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周山     
"不周山"的故事尽人皆知,它来自一则神话: 昔者,共工与颇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展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一书,对神话的搜罗相当丰富,中国古代著名的四大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都保存其中,是研究上古神话的珍贵资料。但因《淮南子》是部理论著作,它的目的是在为汉王朝提供一套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治国方略,这些神话在书中是作为论据使用的,这就使得《淮南子》一书中所保存下来的上古神话历史化倾向十分明显,就《淮南子》而言,神话的历史化主要体现在神话英雄与始祖神向人间圣王转变使神话成为历史;神话的伦理化和仙化话转换了神话故事的存在时空;通过凸显神话的尚德精神与政治色彩使神话发生质变等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以雁门山、钟山、恒山为主要参照,以河水、赤水、洋水和黑水为辅助证明,可以初步判定,上古神话名山昆仑的原型在蒙古草原南部的阴山山脉;近年来,阴山人面岩画研究及周边地区的田野考古成果,可以进一步强化“昆仑原型阴山说”.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上古有一位造人之神,她就是女娲:"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剧务力不暇接,乃引于泥中,举以为人。"于造人神话相关,中国也有毁灭人类的大洪水神话:"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下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顓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以上两则神话揭示了人类与土地的渊源关系:人类从根本上说来自土地,中国泥土造人神话中,神用构造自身的材料创造人  相似文献   

5.
《楚辞ˇ涉江》中的“昆仑”究竟在何处,一直是学术界孜孜以求而未解的历史悬案。从古文字结构和先秦时期湘西之濮神话信息分析,上述“登昆仑”应指神话学中的“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神应指伏羲兄妹。神话学“昆仑”山当在楚“南郢之邑”附近,其对应的现实中的山体是今湖南桃江县的浮丘山。  相似文献   

6.
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的社会意识形态及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说到神话就势必要提到传奇古籍《山海经》,全书涉及古代地理、植物、神话、古史等方面的内容,是我国神话传说的源头。自然界与社会上出现的吉凶征兆现象都是怪异,山岳神话更是其中最为特别的。汉画像石中的图像可以让我们更加生动地"想象"过去,增强了对文本的感性认识。汉画像石以其特有的形式表达了汉代人的审美观念,更以其丰富的象征形式表现了汉民族文化的精神核心,展现了永恒的生命力量。神话学上,昆仑无论是规模还是特质都属于所谓"宇宙山"或"世界大山",自古以来都是神、人共同追求的理想乐土。当文本与图像碰撞,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古老神话中"昆仑"仙境的魅力。  相似文献   

7.
女娲补天神话的表象是"补天"和"治水",但从某种意义上则暗示了人类在文明进程中对社会人伦秩序的认识。人们通常把女娲补天理解为女娲修补因共工触不周山而导致倾斜的天地。从传世文献留下的信息来看,女娲补天与共工触山两则神话反映的时代内容不在一个平面上,这两则神话的粘连时间最迟不晚于东汉。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史料考证结合考古资料论证,阐述了成都平原西部的岷山即古史神话传说中的昆仑圣山——“成都山”。作为岷山南首的青城山被古人视为昆仑“成都山”的代表,在宋代仍有“成都山”之名。都江堰所在的“都江”,其得名源于江出天庭圣山“成都山”,为圣河“成都江”的省称。青城山、都江为圣山、圣河,对于进一步提升青城山、都江堰及都江堰市的文化形象,促进文化、旅游及其他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神话的历史化是中国古代神话发生形变和质变,甚至散佚、消亡的核心原因。《史记》中的上古神话传说,词约而意丰,文短而时长,探索了神话传说与历史真实的关系,兼顾了实录原则和文学修饰的优长,既填补了上古历史的空白,又开启了《史记》五种体例的范式,是司马迁个人才识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作者对“神话历史化”的进一步尝试。以《史记》为例谈神话的历史化,不仅有助于全面、深刻地了解《史记》作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传文学名著的重要地位,更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神话的历史化进程。  相似文献   

