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劳模轮庄,应休矣!近年来,有的学校出现了“劳模轮庄”一说。何谓“劳模轮庄”?就是;你已经当过劳模了,再评劳模时,将你排在候选人之外,给没评选过的人“让贤”。让给谁呢?自然是领导事先做到“心中有数”,并非够得上模范的人。“劳模轮庄”的问题的关键是:劳模...  相似文献   

2.
王娟 《继续教育研究》2023,(10):103-107
在新时代,我国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高校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劳动教育在高校教育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高校应坚持以劳模精神引领劳动教育实践创新,把劳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通过劳动锻炼成长成才。将劳模精神引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必然性联系起来,对劳模精神引领当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进行了剖析,并对以劳模精神引领的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创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高职语文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将“劳动·工匠·劳模”精神融入高职语文教学是高职语文教改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在高职语文教师教学中渗入“劳动·工匠·劳模”精神的意识,采取多元化的方法挖掘精神资源,构建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一体”评价模式,建立起完善的高职语文课程保障机制,注重将学生的精神需求融入高职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相似文献   

4.
《音乐世界》2014,(24):14-14
当天的“自然之宝”发布会以金秀贤的韩式“侬好”拉开了帷幕,并且瞬间点燃了到场的粉丝的激情。现场,一身修身西装的金秀贤当被问及是如何保持这么好的身材时,粉丝在台下大声替他回答,“都教授”的自然生活作息几乎已经成为所有粉丝共知的“秘密”,这也让有些害羞的金秀贤多次忍不住笑场。  相似文献   

5.
当前,劳动教育的兴起正遭遇师资困境,劳模作为言传身教的隐形资源可与现有师资形成互补,更好满足劳动教育的实施。在90年中国劳模发展历程中,劳模的作用不断丰富、拓展,为其成为劳动教育师资积累了丰厚内涵。“以劳动托起中国梦”的时代召唤、各地各校初步探索的实践积累、劳模自身内蕴的师范价值、劳动教育协同发展的专业需要和劳动教育育人形态的实践属性让劳模成为劳动教育师资大有可为;传承劳动精神、培养劳动习惯、传导劳动快乐、分享“缄默知识”、规范组织认同则构建起劳模成为劳动教育师资的应为理路。  相似文献   

6.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服务性行业,职业院校要重视培育具有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江苏交通强省战略服务。新颁布的职教法赋予了劳动教育新的内涵,通过重新定位劳动教育在“五育并举”中的重要作用,对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根植劳动幸福观、培植工匠精神、培树劳模精神、促进身心健康、重塑审美情趣,让劳动教育立学生职业道德之位、科技强国之念、身心健康之本、技术伦理之美、技术革新之路,探索培育具有劳模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交通职教人才。  相似文献   

7.
全国劳动模范是工人阶级的先进典型和代表。高校聘请全国劳动模范担任特聘教授,开展“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有助于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制度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丰富发展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推进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实现、形塑社会劳动新风尚。推动“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成为高校劳动育人普遍化的有效教育模式,需要统筹推进“全国劳模讲劳动教育课”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将劳模育人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8.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三种精神”是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特色。通过以下三个方面举措,构建技工院校开展“三种精神”培养的实施路径:一是从加强理论阐释和内容研发,提高技工院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以“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为载体,将劳模工匠精神融入技工院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三是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依托,以劳模工匠团队为支撑,建设技工院校思政教育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9.
劳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普及大众”的教育,它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劳动中学劳动,在自然中学自然。在有趣又有意思的体验中,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成长,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做中学、做中思。  相似文献   

10.
10年前,安源煤矿采掘一区有个远近闻名的“劳模班”——采掘一班。10多年里,这个班涌现出了全国、省、市、局、矿劳模近30人,被人们誉为“劳模摇篮”。如今,时间长了,印象淡了,劳模人物犹在;职务变了,位子升了,劳模精神不改。  相似文献   

