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胜 《成都师专学报》2009,(5):31-34,43
仪式思维是反对二元对立模式、强调"中介阶段"的反结构主义新型思维方式,它具有"过渡"、"模拟"和"无神话的仪式"三大特征。近期中国先锋电影在仪式思维的影响下,运用反结构隐喻的方式阐释性、死亡和世界等人类生存状态,使中国先锋电影产生一种深刻的话语嬗变。  相似文献   

2.
《作者之死》是巴特从结构主义思想向后结构主义思想过渡的产物,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矛盾。"作者之死"既是时代的产物,又是西方文艺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预示着一场思想的革命,一种理论的转向,一种新的视野与方法的诞生,同时也宣告了一个"写作"时代的来临;它早已超逸出文学的狭小疆域,而成了后时代的一种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结构主义被后结构主义的逐渐替代,随着阐释学的东山再起,随着现象学哲学对客观主义哲学的反叛,电影研究的重心明显地从电影文本转向电影与观众的关系,转向电影观众本身.观众论新生影片分析的各种角度及理论批评的多元态势.不仅如此,观众论的研究重点在于观众对电影的期待心理和观众的心理结构.观众论的这种研究有助于影片创作的适销对路,特别在经济规律支配影片发行市场的今天,观众论的研究更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吴天芸 《海外英语》2012,(3):212-213
法国哲学家德勒兹在其两部电影哲学专著《电影I:运动——影像》与《电影II:时间——影像》中对电影符号论提出了飞跃的观点,并以后结构主义生成的美学,为我们对电影的事件、时空关系的研究提升了平台。堪称概念创造大师的德勒兹,融入其"生成美学"的哲学思维,对蒙太奇手法的作用给出了别样的诠释。群像电影《通天塔》片名取自《圣经》,以多个故事的同时叙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误解,导演伊纳里多对蒙太奇的巧妙运用,完美地将叙事嵌入时间的延绵。该文欲结合德勒兹的哲学观与电影美学,从后结构主义视角出发,探索《通天塔》为观众提供的饕餮盛宴背后的哲学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5.
独立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本文从制度改革、社会流动和文化变迁三个角度探讨了"独立电影"产生的时代原因以及青年电影文化中"独立意识"的扩散过程。从被动接受的"地下电影"到主动选择的"业余电影",再到更加独立"个人电影",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当代独立电影逐渐远离了与"体制"的必然联系,进入生产与消费的自足状态。  相似文献   

6.
以结构主义叙事学为基础,采用“故事”和“话语”的“二分法”,将叙事学研究的三个阶段做一梳理分析,概括出各种理论的得失利弊,在此基础上,探讨结构主义叙事学理论对电影叙事理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段方乐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3):39-41,50
阿尔都塞解读马克思著作的方法——"症候阅读法",是通过文本的"症候"来挖掘马克思哲学理论的底层逻辑或"理论框架"的方法。这种方法的产生既有阿尔都塞个性品格的原因,也有结构主义和黑格尔哲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关于莎士比亚《李尔王》的悲剧意义的解释可谓人言言殊,本文试图运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这一概念和以及原型批评理论对《李尔王》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普洛普的叙事理论作为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源头,其角色和功能研究在电影的批评和分析中十分有效。电影《狙击电话亭》就是一部成功借鉴普洛普叙事理论的作品。作品明确表现了功能结构法和剧情的三一律。  相似文献   

10.
"文本"是西方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章从其内涵的界定入手,综述了20世纪以来语言学视角下的结构主义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与建构主义以及后现代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的历时性研究,并对近年来几种常见文本类型进行了引介与阐述,从历时性和共时性的双重视野展开对阅读文本研究的评述。  相似文献   

11.
王雪 《文教资料》2011,(28):92-93
本文以布鲁纳提出的"螺旋课程"模式为依托,将认知结构主义的教学原则及ADDIE教学系统设计模型作为理论依据,结合奥尔夫音乐自身的课程结构体系及教学目标,初步探索出奥尔夫儿童音乐课程的一种"螺旋课程"模型。  相似文献   

12.
关于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理论的比较是语言学重要的课题。将以两者中的二元论为基础,对索绪尔和乔姆斯基的理论进行比较。虽然乔姆斯基的"语言运用"与索绪尔的"言语"基本相同,但是"语言能力"与"语言"还是有所差别的,所以乔姆斯基的理论是对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种发展和延续。  相似文献   

13.
针对"第五代"导演的电影重新唤起去历史化场景和幻想式的、意识形态的象征统一,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选择将破碎而无序的现实的种种寓言搬上电影银幕。以"县城"作为电影视角的焦点,以DV技术为拍摄媒介,贾樟柯的电影刻画了中国快速的社会和经济转型。本文通过考察贾樟柯电影中的"消失"、"拆除"和"移动性"等母题,探讨其对于现实的记录和反应。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在七八十年代成为西方电影界一种重要的理论批评流派。它的生成和发展吸收了精神分析学、语言学、符号学、阐释学以及后结构主义等一系列学科的理论要素。自八十年代以来西方女性主义电影理论与批评也开始受到中国电影评论界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15.
解构的踪迹:法国后结构主义概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探讨了法国后结构主义发展的历程,认为:后结构主义作为结构主义自我反思的一个环节,更为激进地批判了正统哲学及文学批评理论,解构了曾经属于革命典范的结构概念;作为结构语言学模式的极端发挥,它解构文本的世界,抵制理论,走向纯粹的能指游戏;为了拒斥形而上学,后结构主义主张突破传统的二元对立模式,并极力解构哲学与文学的界限,倡导哲学终结论";它继续了结构主义主体离心化"的主题,但与结构主义借作者之死来突出结构和意义的确定性不同,它借作者之死而演示文本意义的播撒  相似文献   

16.
重思经典 多重声音——女性主义电影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电影批评从批判经典好莱坞电影对妇女形象的错误再现开始,经过后结构主义带来的批评转向,已经在形象再现、女性电影、观看方式等议题上取得许多突破性进展。由于女性主义者对经典形成之霸权的警惕,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不断纳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已经取得的成就。基于不同立场的学者采纳不同研究方法积极开展对话,挑战知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限制。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论”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人所重视的电影观念之一,具有天生的浪漫主义品性.从法国兴起后迅速传播到英国和美国,最初在美学上的个人崇拜发展为民族主义,然后又遭遇结构主义.作为一种有效的电影批评理论,虽然经历了诸多论争,作者论的贡献不可磨灭,它依然占据着电影世界重要的席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西方黑色幽默出现于中国当代小说中,进而扩展到中国的电影领域。虽然中国电影尚未形成特定的流派,但黑色幽默已然成为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元素。黑色幽默在影像表达中有其独特的视听语言,其寓言化的镜像语言、"戏仿"、"拼贴"的娴熟手段、"挪用"、"误置"的台词等,丰富和发展了当代中国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西方影片中的黑色幽默相比,大陆电影中的黑色幽默已经具备一定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上世纪的著名电影导演费穆运用长镜头拍摄方法,开创了电影艺术表现民族风格的先河。费穆的长镜头的美学源于深厚东方文化底蕴,结合中国文化神似写意的表现手法,以长镜头"静"、"缓"和"平面化"的独特视听效果来深层次地刻画电影的主题,走出了中国电影民族化的全新之路。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如何降低"文化折扣",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在国际电影贸易中处于主动地位,这是中国电影的发展进程中不得不面对的议题。通过用冯小刚植根中国文化土壤的"贺岁系列"电影与其以国际配方制作的《夜宴》作对比,从文化亲缘性市场、电影题材的选择、文化价值观的适应性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电影如何有效地降低"文化折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