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芥川作为《新思潮》的作家,他以新现实主义为基调,取材于一些中国与日本古代志怪小说,创作出具有作者对人生有着独到见解的作品。这些作品里还渗透出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给作品带来的影响。作者由于作为养子,又是姨母照料成长,这些都使作者在性格上留有阴影,与此相对,还会让作者对于母亲拥有自己独特的爱恋。在以中国《杜子春传》为题材的芥川小说《杜子春》中就有所体现。  相似文献   

2.
六朝志怪小说中,有一类很引人注目的题材,即关于洞窟的传说,如《搜神后记》的“桃花源”、“袁相根硕”,《幽明录》的“刘晨阮肇”、“黄原”等等。研究这类传说的产生演化及其思想倾向和艺术特色,颇能发现一些小说发展史上有意义的问题。小说中的洞窟传说,以西汉刘向的《列仙传》为早。《邗子传》载:  相似文献   

3.
《柳毅传》和《促织》是人教版第四册第六单元的两篇文言小说。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当我们将较多的目光投向这两篇课文离奇、曲折甚至荒诞的故事情节时,不应忽略了这种离奇背后的现实性。一首先要关注两篇小说在题材和主题上的社会现实性。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传奇者流,源盖出于志怪……与昔之传鬼神明因果而无他意者,甚异其趣矣。”唐传奇虽然源于六朝小说,但不同于后者的“传鬼神明因果而无他意”,而是折射着一定的社会现象,具有某种程度的现实意义。作为唐传奇代表作之一的《柳毅传》,虽然在故事的建构上极尽离奇幻想之能…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发展系统。一个是文言小说,发端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一个是白话小说,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话本小说。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六单元选了两篇文言小说:唐代李朝威的《柳毅传》和清代蒲松龄的《促织》。这两篇小说均属于前一个系统。《柳毅传》是传奇,传奇是志怪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促织》选自《聊斋志异》,而《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语),与志怪小说也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因此,理解这两篇课文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发展关系,对我们准确评价两篇小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有很大的帮助。志怪…  相似文献   

5.
宋元话本小说的题材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主要表现为对怪异题材的明显的偏好。话本小说的创作多取材于一般市民的日常生活,并带有明显的志怪色彩。这一方面沿袭了魏晋以来传奇志怪类小说的风气,另一方面呈现出志怪题材扩大化的趋势。这种志怪扩大化的趋势反映出文学的时代性和文学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6.
论文欲就中西方的两则经典故事,来谈谈西域大月氏族在西方小说题材东渐过程中的"桥梁"作用。文章首先确定《列异传》中"谈生"的故事来源是希腊故事"小爱神和普苏克"。其次,文章以大量的史实来说明大月氏族同时受到希腊文明与华夏文明的双重影响。最后,文章在对大月氏族的"桥梁"作用予以阐释后,通过"小爱神和普苏克"与"谈生"故事的具体比较,来分析希腊故事对中原志怪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聊斋志异》明显带有六朝志怪和唐传奇的影子,其“用传奇法以志怪”则是不争之实;但作品时六朝怪书及唐人传奇的发展亦有目共睹,特别是在对社会人生的揭发上及小说意象上都表现出大胆的超越,是一种美学创造。  相似文献   

8.
《搜神后记》是南北朝时南朝的一部记述异域洞窟、鬼神灵异、精怪变化故事的志怪小说,多为晋宋年间的奇闻异事,故事题材多样,情节内容较为完整,具有一定文学和史料价值。其中以《桃花源》为代表的小说所描写的洞窟异境,勾勒出洞窟内部的奇异图景,丰富了志怪小说的洞窟模式,反映了历代文人士子对理想世界的追寻,极富艺术特色与人文意义,对后代小说发展具有一定启发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陈婷婷 《家教世界》2013,(2):115-116
狐是民间信仰的重要对象,"狐故事"也是中国古典小说经久不衰的传统题材。自魏晋志怪小说始,经历唐传奇,直至清代小说的演变,"狐"在文学作品中发展出了动物性——妖性——人性的文化轨迹。本文通过对唐沈既济《任氏传》、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小翠》的解析,窥探狐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变迁轨迹,感受蕴含在狐题材下的爱情和社会缩影。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神仙故事作为志怪小说的一个重要题材,也朝世俗化走向演进。特别是《搜神后记》,由于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道教在魏晋时期的世俗化、平民化、帝王崇信神仙道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一步体现了志怪小说的世俗化特征,其中的神仙异境类故事的世俗化走向对唐小说中故事主体角色的转换和唐小说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文心雕龙》对《易传》的文学价值进行了多方面论述。刘勰认为文学的本原是道,文学的作用是明道,他提出的"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这一重要命题,正是总结《易传》对《易经》的阐释所做出的概括。他认为《易传》释经不是简单的转述与琐碎的注解,而是精心创造并广泛使用了"丽辞",既多用对偶,又注重协韵,是文章的典范。他认为,《易传》在文章体裁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论、说、辞、序几种文体的产生,都与《易传》有着直接关系。他还论证了《易》象的意义,评价了《易传》的语言,分析了《易》的事象,既揭示了《易传》的文学贡献,也体现了作者的文学观念。  相似文献   

