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郭琪 《新闻世界》2020,(2):62-66
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自动化新闻生产改变了传统的新闻生产和传播模式,本文尝试在"模式-价值-受众"的框架下,探讨自动化新闻怎么传播,传播什么,向谁传播的问题。自动化新闻的发展,使得新闻生产模式被重构,新闻价值的衡量标准被重新诠释,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也需要被重新审视。尽管如此,新闻的本质以及新闻专业主义不能被抛诸脑后,人类在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角色也不能被取代。自动化新闻不仅改变了新闻业的面貌,也给新闻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闻的四种叙述视角新闻的叙述视角,是新闻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述视角一经确定,就决定了哪些素材被选择采用、被思考如何采用,哪些被放弃掉;也就决定了新闻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视角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新闻作品传递的信息数量与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读者据此得出的关于新闻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9,(7):16-24
依照社会文化的体裁规定,新闻文本只要不被证伪,就可被视为真实的,因此,新闻求真问题,就可以从新闻生产视角关注"新闻如何为真"转变为在新闻收受视野下探讨"新闻何以为假"。通过观察假新闻何以为"假",一来可以反推出新闻如何为真的行为路径,进而为新闻求真实践提供一些可行的操作建议;二来,也便于我们从新闻收受视角认知符合论、融贯论与社群真知论三种求真路径之于新闻证伪的作用机理。基于对《新闻记者》"年度十大假新闻"(2008-2018)何以为"假"的原因分析,本文发现:文本不融贯,是新闻被质疑为假的基本线索;社群不认同,是新闻被证明为假的重要依据;事实不符合,则是新闻被判定为假的结果体现。  相似文献   

4.
李艺 《青年记者》2010,(6):42-43
在党报的各类新闻中,服务类新闻一般会被认为是以“软”见长的非主流新闻。这一传统的归类法使得服务类新闻在许多党报被定位为“调味剂”。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服务类新闻更多地是作为吸引读者的一种手段,而其本身的新闻属性和特质被弱化,使得服务类新闻在一些党报呈现边缘化、市井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生存状态颇为尴尬。  相似文献   

5.
新闻的四种叙述视角 新闻的叙述视角.是新闻作品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叙述视角一经确定,就决定了哪些素材被选择采用、被思考如何采用.哪些被放弃掉;也就决定了新闻作品“写什么”和“怎么写”。视角不同,所见所闻不同,新闻作品传递的信息数量与内容都会有所不同,读者据此得出的关于新闻的判断也将不一样。所以,新闻作品的视角妥当与否,独特与否,是关系到新闻作品质量、关系到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国家一直要求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但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尺度问题却一直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争论不休的问题。新闻单位如何进行新闻监督,被监督单位如何披露不涉密的内容,都要有法可依,也要有法必依。  相似文献   

7.
在党报的各类新闻中,服务类新闻一般会被认为是以软见长的非主流新闻。这一传统的归类法使得服务类新闻在许多党报被定位为调味剂。因此,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服  相似文献   

8.
柴立青 《新闻战线》2012,(3):102-103
纵观报刊漫画的发展,新闻漫画有渐被"矮化"和被"边缘化"的趋势,新闻参与性不够是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没有新闻信息的漫画是没有生命力的。杭州日报开设纯评议性的新闻漫画专栏,以"新闻漫画是视觉艺术,更是思想的艺术"为题来界定新闻漫画。  相似文献   

9.
林迅 《新闻世界》2013,(5):319-320
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使人们在接受新闻时,也在生产新闻。新闻不再仅是信息产品,也成了免费的消费品,因为新闻可以给我们带来娱乐,而人们也在娱乐中消费新闻。人们对待新闻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也渐渐被模糊,被洗刷在这个"泛娱乐化"的时代。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不少媒体为了迎合读者的猎奇心理,拿名人隐私说事,对名人隐私大肆炒作。名人隐私被炒得沸沸扬扬,读者难辨真假,名人自己也百口莫辩,人们将此称为"被新闻"。事实上,名人"被新闻"已经见怪不怪。有时候,一些普通人的普通事,因为媒体的"被新闻",普通人再也不普通,普通事情也成了特殊事件。名人,抑或普通人"被新闻",读者尚可接受,如果典型报道也出现"被  相似文献   

