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新闻是以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为题材的,与广大群众的生活、利益、情趣密切相关的报道。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较之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教育新闻、科技新闻、体育新闻、艺新闻等,有更大的广泛性,加之它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所以,它拥有庞大的读群,报刊为了抢占读市场、力争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都加强了“社会新闻”、“焦点”、“特别报道”等专栏或专版,并精心耕耘和培育,使社会新闻十分抢眼,成为报刊的名牌专栏,然而,纵观当前报刊的“社会新闻”专栏,尽管百花盛开,争奇斗艳,出现了不少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具佳的新闻作品,但除各级党报和品位较高的大报外,在各类小报上也出现不少倒人胃口,令人作呕的“字垃圾”。较突出的问题是庸俗、虚假和不重视社会效益,笔认为,要提高社会新闻的质量,必须坚持三个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新闻理想需要张扬的时代。新闻的进步,所折射的恰是社会的进步;新闻的理想,正和这个社会的理想息息相关。我们在理想中奋斗,社会在理想中行进。我们既然把自己托付给了新闻这个行业,就应以最饱满的激情、最合适的方式,在现实语境中勤奋笔耕,推动着现实,促动着进步,这便是我们新闻人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3.
《新闻·深一度》是以新闻报道的"潜望镜"、"显微镜"和"放大镜"为手段,深入探索并细心研讨新闻事件的深层次问题。它的设置功能,不仅在于彰显社会现实,更能帮助受众澄清事实,统一认识,从而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王念 《新闻世界》2013,(7):346-347
【摘要】新闻事件报道中,媒介起着再现事实本真和重塑现实,引导舆论的功能,并影响着受众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本文运用媒介框架理论,探究分析兰考县“袁厉害事件”始末背后所隐藏的社会问题,从而探讨媒介的框架建构在社会事件报道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青年马克思将黑格尔的类概念创造性地引入报刊领域,使得新闻出版自由具有一定的类特质,而这成为《莱茵报》早期新闻作品中一条隐蔽而又细腻的逻辑线索。马克思以之为出发点,驳斥了莱茵省议会诸等级辩论人对自由特权化、虚无化、物质化的降维理解。维护自由的类特质存在,能为报刊揭示真理提供前提和基础,激发自由在高维的精神世界的能动性。同时,自由的类特质潜在地为社会的公共精神开辟现实土壤。重审自由类特质的哲学根基,展现它在报刊实践领域的功能,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6.
伴随时代的发展变迁,新闻摄影反映现实、记录历史的独特功能,在现代社会得到读者与报刊方面的青睐。基于此,本文围绕现代社会新闻摄影的发展现状,对现代新闻记者的综合素养加以审视,并且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旨在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调查报告是就某一新闻事件或社会问题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的报道,是与消息、通讯并列的一种重要新闻报道体裁,也是报刊、广播中常用的新闻体裁。这种新闻文体可以深入细致地反映社会情况、介绍  相似文献   

8.
郭丽华 《今传媒》2012,(9):128-130
梁启超和张季鸾在中国报刊史上都以报刊政论著称,他们的新闻思想有如异同?差异从何而来?意义何在?本文试从两者的报刊实践及办刊言论中分析他们办报理念,认为两人在关于报刊的目的和功能、报人的资质与作为以及报刊的言论自由等方面的认识,都有着明显不同,甚至各自的言论风格也各树一帜。而梁启超、张季鸾两人不同的新闻思想,正代表着中国现代报刊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政党报刊和民营报刊。两人差别迥异的新闻思想,又是由两人不同的人生理想与报刊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9.
伴随时代的发展变迁,新闻摄影反映现实、记录历史的独特功能,在现代社会得到读者与报刊方面的青睐.基于此,本文围绕现代社会新闻摄影的发展现状,对现代新闻记者的综合素养加以审视,并且提出了几点解决措施,旨在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董广安  冯鑫 《编辑之友》2018,(3):103-107
清末民初的报刊讽刺画将漫画与新闻勾连,在建构国家民族图景的同时,形成新的新闻表达方式,成为传播文明的利器.作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武器,报刊讽刺画展现出在自由思想传播社会掀起鼓动风潮背景下一批漫画家“画以载道”的人文志向,更反映出漫画已从单纯的艺术绘画脱胎为政治话语表达的工具.以现实为题材记录历史,针砭时弊.浓厚的政治色彩以及多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报刊讽刺画比当时的新闻报道更有效果.时至今日,报刊讽刺画的社会动员仍能凝聚人心,其批判丑恶启蒙心智的社会功能仍具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张英溪 《新闻窗》2006,(6):36-37
社会新闻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社会风貌、社会问题、社会事件的一种新闻题材,报道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贴近、利益相关,情趣相连,因而博得了读者的广泛关注。正因为社会新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搞好社会新闻报道也就成为各报刊提高自身竞争力、吸引受众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逐步建立,报纸靠读者求生存已经成为现实与必然。面对此现状,《天下文摘》如何去争取更多的读者呢?  相似文献   

12.
报刊,是人们了解社会的窗口,获取信息的媒介。惟其如此,它才历久而不衰,并随着社会的进步,愈显出其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我国自1815年出版第一份近代化报刊以后,新闻事业即日盛一日地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短短的100多年时间里,不但所办报刊浩如烟海,而且新闻名家层出不穷,各类新闻事件更是频频发生,显露出了较为可观的实绩.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新闻研究总是落后于新闻工作的实际,在很长的时期内,新闻理论的探索与建树既少,新闻资料的  相似文献   

