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明朝冯梦龙的小说《警世通言》里讲了一个故事,宋朝宰相王安石有一首没写完的《吟菊》诗,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看后,不以为然。他想:菊花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王安石诗中说“吹落黄花满地金”,岂非“乱道”!于是,苏东坡依韵续诗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苏东坡后来在黄州为官,重阳节后一日,他到后花园赏花,不禁大吃一惊:只见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至此方知,同为菊花,竟也有落瓣与不落瓣之分!苏东坡仅仅认识到“敢与秋霜鏖战,至死焦干枯烂,并不落瓣”这个菊花基…  相似文献   

2.
宋代王安石《残菊》诗曰:"黄昏风雨瞑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欧阳修笑曰:"百花尽落,独菊枝上枯耳。"因戏曰:"秋英不比春花落,为报诗人仔细看。"向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反唇相讥曰:"是岂不知楚辞‘餐秋菊之落英’,欧阳修不学之过也。"这个小故事争论的焦点虽然是菊落不落花,但其实也包含着对"落"的词义的争论,可见对"落"的词义的争论有很长的历史了。这个"落"字落到了陶渊明的  相似文献   

3.
一、苏学士错续菊花诗苏轼,北宋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故后人经常称之为苏东坡。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记载了苏东坡续错王安石诗的故事,说的是苏东坡有一次去相府拜见王安石,刚好王安石不在,却见案上有咏菊诗,只写下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4.
《初中生》2008,(10)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  相似文献   

5.
南宋诗人郑思肖的一首题画诗《画菊》中有云:“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有人据此得出结论,“秋日过后菊花才渐渐枯萎,但绝不会落瓣,更不会残英满地”(见《语文教学之友》2008年第5期《解读“满地黄花堆积”》)。对此我有不同观点。  相似文献   

6.
一年秋天,苏东坡去丞相府拜见王安石,恰巧主人不在。苏东坡就在书房里闲坐等候,偶然发现书桌上有一张纸,上面写有一首《残菊》诗:"黄昏风雨打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折得一枝还好在,可怜公子惜花心。"苏东坡在诵读完这首诗后,心里暗暗笑道:菊花深秋开放,最耐严霜,而且只在枝上枯萎,任凭风吹雨打也不凋落,怎么会"残菊飘零满地金"呢?错啦,错啦!于是,他随手从桌上拿起笔,  相似文献   

7.
教授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满地黄花堆积”到底指菊花被风吹落、残英满地还是菊花正开放得灿烂。  相似文献   

8.
鲍亚民 《初中生》2008,(4):31-31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9.
苏轼改诗     
王安石曾写过一首题为《咏菊》的诗,前两名是这样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意思是昨夜的风吹落了菊花,好像满地是金子似的。苏轼看过后,认为菊花的花只会干枯,不会飘落,王安石这样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10.
民间有个故事.说苏轼一天有事拜访王安石,王安石正在家睡觉,他便在书房等候,结果看到桌上有两句没写完的诗:“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相似文献   

11.
笔者教授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李清照《声声慢》一词时,有学生质疑:“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句中“憔悴损”到底指花还是指人?教材与此句有关的注释为:[黄花]菊花。[憔悴损]憔悴得很。教参关于此句的说法是:女词人有采摘黄花装点案头的习惯,可如今丈夫故去,她再也没有心思这么做了,只是任它自开自落,以至于“满地堆积”,一片荒凉景象!教材和教参中对“憔悴损”指花还是指人都未置可否,理解起来也都让人模棱两可。《唐宋词鉴赏辞典》中关于此句的破解是: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  相似文献   

