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 毫秒
1.
杨甜甜 《新闻世界》2014,(1):153-154
新闻美学是运用美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新闻报道的审美价值及其规律的学问,它具有真实性、及时性、客观性以及社会性的特征。研究新闻美学的目的在于吸引受众,使新闻报道更好地为受众服务。  相似文献   

2.
盖格尔是德国现象学美学的主要代表之一,他开创了用现象学方法分析审美心理审美体验的先河,因而成为现象学美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价值论美学,《艺术的意味》一书在审美价值主客统一的基础上划分审美对象与主体的层次,又吸纳心理哲学和生存主义哲学形成独特的开阔视野。探讨审美经验与审美价值。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方法为我们探索审美活动提供全新的思路和方法,并促进德国和西方美学思想的现代化研究,使之转向新视阈。  相似文献   

3.
邹鹃薇 《新闻界》2013,(1):11-16
纵观今日之电影界,新技术已然无处不在,从影片的创意构思、拍摄手法、内容表达到影片的播放渠道,影评的互动方式等,都必须考量到新技术所提供的美学上的可能性,因此,学术界出现了从商业层面、文化层面以及美学层面三个方向的批评与思考。《龙门飞甲》系华语电影世界第一部3D作品,3D技术带来了迥异于2D技术的受众审美体验以及由技术主义导致的电影文本美学上的缺陷,从而提出回归文学性的必要。  相似文献   

4.
张丽 《声屏世界》2000,(8):32-34
按照现代的接受美学理论,一部电视剧,当它尚未被纳入观众的欣赏过程时,只具有一种潜在的美,称为文本或本文,按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大师沃尔夫冈·伊瑟尔的观点,“由作者完成的文本仍处于一种潜在状态中,尚有待于意义的生成。”只有当它被受众(接受主体)欣赏时,才具有美感功能,成为接受客体。因此,研究电视剧与受众的审美关系,就是研究接受主体(受众)与创作主体(作家艺术家)的审美关系。审美关系之一——适应受众受众与电视的审美关系,首先体现为一种适应关系。这是电视的艺术个性及其商品属性决定的。电视属于视听综合艺术,…  相似文献   

5.
徐宝金  刘倩 《新闻世界》2010,(8):190-191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的作用。信息时代,媒体应注重读者意识、期待视野和审美心理,注重受众的能动性和批判性,从而在媒体和受众间形成良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6.
随着移动短视频App的使用普及,短视频媒介的美学特质与叙事潜力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得到深入探索.基于手机竖屏画框的影像创作逐渐兴起,竖屏银幕微电影《替身》等竖屏微电影的成功使传统电影宽银幕影像受到挑战.竖屏影像在现实感、空间感、时间感方面具有"新"的美学特征,使影像美学出现"竖屏转向".同时,经由这一转向带来了新的影像文化生态,即在真实空间的回归中,通过口语叙述,产生了主体间的共鸣.本文在银幕画框发展历史中理解竖屏银幕,阐述影像美学的竖屏转向,并探讨竖屏转向对传统影视的补偿与补救及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徐力军 《出版广角》2015,(15):104-105
随着手机、iPad、学习机等移动数字终端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选择逐渐从传统的纸质媒体倾向于数字媒体,数字阅读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本文从人的审美体验角度出发,分析图书设计对受众阅读体验的影响,指出数字阅读产品的设计在满足受众审美需求方面的不足,而后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受众的审美心理发生了巨大变化,广告传播过程中的美学表现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出现了一些新的表现规律和方式,所以,当前广告创作要注重对日常信息符号的整合嫁接,并融入审美情结,才能够吸引眼球和引导消费。  相似文献   

9.
管远祚 《新闻窗》2005,(3):57-58
新闻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门新闻边缘学科,它既是当代美学向实用学不断分化的产物,也是新闻实践合乎逻辑的理论追求。由于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信息革命浪潮的冲击,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加之新闻改革实践不断深入的呼唤,这一领域的研究已有了较长足的进步。贵阳日报副总编辑贺微同志的《新闻美学探索》就是这方面的一部新著。该书从一个崭新的角变——审美的视野观察新闻传播现象,探讨新闻美学的本质、功能、价值,新闻美的创造以及受众审美心理活动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10.
徐刚 《中国出版》2012,(12):51-53
动漫出版在愉悦受众的同时也给予受众强大的美学影响力。而目前我国动漫出版蓬勃发展的同时,一些蕴涵着暴力性审美取向的作品也在不断推出并占据传播平台,这应该引起我们重视。本文通过描述动漫出版存在的暴力性审美现象,分析其成因,指明动漫出版人应该坚持艺术之美、人性之美和民族性之美的创作导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