11.
在新闻报道中,一个新闻事件往往能够引发与之关联的其他新闻事件,这些事件也许已经存在,也许即将发生,其新闻价值由前者引发或提升,被称为新闻的多个落点。有时,当我们循着新闻事件第一落点,去追踪新闻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经常能挖掘出深层次、不易被发现  相似文献   

12.
任石 《记者摇篮》2008,(2):27-29
新闻机构的生命力可能来自多方,但它们如何提高新闻产品的质量,却可能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关于新闻,最传统的定义是"新近发生的信息",但在现实环境中,这一概念并不能说是准确。由于媒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竞争关系,可以说,只有被受众选择的产品才是新闻,被受众忽略的篇目则往往被认为"不算新闻"。两者之间的差距即为产品质量,通常决定于现代新闻中至关重要的增量价值的多寡。  相似文献   

13.
《今传媒》2015,(2):179
海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新闻学专业经教育部批准于2000年幵设,2011年被评为海南省特色专业,2012年系设立了广播电视学专业。2011年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被遴选为海南师范大学重点学科,2013年又被学校作为拟建硕士点学科进行建设。2014年7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获得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2013年12月,新闻传播系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首批由地方党委  相似文献   

14.
正新闻敏感又被称为新闻鼻,是新闻工作者迅速而准确地捕捉客观世界的变动信息,并衡量其新闻价值大小的职业反应能力。新闻敏感既是一名记者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也是决定报道成败的关键所在。新闻记者只有增强敏感性,才能迅速判断出新闻典型的时代意义,才能识别出新闻事实背后的有价值的新闻,创作出具有时代感、影响力的优秀新闻作品来。新闻只被"有心"的记者发现,这种"有心"就是记者的敏感。新闻敏感应具备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与法律.在现今社会是被提及较多的词汇.而新闻与法学的交叉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在这里我们用法学的视角解析新闻中碰触法律之处,试图寻找另一个视角,跳出我国关于新闻立法的争论,得出一己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一篇好的新闻故事化作品需要记者深入到故事的底层去挖掘新闻资源。这里的故事底层即指新闻中那些往往被人忽略、被社会遗忘的角落,或是不为人知的背景,难以不可揣摩的新闻主角的内心世界,这样的新闻带有强烈的市井特质,更能在社会上引起共鸣,从而产生说服力、震撼力。如何去故事的底层挖掘新闻,写好新闻故事呢?  相似文献   

17.
吕怡然 《青年记者》2010,(17):12-13
当今时代被称作“全媒体时代”、“全民记者时代”,大众传媒和职业记者在流淌的新闻长河中跋涉的同时,自身也不时地爆出新闻,成为新闻事件的主角。近来一连串记者被通缉、被袭击、被辱骂、被殴打、被告上法庭等事件,只不过是一次比较集中的爆发。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一直要求加强新闻舆论监督,但是新闻舆论监督的尺度问题却一直是监督者和被监督者争论不休的问题.新闻单位如何进行新闻监督,被监督单位如何披露不涉密的内容,都要有法可依,也要有法必依.  相似文献   

19.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千变万化,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新闻。但是,并不等于所有的新闻都能被发现,都能被客观地报道,都能被深刻地揭示主题。大量的一般化的新闻在各种媒体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于是,如何提高新闻稿件的质量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牛日成 《中国广播》2013,(11):72-74
近年来,一些地方广播电台面临着被冷落、新闻时段被挤压、广播新闻采访可有可无、广播新闻播出模式落后、舆论监督乏力等现实问题,其生存和发展陷入十分窘迫的境地。本文认为,坚持“新闻立台”的原则,打造强势新闻,扩大广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是广播走出困境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