12.
岳稀同志在《艺谭》一九八三年第四期发表《黄花到底堆积在何处?》一文,指出李清照《声声慢》“满地黄花堆积”诸句写的是菊花盛开在枝头,匡正了以为是写菊花凋残者的错误,本人亦受益非浅。然岳文认为“满地黄花堆积”系作者对昔日黄花繁盛景象的追忆,“憔悴损”是词人写眼前菊花之状,我却不敢苛同。岳文所言,代表了目前多种注释赏析《声声慢》者的意见,故将自己浅陋之见公诸于众,以辩是非。我认为“满地黄花堆积”写的是词人眼前菊花盛开的实景,“憔悴损”展现给人们的则是词人自己的形象。根据如次: 一、菊花虽分夏菊、秋菊、寒菊诸类,然以秋菊最多。南宋诗人范成大《范村菊谱》载菊三十五种,除三种没写开花日期外,有三十种开于九月。所以我国俗称九月为菊月。“何秋菊奇兮,独华茂于凝霜”  相似文献   

13.
菊花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每当秋风扫落梧桐叶子,百花都已凋零,唯有居民楼前的菊园,在阳光中扬眉吐气,我便禁不住吟诵起这赞美菊花的文字.  相似文献   

14.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提出的这一问题,值得人们深思和警惕。王阳明指出:“人生大病,只是一个‘傲’字。”如果自恃才高,仅凭主观臆断而妄论是非,即使像苏轼、王安石这样的文坛巨星,也会因“自以为得其实”,而贻笑于大方之家。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在散文、诗、词、赋和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民间流传着一则他误改王安石菊花诗的轶事。有一次,苏轼去登门拜访宰相王安石,适逢王安石外出。他正要离去,偶见书案上放着一篇王安石尚未完成的咏菊诗稿,其中有这样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思忖:唯有秋季才会常刮西风,西风起处,万木萧疏,群芳凋谢;但菊花恰能独傲风霜,显现出与寒冷抗争的不屈品格,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赞美,你王安石怎么这样孤陋寡闻,竞写出西风吹得菊花四处飘零的诗句呢?  相似文献   

15.
宋朝,有个人自以为能吟诗作赋,所以目中无人。听人说欧阳修诗才超人,他心中颇为不服。为了见个高低,他要访欧阳修。途中,他见路边有棵很大的死树,诗兴大发,吟出两句:“面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权。”两句出口,一时想不出后两句。恰巧欧  相似文献   

16.
《警世通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里去,看到书桌上有一首尚未写完的“咏菊”诗: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认为这两句诗都是乱道。因为黄花(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最能耐久。随你老来焦干  相似文献   

17.
赠刘景文     
<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赏析:前两句写枯荷和残菊。荷和菊同为花中不俗之物,皆性情高洁,不与世争。荷为花中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是花中的隐逸者,与梅、竹、兰同称为花中四君子。但两者枯萎之时,情景又大不相同:荷之枯,雨盖尽失,无所荫庇;而菊之败,枝头抱香,残棵依旧傲霜。说明虽然在盛开之时荷花和菊花各有风骨,但是衰败之时,才能真正地窥其本质。  相似文献   

18.
一我国古代诗词浩如烟海,卷帙浩繁.其中珍品精华,令人百吟不厌。千百年来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历传不衰。原因何在?在很大的程度上与它的修辞技巧有关。请看王安石的名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诗人不说田随水绕,门开见山青,而说“一水护田”,“两山排闼”。读了之后,直觉得作者造句能力的高明,韵味无穷。又如: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相似文献   

19.
春姑娘的美     
美丽的春姑娘又回来了。绿茵茵的小草看见了,说:“春姑娘,你真美!”春姑娘说:“谢谢你,我用你的绿色织成了我的长裙。”盛开的鲜花看见了,说:“春姑娘,你真美!”春姑娘说:“谢谢你,我用你的花瓣编成了我的花冠。”河边的柳树看见了,说:“春姑娘,你真美!”春  相似文献   

20.
正看色与形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想拍好菊花,先得懂得菊花的品种及花形特点。第一看种型,以花径大小分为大菊和满天星;第二要看花瓣,主要有桂瓣类、管瓣类、平瓣类、匙瓣类;第三要看花形,主要有荷花、莲座、反卷、芍药、管盘、舞环、松针型;第四看花色,大体分为黄、白、紫、粉、红、茶、绿、墨、杂九个色系,每一色系又有明暗和浓度的变化。菊花色彩缤纷,即便是同一颜色的花朵,其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