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于答案内容较长,且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坐在一起的两个幼儿,或前后或左右,说出各自思考的结果。老师可以经常变换对说的小朋友。比如:昨天是元宵节,你们在家里做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2.
现行的课堂教学中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一般总是让幼儿先举手再点名 ,由个别孩子站起来发言 ,难以做到面向全体。常出现一人思考众人旁观、一人参与众人等待的现象。针对目前多数幼儿园班级幼儿数偏多、集中教学时间偏长的特点 ,应采取多种方法 ,提高幼儿回答问题的参与率 ,加快反馈速度 ,提高教学效益 ,促进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现总结六种方法 ,供参考 :1 邻座相互说用于答案较长 ,且不可能统一的问题。提问后 ,坐在一起的两个幼儿 ,或前后或左右 ,面对面甚至手拉手地说出各自思考的结果 ,这样便于全体幼儿参与。教师可要求幼儿尽量说出与…  相似文献   

3.
谁的主意好     
《学前教育》2009,(3):16-17
王老师组织了一次小班文学活动《谁的主意好》,布置了场景:小兔的家。活动中。通过听、看.表演,幼儿很投入地体验了“小羊使劲捶”、“小猫用力踢”、“小鸭大声喊”、“小鸡轻轻敲”等不同的叫门方式。最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谁的主意好?幼儿异口同声回答:“小鸭的主意好。”显然,大家没能说出“正确”答案,王老师又换了一个问题让幼儿选择:“小鸭和小鸡的主意,哪个更好?”终于,有几名幼儿想起文中小兔说的“我想听到有礼貌的敲门声”,说出了“小鸡轻轻敲门的主意好”。尽管很多幼儿提出异议,可王老师还是在有了“正确结论”后,结束了活动。活动后。有老师指出,讨论这一环节,王老师应该让幼儿充分讨论,未必小鸭的主意不比小鸡的好!王老师提出:如果这样的话。如何体现“有礼貌地敲门”这一教育目标呢?您认为,王老师该如何处理这个环节呢?  相似文献   

4.
杨春婷老师又开始解释了,她说.小朋友在数学课上发现问题,通过小组学习解决了问题,这就比老师直接说出答案有趣得多。[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在一次“认识磁铁”的活动中,我打破了以往的教师演示幼儿看、教师讲解幼儿听的模式,从幼儿的兴趣出发,采用让幼儿亲自参与活动,自由探索、自由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方法,组织幼儿认识磁铁。幼儿在玩磁铁的过程中,开始了解磁铁,然后教师再让幼儿说出磁铁能吸什么?幼儿争先恐后地说:“能吸铁钉”,“能吸住铁片”,“磁铁能吸曲别针”,“能吸所有铁做的东西”。大家七嘴八舌,在玩中发现了磁铁的第一个特性。这时,一个小朋友来到我面前,举着手中的磁铁说:“王老师,您看,我能吸起一串曲别针,一个接一个的,掉不下来。”其他孩…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一个探索性或开放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许多答案与设想。老师应该倾听,不要过早地对某些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这样可诱发其他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或设想。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有一个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现在这个思维过程的后一部分。如果一个学生回答问题比较完整,或提  相似文献   

7.
幼儿的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幼儿为本,运用适时有效的提问,启发幼儿多角度思考,让其在与老师、同伴的互动中发展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1.语言活动中提问存在的常见问题 一是蕴含答案的提问.为了让幼儿在活动中能达到预设的目标,有些教师设计的提问中实际上已隐含了问题的答案,目的是让幼儿能正确无误地说出自己想要的内容,这无疑限制了幼儿的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曾作过这样一个实验:用铅笔画出一个近似圆的图形,向很多人提问这是什么。结果,绝大多数成人都说是一个圆或椭圆,除此不会再说别的。但幼儿却能说出许多不同的答案,如太阳、月亮、西瓜、气球、狗尾巴等等。其中部分幼儿总是竭力提出自己认为更为合适的、不同于他人的答案,甚至还会展开激烈的争论。这种有意识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或认识)的心理过程,即为“标新立异”。幼儿是十分善于“标新立异”的,因为他们思考的自由度大,受条条框框限制少;尚未进行大量的知识的学习,不会因为追求“最佳答案”、“精确思维”而限制自己的大胆想象。教师、家长常常提出的“不讲已有人讲过的事情”、“要画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一类的要求,也会使幼儿有意识地去寻找一些不同于他人的答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及对幼儿的观察,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9.
一位青年教师在组织大班数学活动时,要求幼儿举右手表示判断题的答案是正确的,举左手表示答案是错误的。突然一个男孩子站起来说:“老师,哪是左手,哪是右手?”话音刚落,全班哄堂大笑。但见老师在一刹那的惊讶之后,很冷静地制止了全班幼儿的笑声,对提问的孩子说:  相似文献   

