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顶真(又称“连珠”)和回文是两种比较有趣的修辞方法,但绝不是单纯的文字技巧、无聊的文字游戏。因为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意思有它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顶真”与“接力赛跑”有着某些相似的地方:第一个运动员拿着接力棒跑上去把棒递给第二个运动员,第二个运动员接过棒再跑上去把它递给第三个运动员……这种把上一句末尾的词语作为下一句开头的词语,一句句首尾蝉联,而有上递下接趣味的修辞方法,在修辞学上称作“顶真”。  相似文献   

2.
到过河南兰考焦裕禄纪念馆的人会发现,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的照片少之又少。是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没有照相设备?答案是否定的。事实上,当时的县委通讯干事刘俊生随焦裕禄下乡时,焦裕禄都会交代一句:“带着你的照相机。”但是,每当要给他照相时,他却不干了,还说咱拍照片有啥用,言下之意,应该把镜头对准劳动群众。  相似文献   

3.
“看着这些真实记录焦裕禄同志带领兰考人民艰苦创业的文字和图片,我们对他充满了敬仰!”在河南省档案局举办的焦裕禄精神专题展览现场,许多参观的群众发出了由衷的感叹。从4月21日开始,作为“讲党性修养、树良好作风、促科学发展”教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档案局启动了焦裕禄精神专题展览。展览共展出焦裕禄生前的163幅照片和画像,以及30多件手稿原件,分别陈列在64个展板中,并运用老电影和纪录片的形式,生动讲述了焦裕禄同志忠诚爱民、实干奉献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刘通 《青年记者》2017,(2):125-126
在20世纪的中国新闻史中,有不少新闻名篇佳作都与穆青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焦裕禄、吴吉昌、潘从正……一个个党员群众的光辉形象,通过穆青的新闻作品,深入几代中国人的内心,成为时代精神的代表. 通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我们认识了为人民服务的好书记焦裕禄,被他身上所体现出的共产党员的优良品格所感动.这篇饱含深情的作品,也深深折射出穆青和焦裕禄之间对于人民的那份深厚感情的共鸣.焦裕禄始终把“服务人民”放在第一位,穆青把“勿忘人民”作为一生的信条,有人因此称他为“新闻界的焦裕禄”.  相似文献   

5.
要把镜头对准群众 1962年12月6日,时任兰考县委办公室通讯组新闻干事的刘俊生,第一次见到了焦裕禄。这天,兰考县正在召开全县三级干部会议。晚上,县委在会议室召开小范围的讨论会。这时,焦裕禄悄悄地来到了会场。主持会议的县领导看见焦裕禄便介绍说,上级派来了新书记焦裕禄,请焦书记和大家见见面。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一文作初步的内容分析,同时对1966-2012年期间《人民日报》上关于焦裕禄的新闻报道进行框架分析,总结关于焦裕禄这一典型人物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转变,并解答发表于1966年2月7日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何以成为中文新闻名篇。  相似文献   

7.
当焦裕禄的名字又一次为亿万人民所深情地呼唤时,面对影幕上的焦裕禄,人们“泪飞顿作倾盆雨”。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所引起的新闻轰动效应,仿佛就在昨天.自然.人们也记得,“文革”期间,焦裕禄成了“刘少奇的孝子贤孙”,因为,《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明明白白地写着:在焦裕禄临终时的病床枕头下,放着两本书,一本是《毛泽东选集》,一本是《论共产党员的修养》。“雷锋叔叔不见了”。公共汽车上抱小孩妇女的这声感叹,在1976年的“反右倾翻案风”中,竟成为“邓小平攻击大好形势”,“反攻倒算”的一大“罪状”。80年代中,有新闻披露:雷锋有存款,有“英格”表,有毛料衣服。于是,“毫不利己,专门利  相似文献   

