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束从敏 《早期教育》2001,(15):11-12
儿童化与幼儿园课程有没有内在的关联?幼儿园课程应以什么为价值取向,是成人的化还是儿童的化?福利特纳曾指出,教师不仅要理解学生的“自我世界”,而且还要设置与这一自我世界相符合的课程。引导学生不断扩大理解视界和自我世界,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这一“自我世界”就是儿童自己的世界,是儿童的化世界,它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起点、标准和过滤器。幼儿园课程的任务就在于培育、提升这一“自我世界”。从而扩大儿童的“理解视界”,达到对人类经验的理解,并在此过程中获得发展。  相似文献   

2.
基于视界融合的“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借鉴伽达默尔的视界融合理论,从学生的视界-理解起点和角度以及前景这一逻辑出发,探讨“学前教育学”课程内容、过程方法、评价方式的改革,从而促进学生多层面发展,达到无限延伸的学前教育视界融合的境界,以发挥本课程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3.
教学中的倾听是一种双向互动行为,不仅表现为教师对学生言说的接纳、理解,还意味着教师对学生和自身的唤醒,听到儿童和自己心灵的声音。教师要带给学生以平静和友爱,尊重儿童的心灵世界,创造儿童心灵开启的条件,与儿童在“视界融合”中感受彼此的经验和认识,走向彼此的心灵世界,实现新的意义的开启和发现。  相似文献   

4.
崔迎  彭玲玲 《辽宁教育》2023,(24):64-6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育幼儿树立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在儿童本位理念影响下,葫芦岛市莲花第一幼儿园、第二幼儿园坚持追随幼儿的目光,尊重、理解、支持幼儿,构建“可以听见幼儿笑声”的“传统文化+”课程,开启了一段师幼共情共生的成长旅程。  相似文献   

5.
“课程游戏化”的理论与实践引发了学前教育领域的多重讨论.“课程游戏化”起源于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实践危机的反思,是一种课程理论取向,体现了幼儿园课程与童年游戏精神融合的课程理想.“课程游戏化”理念没有秉持工具理性,既无“游戏工具论”,也非“课程工具论”,其出发点和归宿是儿童发展与教育质量提升.从课程理解范式的视野来看,“课程游戏化”的内涵是通过对话与理解,让课程融合游戏精神,呈现儿童诗性的生活.通过欣赏和鼓励游戏、理解与尊重儿童、守望与重返童年,“课程游戏化”体现了成人与幼儿平等对话的诗性旅程.  相似文献   

6.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教育的责任。于此,幼儿园教育如何作为———选取哪些内容作为实践领域?课程活动如何设计、实施?置身这些课程的教师和幼儿各自应该做什么、达到什么境界?对于这些问题,读完安排在本期“教育教学研究”栏目最后的这一组来自于武警山西总队幼儿园、作为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整合性”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的共5篇文章后,读者或许能够找到其关键答案。  相似文献   

7.
理解与对话——从哲学解释学出发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了教师与课程的关系问题。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一种意义的创造与生成的过程。教师持有成见是理解课程的前提 ;理解是教师与课程设计者看“视界融合”的过程 ;而对话是双方实现“视界融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从儿童文化的角度来审视幼儿园课程,发现当前幼儿园课程明显脱离儿童文化.儿童文化对幼儿园课程的启示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适应儿童自身文化发展需要;幼儿园课程的实施要发展儿童文化;幼儿园课程的评价要尊重儿童文化.只有让幼儿园课程向儿童世界回归,向儿童文化靠近,才更有可能建立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当前,在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中,最值得讨论同时也最令学界头痛的问题是怎样在儿童中心与教师主导之间寻找平衡。纵观过去20年的改革,教改决策者及部分理论工作者一直在大力提倡“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取向﹐希望从以前的“教师中心”转向现在的“儿童中心”,但实际推行的成效并不令人乐观。20年来,幼教实际工作者虽然普遍从理念上接受了“儿童中心”或“儿童主导”的观念,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却做不到甚至不愿做。为何如此?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理论剖析,并探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际可行方向。一、将“以儿童为中心”作为幼儿园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0.
儿童的阅读总是带着自己已有的视界去解读作品,并与作品所固有的视界实现融合,这样作品中的形象才会真正走入儿童的心灵世界,才能真正满足儿童精神成长的内在需要。“视界融合”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读者带着自己固有的审美经验和能力进入新文本,在阅读过程中,逐渐理解、顺应、接受、创生,实现新旧视界共同交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陈瑜 《福建教育》2023,(3):12-14
<正>2012年,伴随着《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让教育回归儿童立场,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实现从“教师视角”向“儿童视角”的转变,成为这十年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关键词。何谓“儿童视角”?它是“指成人在了解儿童的特点和兴趣的基础上对其认知、经验和行为的理解,是成人在尽可能接近儿童的经验之后,所创造出来的‘对儿童的理解’”。2012年,亦是我园生活化课程实施的开启之年,“儿童视角”的提出,让教师从关切自己的“教”的同时,也开始思考幼儿的“学”。于是组织生活化课程时,我们越来越多地倾听儿童、  相似文献   