10.
“弯弯绕”这个名字是我从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节目里借用过来的,我把它用于幼儿的智力游戏中。每周,我们都有一次名为“弯弯绕”的智力游戏活动。每当我们出一道智力游戏题,幼儿的思维活动都很活跃,发言热烈,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幼儿每说出一个正确答案,都会得到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幼儿的情绪都很高涨。一次,我出了这样一道题:一根很高的竹竿,上面有一块手帕,我们既不能把竹竿放倒,也不能爬上梯子  相似文献   

11.
猜迷语,孩子们挺喜欢。老师一个接着一个出谜面,幼儿个个争着举手发言。表面看,气氛颇为热烈,知识容量也很大,仔细想想,幼儿仿效倾向明显,一个猜中谜底,其他幼儿不动脑筋思考跟着呼应,实质上削弱了猜谜的意义。我在教幼儿猜谜时,不要求他们当众说出谜底,而是让猜谜者走到老师身边轻轻耳语,幼儿从老师的点头或摇头获悉是否猜对。  相似文献   

12.
我们班有这么一个“牛人”。说她是“牛人”,可不是吹的。
  她那嘴巴,真叫一个“牛”!每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她总是能不假思索,迅速地说出答案,那声音响得--你想听不着都难!可惜她的答案往往是错的,我们的思路却不由得被她带到了错误的跑道上,再想转回来,那可就难了!所以老师常常泼冷水--说她是“冲动大王”。唉!冲动真是魔鬼啊!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中,一个探索性或开放性的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许多答案与设想。老师应该倾听,不要过早地对某些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这样可诱发其他学生说出多种答案或设想。学生寻求答案,特别是新颖独特的答案,有一个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像机器启动一样,是慢慢展开的,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现在这个思维过程的后一部分。  相似文献   

14.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讲台下便小手如林,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我……;有的学生甚至一边举手一边说出自己的答案;更有甚者大声地抢着说自己  相似文献   

15.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讲台下便小手如林,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我……”;有的学生甚至一边举手一边说出自己的答案;更有甚者大声地抢着说自己的想法……当老师叫起一位学生回答时,一部分学生会长叹一声,  相似文献   

16.
“我是谁”     
要刚入托不久的弦子(2~3岁)在集体面前说出自己的名字,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改变了以往直接要求幼儿讲名字的方法,面是一开始问小朋友:“我是谁?”他们一起说:“蔡老师。”我又问:“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大家都摇摇头。我说:“我的名字叫蔡孙俊。”小朋友一听,顿时高兴起来,接着我问:“那你们是谁?告诉老师和小朋友好吗?”孩子们都很愿意,一个跟着一个说出了自己的名字。然后我又说出自己父母的名字,再让幼儿说出自己父母的名字。我就这样在孩子不知不觉中完成了常识教育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17.
许维红 《班主任》2012,(12):35-36
这是一节全县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评比课。引入新课前,上课的朱老师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学生小冯站起来先是沉默了半分钟,然后一边翻书一边结结巴巴地说出了答案。按常规,小冯回答完第一个问题,自然该换个人接着回答第二个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可是朱老师并没有说“请坐”,  相似文献   

18.
集中教学时,有的幼儿常常不顾教师的要求,不举手便回答问题,或在别的幼儿回答问题时高声插话。如果教师将幼儿的这种行为看做是捣乱,就会制止、训斥幼儿;如果教师认为幼儿的这种表现是积极思维或急于帮助其他幼儿获得正确答案,甚至是由于喜爱老师、希望引起老师注意,则可能采取比较恰当的行为方式对待幼儿。很显然,前者在对幼儿行为的认识上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从而影响了对待幼儿的态度及行为。  相似文献   

19.
曾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要孩子们想象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在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2个不同的答案。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结果两分钟过去无一人作答。老师点名班长带头回答。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没有受过教育的小朋友在两分钟内说出了22种不同的答案,而经过小学、初中、高中无限时间磨炼出来又经过高考选拔进入了大学的优秀学生却无人回答,而被迫回答的竟是一个“大概”。人类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成败,取决于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全民族的创…  相似文献   

20.
在巩固练习阶段,黄老师出示这样一道练习题:(12)/(24)=( )/( ),教师先自己说一分母,要求学生答出分子。老师依次出示的分母为8、12、48、2400,学生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很快说出了答案。 然后,黄老师要求学生反过来考老师,要求学生先举出分子,老师报出相应的分母。同学们跃跃欲试,分别由两位同学说出1和36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