8.
焦裕禄——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光辉的形象,在人们心目中,扎下根来。已经近30年了,在漫长的岁月里,焦裕禄精神像一面镜子,时时激励人们艰苦奋斗,不断向上,鼓舞人们无私奉献,全心全意的为人民,为事业工作拼搏,在人生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夺得一个又一个胜利。近30年来,宣传、学习焦裕禄精神,在全国共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1964年11月20日新华社、人民日报(新华社通稿19日)公开报道焦裕禄事迹后;第二次,从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开始;第三次高潮是指平息了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之后。在这三次宣传、学习高潮中,我亲自参加,直接经历的就有两次。通过报道实践从中得到不少体会,我觉得有必要把它写出来。1964年5月份,河南省在豫东民权召开沙区造林会议,我当时在新华社河南分社工作,参加了会议采访,当时,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在郑州刚刚处理完焦裕  相似文献   

9.
“一腔激情颂人民,千秋妙笔著华章。”以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为了周总理的嘱托》、《历史的审判》、《人民呼唤焦裕禄》、《风帆起珠江》等一系列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报道,而在人民群众中享有盛誉的著名记者、新华社原社长穆青,在他半个多世纪的新闻生涯中,为党的新闻事业勤奋工作,笔耕不辍,奉献了全部身心,做出了  相似文献   

10.
当得知穆老身体欠安时,我遂与几位朋友商议,准备去北京看望他老人家。然而,时隔仅仅一个月———10月11日,晴天一声霹雳,“穆老逝世了”。穆老的名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时,我正在开封读中专,从此记下了焦裕禄,记下了穆青。上世纪80年代初当我刚刚学新闻时又以此文启蒙,精心研读,从而踏上新闻之路。穆老在我的采访本上题词“勿忘人民”,勉励我牢牢地扎根于人民群众1991年1月10日和23日,穆青同志在新华社五楼办公室里,接受了我的两次单独采访。在近两个小时的谈话中,他时而低头沉思,时而开怀畅谈。平缓的话语,似甘洌的清泉,滋…  相似文献   

11.
在过去了的1991年,我国新闻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评定“首届中国新闻奖”,而新华社老记者穆青、冯健、周原三人写的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1990年7月8日新华社发)荣登榜首。《人民呼唤焦裕禄》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殊荣?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人民呼唤焦裕禄》之所以会获奖是由于——一、民心和“新闻良心”的投射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社会认知具有选择性和投射性,对于一定社会刺激的认知往往投射着认知主体的经验、生活方式、文化背景、需要、动机、态度等。人们对《人民呼唤焦裕禄》的认知也具有投射性。《人民  相似文献   

12.
二月九日,编辑部给了我一个任务:到洛阳矿山机械厂去组织职工回忆、学习焦裕禄同志的专页。到了洛阳矿山机械厂,在和干部、工人一起回忆、学习焦裕禄同志时,又进一步感受了焦裕禄同志对工农群众那种深厚的阶级感情。不少工人一提起焦裕禄,眼泪禁不住往下流,说:“我们的焦主任为生产、为工人操尽了心,却从没有想过他自己。”尽管那时熊裕禄同志就患了严重的胃病,他仍日夜在车间奔忙,夜晚躺在办公室的板凳上睡觉,还在想着夜班工人冷不冷,饿不饿,起来给工人们端饭送水。工人刘耀宗病了,焦裕禄背着他去医院看!计调员刘辅臣的  相似文献   