12.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校定期到德育基地“世界文化遗产地———城村汉城遗址”开展活动。城村,历史上是西汉闽越古邑,今天是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动中,我们依据《品德与生活》课程结构框架的三条轴线(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把“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作为活动的宗旨,结合科普文化教育、社会实践以及弘扬武夷文化等内容,让孩子们在不断地感受、思考、明理、激情的教育过程中“感悟历史,亲近自然,热爱生活”。根据这一主导思想,我们活动安排设置的原则是:以户外活动为主,室内活动为辅;以学生自己动手…  相似文献   

13.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他在早年进行的课程实验经历了三个阶段:儿童自发活动、教师预定活动和有必要预备的儿童自发活动。这一实验恰是经由了幼儿生成活动——教师预设活动——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相结合的一个实验过程。他主张“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幼儿园的课程“可以预先设定,也可以临时变更”。基于这样的认识,本文将结合单元教育课程的实践,谈一谈在陈鹤琴“活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幼儿园生成活动的几点体会与实践反思。  相似文献   

14.
林兰 《早期教育》2013,(12):2-5
【摘要】我国幼儿园课程的百年发展史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张雪门为代表进行的关注儿童经验的课程改革;四五十年代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变革;八十年代重新关注儿童经验的综合课程改革。三次课程改革对儿童经验的关注呈现出一种“钟摆现象”。基于此,本文通过揭示不同时代背景下我国幼儿园课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对儿童经验的价值与独特性、幼儿园课程的实质、儿童经验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不同理解,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当前幼儿园课程健康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正如法国作家孔巴兹所言,教育学应该是精神生态学,“未来的学校应该培养灵魂,锻炼精神,优化情感,使学生成为热爱世界的主人”。新一轮课程改革,高扬生命的旗帜,而让学生共同感受新课标的核心魅力,那就是感悟生命、飞扬生命,开掘激情、张扬激情。由此演绎出众多的教育内涵:教育是一种“唤醒”,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是一种“对话”等等。在实际的教学中,视教育过程中“视界融合”为时尚。教学时教师力图追求如此境界:从学生和文本各自的“视界”出发,通…  相似文献   

16.
快乐的幼儿园是儿童自己的幼儿园,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得到了发展,为快乐人生打下了基础。研究者采用了多种方法对构建儿童自己的幼儿园进行了研究。通过探讨,研究者认为儿童自己的幼儿园具有“自由”“快乐”“成长”的特征。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研究者对。幼儿园的课程架构、课程实施、课程文化、教师成长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构建真正属于儿童自己的幼儿园。  相似文献   

17.
幼儿园课程是实施幼儿园任务和保教目标的一种手段或组织形式。陈鹤琴先生为幼儿园课程问题,作过一系列重要的论述。一、关于课程目的陈先生认为,幼儿园课程的目的“是帮助儿童目前生活”,“用适应目前生活需要的方法,去达到将来生活中必会出现的事情”。这一论述包含了二方面的意思:①幼儿园课程是指儿童在园的整个生活活动;②幼儿园的保教目标是要通过幼儿园的整个生活活动去实现的。  相似文献   

18.
<正>幼儿园课程建设需要以促进儿童发展为主旨,将儿童、教师、幼儿园、社区纳入同一个系统和框架中,深入构建幼儿园课程体系,让课程真正具有适宜性和有效性。因此,我园结合园本实际,构建了基于本土文化视域的集团化幼儿园课程样态。一、寻资源:遵循集团化办园方向,寻找“双文化”课程资源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是一项重要工作。着眼于园所发展现状,我园结合一园三址集团化办园理念,立足课程视角,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幼儿园课程如何能更加符合本地区本幼儿园儿童发展的需要。于是从“校本课程”转换而来的“园本课程”概念应运而生。然而。在园本课程的实际开发中.却出现了一些偏差。一些幼儿园开发出来的“园本课程”与真正意义上的园本课程背道而驰.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许多幼教工作者对园本课程开发的实质没有真正理解。文章从园本课程的实质、影响园本课程开发的因素、如何进行园本课程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0.
李晓静 《学前教育》2021,(5):30-32,33
2009年,北京十一学校和北京建华实验学校联合创办了“十一建华实验幼儿园”。源于对这两所研究型学校的文化传承,在建园时就确立了"建设研究型幼儿园,构建儿童研究性学习课程,为儿童创造性人格奠基的办园宗旨。如何为儿童创造性人格的形成做好准备?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研究型幼儿园,这既是我们的追问,也是我们力图去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