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新闻作品是否应读有主题? 新闻作品要不要、有没有主题? 有人认为,新闻作品是新闻事实的报道,如果提出新闻作品要有主题,会不会使新闻报道失去客观性?而有的报道,特别是那些很简单的事实的报道,很准谈什么主题。  相似文献   

2.
重大主题经济报道,是党报的重要报道内容。但是,目前地市报中一些重大主题经济报道仍旧没有摆脱沿袭已久的呆板模式,有的作品与工作总结无异,有的简直就是一堆干巴的数字和概念,令读者望而生厌,难以卒读,生动鲜活、富有说服力、影响力的作品十分鲜见。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党报主功能的实现。因此,改进重大主题经济报道的写作,是当前地市报新闻改革和新闻创新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怎样使重大经济报道活起来,使这类应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新闻作品富有较强的可读性、接近性和与读者的亲和力?许多成功的新闻实践表明,注意寻找…  相似文献   

3.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  相似文献   

4.
重大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或国内外重大事件、重大活动进行的新闻报道。对擅长报道社会新闻等软新闻的都市报来说,重大主题报道或是弱项。当都市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一步追求主流影响力时,几乎都把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升到战略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5.
重大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或国内外重大事件、重大活动进行的新闻报道。对擅长报道社会新闻等软新闻的都市报来说,重大主题报道或是弱项。当都市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一步追求主流影响力时,几乎都把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升到战略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6.
目前出版的一些新闻学教科书,在讲到消息写作时,都论及了提炼主题的问题。有的说“每一篇新闻都有一个主题”,“哪怕只写几句话或一句话,也有它的主题”。有的表述得更彻底:“没有‘无新闻主题’的新闻”。只有复旦大学新闻系编写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一书,谈到了“有少数消息,如简单地报道一种自然现象或一个社会动态,仅仅给读者提供一个新信息,就无所谓提炼主题的问题。但就大多数消息来说,仍然需要通过提炼主题来说明某一问题,或宣传某一种思想、观点”。对这些畅行于新闻系课堂的说法,笔者倒有一点疑义。我认为,通讯需要提炼主题,这是没有争议的。但多数新闻(指消息这种体裁,以下同)不存在提炼  相似文献   

7.
印兴娣 《视听界》2009,(6):106-107
近年来,新闻策划被广泛使用,有的媒体还专门设立“策划小组”或“新闻策划科”等专门机构,加强对新闻策划的统筹安排。通过新闻策划,塑造全面、深刻、独到的独家新闻,是提升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赢得公众的注意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手段。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解读新闻策划,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新闻策划的认识和运用。  相似文献   

8.
佟春艳 《视听界》2015,(1):112-114
弘扬核心价值观,最具有标志性的内容是主题报道。张家港电视台《张家港新闻》立意高远,策划实施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主题报道。一、服务性主题报道是业内依据报道目的、报道规模和报道分量对报道类型的界定。但对观众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内容是否好看,信息有没有实用价值。《张家港新闻》把市委市政府的政策部署以新闻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1994年以来,新华社的经济报道中出现了一种新的报道形式——专题组合,即用配合短评的形式,将同一主题的若干篇新闻拼合在一起,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地去深化、强化一个主题,以扩大报道的声势和影响力。 从已发的京津沪三大市鸡蛋自给有余、电话市场新变化、国有企业抓“关键的少数”、企业串行、夏令市场状况等几组专题组合式报道看,报纸是欢迎这种新形式的。有的整组刊登,有的取一篇消息、一篇评论,有的只用消息、未  相似文献   

10.
独家新闻,也叫独家报道。《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的界定是,只有一家媒体报道或一家媒体率先报道的新闻。有的新闻事件具有多种新闻价值,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媒体同时报道,但若选择了独特的角度和主题,运用了他人所没有的素材,产生了不同的新闻价值,也属独家新闻。独家新闻由于能抓住读者,提升媒体影响力,因此为记者和媒体老总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11.
任何体裁的作品都有明确的主题思想。这种主题思想是建立在作者所要表达的某种观察、情感或意见的基础上的。新闻的主题是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观察世界得出的思想结晶,是新闻作品的主导思想,是决定新闻作品的思想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根本因素,也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及安排新闻作品结构的主要依据。一篇稿件质量的高低,价值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主题是否正确,是否深刻。那么,如何提炼主题,深化主题,表现主题呢?  相似文献   