13.
曾有人把深度报道概括为“以今日之事态,核对昨日之背景,说出明日之意义”。深度报道是国外新闻界广为运用的一种新闻形式,它以问题、事件、人物为对象,旨在对其中所蕴涵的特殊或普遍的意义作出纵深开掘,以达到见微知著的效应。从报道效果来看,深度报道表现出其逼近现实社会生活、直接推动实际工作的优势,同时由于报道内容可读性的增强,使报刊在与读者日益密切的交流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本文就典型问题的深度报道和典型事件的深度报道发表点拙  相似文献   

14.
梁启超是中国新闻思想史上的一座重镇。对于他的新闻观,前辈学者已有大量文章论及,但就目前所见,多就新闻而论新闻,少有涉及其新闻思想与社会政治理想之间的深层关系。虽然梁启超一生中最辉煌的事业与新闻言论界须臾不可分,但他首先是一个以改造社会、振兴国家为己任的政治家,然后才是一个杰出的报刊活动家。在某种程度上,社会政治理想构成了梁启超新闻思想的根据,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转换,成为他新闻思想的重要内容。可以说,在近代中国,梁启超第一次从社会建构的高度阐述了新闻事业的功能、宗旨与地位,他的新闻思想超越了王韬、郑观应等前驱先路,成为近代中国新闻思想的一个转折。  相似文献   

15.
有关新闻伦理和职业操守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平衡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色与其他社会角色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其他行业一样,从业者对待在履行专业角色时所引发的利益冲突的态度,往往和其对于自己所在行业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的认知有关。因此,在这个意义上看,新闻从业者的媒介观与伦理观是有一定相关性的。一、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知在西方当代新闻理念中,基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重要性的不同看法,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冲突的方向:其一是“中立”(neutral)模式,它基于自由报刊理念,强调媒介传递社会信息、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认…  相似文献   

16.
通过报刊的广告来探究特定时期的社会文化,是新闻社会史研究的路径之一。这一方法将一定时期的报刊同当时的社会联系起来,考察新闻传播与现实的关联,突破了从单一的新闻传播学层面探讨报刊的局限。本文试从《北洋画报》广告对西方物质消费、娱乐方式的呈现这一角度来考察天津当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态。  相似文献   

17.
郭燕平 《新闻窗》2007,(2):74-75
如今,我们的社会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几乎没有更多整块的时间阅读报刊。而与此同时,各种高密度的信息却铺天盖地的袭来,强迫现代人必须用最快捷的方式来了解一些对自己有价值的信息,以适应这个信息快速更替的时代。我们都知道,新闻版面呈现的是一种具有独立报道功能的新闻载体,以定格新闻事件过程中的高潮、瞬间和典型事件,再现事件现场。而图片在报刊上的应用,无疑更是一种最直观、最有感染力、最能强化人们记忆的方式,它能使受众在瞬间就能实现与新闻的零距离接触。同时,由于图片独有的视觉冲击力,会让读者的眼球在一瞬间被吸引,更快的让读者进入摄取信息的过程,进而更深入地了解报纸的其他内容。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新闻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读者越来越欢迎那些“挖得深、写得活、贴得近”的新闻。这就为拓宽新闻报道面开辟了途径。在当今,社会学渗透到经济学领域的时刻,社会经济新闻便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社会经济新闻呢?它的内容及表现形式如何?它究竟有何功能?深入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当属新课题。本文仅就报刊发表的一些社会经济新闻,对社会经济新闻的特色进行一些探讨。一、社会经济新闻的定义社会经济新闻是一个新品种。因此很难给它一个确切的定义。笔者认为,就目前见诸报端的社会经济新闻而言,它应是:发生在社会和经济结合部的新闻即为社会经济新闻。它主要反映经济领域里的社会现象,回答读者普遍关注的涉及经济范畴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9.
编史修志是对过去的社会状况(或某一方面、某一事件)进行资料搜集、整理追记的活动。而编史修志所依赖的材料,除了当时对某一方面、某一事件,乃至整个社会状况所留下的原始记录之外,更主要的,更大量的,还是当时见诸报刊、广播、电视的新闻报道。李大钊先生曾说过:“新闻是现在新的、活的,社会状况的写真。历史是过去、旧的、社会状况的写真。现在的新闻,就是将来的历史”(李大钊《在北大记者同志会上的演说词》)。由此可见,无论什么时候,见诸当时报刊、广播、电视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既有为当时现实服务,又有作为历史见证的史料价值和作用。尽管每一个记者、编辑、乃至每一家新闻机构,在采写、编辑和发布新闻时,谁也没有去考虑新闻报道的史料价值,伹客观上,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录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评论并不是与新闻事业同步产生的,而是新闻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产生的背景就在于新闻事业的主导者需要表达自己的声音,阐明一定的主张。当这种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评论就应运而生了。新闻评论最早是出现在报刊上的。因为报刊是最早发展起来的新闻载体。它一出现就呈现出态度的鲜明、主张的明确、现实的针对性强等特点。在早期政论报纸时期,新闻评论成为报刊最主要的文章,也是办报人最重视的文章。在上世纪30年代初,我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发轫时期,外国人在华创办的《中国差报与广州钞报》在创刊号上直言,“在像广州这么小的社会再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