12.
《列仙传》成书年代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与中国古代很多典籍类似,《列仙传》这类著作是在一个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逐渐丰富起来的。前人所见东汉中期以前的《列仙传》较之今本有较大的不同,而今本《列仙传》的基本定型最早不能早于顺帝永和五年(140年),至迟可在西晋太安二年(303 年)。而在以后的传播中,此书在某些条目上还屡有增饰。  相似文献   

13.
帛书<易传>整体形成在秦代<挟书律>施行之前,帛书<易传>的散乱期和<挟书律>的施行期基本重合,帛书的整理期在<挟书律>废除到汉文帝前元十二年之间.帛本<易传>中<说卦>前三章的归属问题,帛本<系辞>与今本<系辞>的先后关系问题,帛书<易传>的成书时间问题,都可在这一框架下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春秋毂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现存诸书所引许慎《五经异义》称《春秋毂梁传》无一以“今”字冠于其上者。可证在东汉许慎、郑玄所见之《春秋毂梁传》为古文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也就是说,在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该文本的来历现已无从考证,但东汉存在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作为一条旁证可以证明在先秦时期《春秋毂梁传》很可能已有古文书写的文本,否则,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从何而来?在没有汉代作伪的任何证据的情况下,东汉存在的古文书写的《春秋毂梁传》文本或源于古文文本的今文本,只能是源于先秦的古文文本。  相似文献   

15.
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产生于战国中期以后,是战国后期楚地儒家学者研究《周易》的学术著作。其中提出"观其德义"的主张,表现出鲜明的经典化倾向。这种倾向就是将《周易》的义理和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在阐释《周易》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论思想附会于《周易》卦爻辞的含义中,将其作为理论来源和载体,作为社会伦理道德的理论依据。这种倾向体现了儒家思想重视人道德心性的思想观念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是先秦时期道德心性观念的主要内涵。  相似文献   

16.
有明一代,江西涌现了李昌祺等十九位小说作家的二十六部小说作品如《剪灯余话》等,这些作品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内容丰富,兼及志怪、传奇、轶事、琐闻等题材,真实地再现了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多层面地反映了广大民众的生活风貌、世态人情和社会心理,是那一时期民众的生活史、心灵史和风俗史,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文学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7.
黄济  于超 《教育学报》2012,(3):106-114,128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每一部分都有不少神秘的和迷信的难解难读的问题,但同时又蕴涵有先哲们朴素的哲理智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其成书已久,成书过程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发展过程中,更是识随时迁。所以,在国学的学习中,学《易》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当今学者在对《易》进行研读与评价时,必须注意到《易》的这些特点,运用好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济  于超 《学科教育》2012,(3):106-114,128
《易》在历史上是一部备受推崇,同时又有着广泛国际影响的著作。《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其中“经”又包含有“卦辞”和“爻辞”,“传”又分为“大传”和“小传”。每一部分都有不少神秘的和迷信的难解难读的问题,但同时又蕴涵有先哲们朴素的哲理智慧和辩证的思维方法。其成书已久,成书过程说法不一,难以考证;发展过程中,更是识随时迁。所以,在国学的学习中,学《易》一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我们当今学者在对《易》进行研读与评价时,必须注意到《易》的这些特点,运用好历史的、唯物的和辩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焦氏易林》历来被认为是西汉焦延寿的作品 ,但自明朝起便有人怀疑不是焦氏所作 ,而是东汉人崔篆所撰。本文运用详实的文献并结合《焦氏易林》文本内容 ,认定其确为焦氏作品  相似文献   

20.
阮籍一生分为三个时期:三十岁以前为早期,思想完全是儒家,代表作为《乐论》、《通易论》;三十岁到四十岁为中期,他在纷乱的政局中受到种种刺激,由儒入道,回避出仕,转向隐逸,代表作为《答伏义书》、《达庄论》和《咏怀诗》;四十岁以后为晚期,他出任要职,支持司马氏,思想上杂取儒、道二家之精华,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此文表明阮籍既追求精神绝对自由,又欲建立事功,以极高明而道中庸为人生哲学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