中程度严重;节点疲劳裂纹萌生于焊缝焊址处且以板宽为直径沿球面环向扩展直至疲劳断裂.节点初始焊接缺陷及构造细节是构成疲劳失效的主要因素.基于常幅疲劳试验结果线性拟合得到了该节点的S-N曲线,并以热点应力幅为变量建立了其常幅疲劳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1.
通过三个H型铜梁柱顶底角铜、腹板双角铜连接节点原型试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研究,分析带双腹板角铜的顶底角铜的连接刚度、承载能力和延性特征,得出腹板角铜对连接的承载力有明显改善的结论,并建议在计算连接抗弯承载力时应考虑腹板连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考察梁和柱的截面尺寸、角型连接件尺寸、铆钉直径及端距等对节点性能的影响,根据计算得到的弯矩-转角曲线拟合出三参数模型中形状系数n 值的近似计算公式。结果表明,柱翼缘厚度和角型件厚度对节点初始刚度和极限承载力影响显著,梁高和铆钉端距的影响次之。形状系数建议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可为该类连接节点设计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Jones-Harris方法建立了调心球轴承的动力学模型,应用Newton-Raphson方法对轴承动力学方程组进行了求解,开发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完成了该轴承的离心力、陀螺力矩、接触载荷、接触角、径向变形与径向刚度等动态特性参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转速与载荷是影响接触角大小与接触载荷分布最主要的2个因素;滚子的离心力与陀螺力矩随着转速的上升而增大,在此影响下外圈接触载荷增大而内圈接触载荷减小;受离心力的影响,外圈的接触角减小而内圈的接触角增大,且随着转速的增加,内外圈接触角的差值越来越大;轴承的径向刚度随着转速的上升而下降,而滚道沟曲率系数也对轴承径向刚度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改善空间框架结构的几何非线性分析,根据总势能驻值原理推导了一个三维梁单元,用增量切线刚度矩阵代替传统的增量割线刚度矩阵.新的切线刚度矩阵除了常用的线性刚度和几何刚度矩阵外,还包含2个变形刚度矩阵,这2个矩阵是由每个增量步中轴力和弯距的变化引起的,是单元变形的函数,包含轴向、横向和扭转变形的耦合项.考虑空间转动和弯距的特征,增加一个修正矩阵,使提出的单元通过刚体测试,达到良好的收敛性能.实例显示使用较少的单元模拟构件仍可有效、准确地得到空间框架的轴向扭转和弯扭屈曲的非线性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基于随机振动理论的虚拟激励法,分析了具有非比例阻尼特性、安装有结点阻尼器的半刚性结点框架.用建立在半刚性节点单元的动力分析有限元程序分析半刚性结点框架的地震响应.结果表明,结点阻尼器能有效地减小半刚性结点框架的地震响应.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paper I develop a response to a continuing problem in work–learning research,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education, learning and work. These connections are commonly conceived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of transfer, integration or boundary crossing. Thinking these connections in this way, I claim, serves to consolidate a unitary, stable and fixed idea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work and inadvertently reduce its complexity. Drawing on empirical data collected over the course of qualitatively exploring the links between a problem-based program of teacher education (‘learning’) and the practice of participants in this program upon initial employment in schools (‘work’), and deploying actor network theory, I trace new sorts of associations between work and learning and propose a relational conception of their connection. Challenging the common counter-positioning of work and learning, empirical analysis reveals their mutual constitution and partial connection in practices, here, of a predominantly pedagogic and spatial/material kind. Practices that occupy interstitial spaces have a particular resonance with regard to challenging this counter-positioning and unsettling the hierarchies of value which often arise from it.  相似文献   

17.
变系数线性微分方程,虽在理论上证明了解的存在性,但实际的求解远不能令人满意,没有一般的解法.本文从一般方程入手,选取特殊的角度——初值问题,推导出高阶变系数线性方程求解的一般公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