12.
新闻记者对新闻写作形式,可以有自己的偏爱,比如,有的人善写情景式新闻,有的人善写有理论色彩的新闻,有的人偏爱通讯、特写,有的人偏爱写人物、调查报告或评论,如此等等,可以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记者最好是各类新闻武器都能掌握,各类新闻形式都能够运用自如,这样,你才能应付你面前出现的错综复杂的新闻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4,(17)
任何一种媒介在传播新闻时,都承载着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与受众的数量有关系,与新闻的质量有关系,还与所能引发的公众关注有关系。本文将着重探究在微博时代,新闻与受众方面出现的新机制,新机制主要包括新的传受关系、受众的互动行为以及微博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专题节目的质量和影响力是反映地方电视台和频道节目制作实力的重要标志,地方电视台只有不断更新传播观念、改革新闻管理体制、加强记者的学习培训,才能让新闻专题节目更有深度更有市场。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的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均属多单元性综合新闻,通常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组成。它们之间既有形式上的相似又有本质上的区别。所谓连续报道,是指对某一具有强烈影响力的事件性新闻.按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递进式或追综式探究性报道。所谓系列报道,是指对某些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性新闻,为了深化其主题,选择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进行列举式或发散式报道。二者之间的共同特点可以概括为“三同”、“三不同”,即同一题材、同一主题、同一形式和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时间。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又表现为以下的区别:一、系列报…  相似文献   

16.
在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这么一种现象:同在一个单位工作,有的通讯员一天到晚都有报道不完的题目,写稿快、写稿多、稿件采用率高;有的却整天为找不到报道题目、无东西可写、完不成宣传报道任务而发愁;采访同一个新闻事件,有的通讯员写出的报道主题鲜明、思想深刻、内容充实、角度新颖、吸引力强、影响力大;有的却内容贫乏、平平淡淡、没有特  相似文献   

17.
徐占焜 《新闻界》2000,(5):16-17
二、新闻背景的作用   有的记者、编辑认为新闻背景可有可无,其实不然。新闻背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衡量消息水平的主要标准是新闻价值的高低,新闻背景能提高新闻价值。主题是消息的统帅、灵魂,新闻背景能烘托和深化主题。新闻事实是消息的主要内容,背景能使新闻事实更鲜明、更充实、更有可读性。新闻背景还能帮助记者巧妙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忽视新闻背景的后果是消息单薄,没有深度,受众搞不清来龙去脉,产生种种疑团。 具体说来,新闻背景有五个作用。   1烘托和深化主题,点明事物的实质、意义,提高新闻价值。   在背景…  相似文献   

18.
《新闻实践》2012,(2):4-5
编者按重大主题报道,是指围绕党和政府一个时期的重点工作或国内外重大事件、重大活动进行的新闻报道。对擅长报道社会新闻等软新闻的都市报来说,重大主题报道或是弱项。当都市报在市场中站稳脚跟,进一步追求主流影响力时,几乎都把做好重大主题报道提升到战略层面上来。但都市报的重大主题报道不同于党报报道,更不能简单沿袭都市报以往的软新闻报道模式。如何使重大主题报道既具备思想性、权威性,又注重可读性、贴近性,是摆在都市报面前的一  相似文献   

19.
史晓菲 《传媒》2011,(8):54
行业报也有必要重视和加强新闻评论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据笔者观察和了解,大部分行业报对新闻评论不够重视或比较忽视。有的报纸一期的版面上见不到一篇评论,甚至一周的报纸都很少有评论的踪迹,这不利于报纸的传播力与影响力的提升和扩大。有人认为,党委机关报的优势在评论,因为它是宣传党和国家时事政  相似文献   

20.
《中国记者》2023,(2):4-5
<正>栏目化运作,因其定位精准、久久为功的品牌效应,是媒体吸引受众、打造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华视点”“新华调查”“新闻1+1”“新华时评”“思想纵横”等名牌栏目为受众提供了大量有思想、有深度、有力度的新闻作品。除中央媒体外,地方媒体也发挥自身优势,垂直深耕、凸显特色、融合传播,打造出一批已经具有品牌价值的优秀栏目,有的具有全国影响力,有的深受当地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