11.
我们爱科学     
我校创办于1902年,到现在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百年名校处处沐浴着科学的阳光。这种科学氛围的形成,首先得感谢我校领导和老师的重视。全校每个年级都有课外科技活动小组,有专门的老师负责指导,同学们各取所需,分别加盟不同的“科学阵营”。其次是学有阵地,我校建有以自然科学为主题的自然长廊、岩石矿物标本长廊、自然生态区、自然环保区、生物园、劳动基地、气象观测点、科技电子阅览室和科普广播站等,为同学们学习科学知识提供了物质保障。最后就是有活动。每年的5月和11月是我校的“科技活动月”,学校要举办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分别从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中肯定“劳动光荣”的价值理念、从实现“体面劳动”中认识劳动的伦理精神、从创建“劳动自治、民主管理”的目标中获得劳动自治,进而阐释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正>本刊讯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团结引领广大职工群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2023年2月28日在江苏省南京市揭晓评选结果。本届选出的10位“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分别是:秦世俊、郑志明、成卫东、母永奇、何小虎、田得梅、冯新岩、周琦炜、孟维、郭汉中。他们都是所在行业的顶尖技术技能人才,都是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优秀传承者。  相似文献   

14.
劳模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劳模精神的形成有其特有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和实践逻辑,是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将劳模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有利于强化学校劳动教育,培育学生正确劳动观;又有利于应对各种不良社会思潮,增强学生劳动获得感。通过构建思政理论课堂、校园课堂、实践课堂、网络课堂“四课一体”的课程体系,探寻劳模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5.
让爱,延伸     
我们的自由天空 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我从没有把它(公益助学)看成一件“助人”的事情,也没有以“助人”心态去做这件事。我们期待身边的每个人都能将奉献爱心作为一种习惯.这样在付诸“助人”这一行为的时候,是一种很自然、平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正>学院通过“讲劳模、劳模讲”方式让百名劳模走进校园、走近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培养时代新人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实践命题。劳模精神作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不仅承载着对未来的美好愿景,而且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教育导向等方面高度契合。上海杉达学院通过与上海市劳模协会学员分会的结缘,通过“讲劳模、劳模讲”方式让百名劳模走进校园、走近学生。  相似文献   

17.
人才资源和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依托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助推高职大学生精神建设,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汇聚了作为后备劳动大军的高职大学生精神建设内涵,凝聚了建功新时代的磅礴伟力,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形成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社会。依托“三个精神”助推高职大学生精神建设需要为劳模和工匠充分发挥作用创造必要条件;充分发挥劳动模范、能工巧匠的精神引领和技能引领作用;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将“三个精神”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行业全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从一堂思想品德公开课中得到了启示。这堂公开课的课题是《劳动光荣》。教学前一天,教师要求学生回家后,走访劳模,和家长谈心,了解“劳动的意义是什么?”“劳动光荣吗?”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生都生长在农村,对“劳动”这一概念很清楚,“劳动”有什么样的价值学生是知道的。课堂上教师着重讲述“小麦的生长过程”。老师提问:小麦从幼苗到结出果实这一过程中需要人们做些什么?学生对这一过程都很熟悉,纷纷举手说:“需要农民伯伯去锄草、施肥、做好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 等。教师接着启发学生“农民  相似文献   

19.
<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劳动人民长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中华文明的精华。二十四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一年四季,春花、夏日、秋月、冬雪轮转,无论世间发生了什么,时光的脚步总是井然有序地前行。伴随着四季的更迭与轮回,孩子们在幼儿园也经历了三个春夏,他们对季节与节气的了解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发深刻。在这三年里,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关注自然、探索自然,也越来越热爱自然。  相似文献   

20.
张曼婷 《知识文库》2023,(10):196-198
<正>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落实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劳动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学校劳动教育在课程创新、方式变革、专业师资、创新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不足,伴随“双减”的深化落实,以及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劳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减负提质的重要内容更加需要关注。本文将对“双减”逐步深化以来,学校巧用劳动教育,面向学生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实践与反思。《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劳动教育的总目标为:“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