13.
勉力写周原     
周原同志是我心仪已久的新闻界前辈大家。 在我的脑海里,周原的名字和穆青、冯健的名字一样,是和焦裕禄联系在一起的。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他与穆青、冯健合写的长篇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随着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在神州大地传诵,他们这三位老记者的名字也印入广大读者的心田。经过时光的检验,“焦裕禄”这篇人物通讯被越来越多的人奉为经典之作,选进各种各样的教材、讲义中,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新闻学子、新闻工作者和广大新闻爱好者。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的老前辈穆青同志,曾因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和《为了周总理的嘱托》这两篇著名的长篇通讯里成功地塑造了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和原山西省的全国著名植棉模范吴吉昌朴实感人的形象而影响乃至感动了亿万读者与听众。如今,当又读到穆老和陈大斌同志共同采写的长篇通讯《老书记与北干渠的故事》(新华社1999年6月28日电)时,我也只能用“朴实”和“感人”这两个词来表述它。 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所说,今年已 78岁高龄的郑永和虽然是又一位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是新时期老干部的楷模,但穆老与“老书记”郑永…  相似文献   

15.
王正明 《新闻前哨》2003,(12):24-25
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的一个细节,至今在我脑中萦绕:焦裕禄顶着风雪走进一个低矮的柴门,向一双膝下没有儿女的老人问寒问饥,老人问他是谁?他说:“我是你的儿子。” “我是人民的儿子”这也是本文作者穆青从事新闻工作半个多世纪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是我党新闻战线上这位德高望重的老领导与人民群众血肉关系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6.
《穆青的幸福》一文,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所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写的序言。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篇感人肺腑的序言,是两位新闻战士直面人生,坦诚而真挚地交流的一次实录。我是含着泪花读完这篇文章的。《十个共产党员胶结了穆青滴滴心血。他和焦裕禄等人的心是相通的.他是蘸着“心血”写的。正如穆青所说:“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有些人是我在心里酝酿了多少年才动笔写的,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他们的……。”这是焦裕禄等人的事迹能以震撼人心而至今仍是全党全国学习的榜样的真谛。这位新闻界的老…  相似文献   

17.
《今传媒》1997,(1)
《穆青的幸福》一文,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新华社总社长穆青所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写的序言。它是两位战士直面人生、坦诚而真挚交流的一次实录。我是含着泪花读完它的。《十个共产党员》凝结了穆青滴滴心血,作者与焦裕禄等人的心是相通的,他是蘸着“心血”而写...  相似文献   

18.
仿拟     
樊敏之原本不见经传的,算是一个“后起之臭”,现在任太原宪兵司令,据说他在战前原是一个少尉排长。(《群魔乱舞的太原》1946年,《历史的脚步声》,新华出版社,1984年第一版,第129页) 理发员单纯追求定额,“快刀斩乱发”,顾客颇有意见。(丁继荣黄际昌《扬州三把刀》,《人民日报》1979、5、22、) 这是两个运用仿拟修辞方法的例子。所谓“仿拟”,就是有意识地模仿现成的词语或者篇章而造出一个新的词语或者篇章。这种修辞手法一般分为三种形式:仿词、仿句和仿调;新闻写作中常用的是仿词、仿句两种,很少用仿调的。仿词:就是把现成的合成词或成语中的一个词素  相似文献   

19.
1995年5月4日,新华社团委与《中国记者》联合举办了“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两代记者座谈会”。三十年前采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作者冯健、周原(穆青同志因出差在外,未出席会议,后来我们作了补充采访),与参加采写《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的新华社青年记者何平、朱幼棣、陈雁,齐聚一堂,回顾各自的采写经历,总结、概括了这两个光辉典型的共同的时代特征,新华社副社长、总编辑南振中也特地赶来和大家一起畅谈在学习先进人物的过程中报道先进人物、并在报道中继续学习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报刊管理》杂志创刊。社长老史约我为刊中“名稿档案”专栏撰文,使我又回想当年…… 曾记得,有位新闻学研究者在《试论优秀新闻作品的历史性》一文中说: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在全国影响最大,可称范文的不碎的“易碎品”,当属《谁是最可爱的人》(1951年)、《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1960年)、《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1966年)等篇。然而,到了1996年,不料想健在的“阶级弟兄”们事隔36年回访北京恩人,激起社会涌动跨越时空的真情,又为那篇报道谱写了动人的续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