10.
根据“上古图文”与“传世文献”之二重证据体系研究发现:中国上古神话并非古人“幻想”之产物,而是先民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上古“飞碟时代”之描述。先民没有与“飞碟时代”对应的“科技观念”和“科技语言”,他们以其“自然观念”和“自然语言”对之所作出的理解和描述,就形成了以比喻、形似、隐喻、暗示等“谜语”形式说出的上古“神话史”。所以“飞碟观念”正是破解中国上古“神话一谜语”的金钥匙。  相似文献   

11.
伏羲一名,古无定书,历来对它有多种解说。本文从“伏羲”二字的本义出发,考查“伏羲”与“混沌”、“昆仑”之间的联系,从而揭示我国上古开辟神话中伏羲的本质内涵。  相似文献   

12.
神话产生之初是以肢体(动作)语言为思维载体的;神话与巫术共同作用产生了原始宗教;神话只是上古社会的产物;神话具有科学、哲学的认识功能;神话思维的审美潜能促成了中国传统文学审美的两支:意象意境论和自然语码等。  相似文献   

13.
《周易》九、六之数是原始《易经》中固有的数占形式之一;九、六之数是原始数的产神秘物,其物质基础是早期人类历法观念所赖以产生的农业文明,其精神来源是上古神话中的日神传说;而爻符的原始含义是原始人把握自然的直观经验观照,与九、六的神话精神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离骚》"五求女",一求帝宫之玉女,喻指追求上古明君如颛顼、尧、舜等;二求高丘之神女,喻指追求像"三后"那样"纯粹"的楚之先君;三求宓妃,喻指追求当世明君;四求有娀氏之佚女,喻指追求贤臣;五求虞氏之二姚,喻指追求美政。  相似文献   

15.
崦嵫山为神话中日所没入之名山。中古以来,学者多从《十道志》之说,以为其在甘肃东部的天水市西南,而《山海经》记载崦嵫山在鸟鼠山以西。通过对一系列山名、出产、水道、邻地与方位的比较,发现位于河西走廊山丹县的大黄山即《经》文的大荒之山,而其旧称焉支山即《经》文的崦嵫山,四名均指一山  相似文献   

16.
汉族上古神话中的"重黎",在"绝地天通"这一事件上是二者,在其他地方皆为一者。他们形成上述关系的原因是由于汉语言文字的独特性。汉语的语音、汉字的书写,以及中国古代称谓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重"、"黎"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山海志》是一款上古神话题材类3D多人在线大型网络游戏。《山海志》以中国神话启蒙之作《山海经》为蓝本、上古神话为背景,创造了一个洪荒时期的未知世界。  相似文献   

18.
<正>鲲鹏之名,最早见于道家学说《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两千多年来,鲲鹏的外貌形态与神奇异能令人心向往之,却永不得见。而今,这只独属于神话中的上古神兽——"鲲鹏",终于从传说走到了现实。2016年7月6日,代号为"鲲鹏"的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款大型运输机——  相似文献   

19.
上古有关西王母的神话故事,在黄河中下游华夏族中广为流传,至迟到战国时便被笔之书,所以今天还有机会在先秦的一些典籍中见到它。这种以神话形式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不仅能够借以考见古代的社会状况,而且还直接丰富了后世的文学内容,我们说它是人类的一宗宝贵精神财富,大概是当之而无愧的。我国最早记载周穆王见西王母事,是晋武帝太康二年(公元281)汲冢所出《竹书纪年》。现在这部书虽然久已亡佚,但其逸文仍散见于晋以后的一些著作。郭璞《穆天子传注》说:“《纪年》:穆王十七年,西征昆仑丘,见西王母。”南朝裴骃《史记·秦本纪·集  相似文献   

20.
萧兵的《楚辞与神话》说,“中国没有在冥河或黄泉为阴魂摆渡的古老记载”,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却有这方面的事实。云南的独龙族、彝族等都有象古希腊的“塔耳塔洛斯”,印度的“泥犁”那样的地狱,也有灵魂必需“舟渡”的冥河,分隔着“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这条河大约相当于华夏一汉族的“弱水”。周明的《论上古冥界神话》说楚人等的冥府“幽都”在西北的昆仑——这里也是楚人的归乡,《离骚》、《涉江》诗人的神魂正是要飞向昆仑。那么,楚人灵魂之所归也必在此处,险象横生的“弱水”或“赤水”对于鬼魂来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