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尽管各种出版史、编辑家传等,都把“编辑”这一职业的祖师爷交椅让给孔夫子,但笔者认为,中国古代的“编辑”与今天的“编辑”并非同一概念。孔丘、刘向以及后来历朝历代的“编修”、“太学生”等,就其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来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主编”、“编委”,介于作者与编辑之间,他们为传播、延续文化而披阅众著作,沙里淘金,增删校勘,使散篇成书。他们首先是学术地位很高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2.
谈编辑与作者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出版工作是出版工作者和著译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编辑作为著作者与受众者之间的社会信息传播系统的中介,他们与作者是一种直接的互动关系。编辑离不开作者这一“衣食父母”,离开了作者,编辑劳动也就成为无源之水;反之,作者也离不开编辑劳动,否则,他们的作品将不能进入信息传播系统,不能得到社会的肯定。编辑与作者良好的合作关系,是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基础,也有利于为社会培养人才,不和谐的对立关系,将产生很大的社会负面影响。编…  相似文献   

3.
周少华 《今传媒》2003,(4):79-80
在报刊、图书出版过程中,编辑工作既是其开端,又是其核心。而编辑的工作对象是作者的作品,因此,编辑与作者的关系也就成为编辑工作中的重要主题。从编辑业务的角度看,作者与编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作者为编辑的工作提供“原材料”,编辑则将作者的劳动成果进一步加工、制作、包装成适于批量销售的“产品”。但是,在编辑工作中,编辑权利与作者权利也可能发生冲突,这种冲突主要表现在编辑的稿件加工权与作者的作品“修改权”及“保护作品完整权”之间  相似文献   

4.
“一字之师”:编辑应当追求的美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40年来最权威的编辑业务教科书”——《编辑人的世界》如是说:“编辑在手稿上画下第一个修改符号之前,作者和编辑就已展开创造性的合作过程。作者的责任是尽最大努力写出一本最好的书,编辑的责任是帮助作者达到这个目标。”198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出版工作的决定》对出版工作如此定性:“社会主义的出版工作,是出版者和译著者共同的工作,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在论及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时,学界一直保持着“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这一“口径”,一般不越“雷池”。  相似文献   

5.
论编辑著作权的存在与证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著作权亦称版权,是知识产权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所说的“编辑著作权”,不是指编辑人员从事著述活动而形成的著作权。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关于。著作扳属于作者”的规定,编辑人员以作者身份从事著述,与其他作者并无两样.他们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文艺作品或学术论著)无疑也享有著作权。这不在本文论述之列。  相似文献   

6.
编辑与作者的交往,是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按照哲学化的说法,编辑与作者是编辑出版过程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最近重读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关史料,体味几桩编辑公案中因编辑修改稿件而与作者产生的恩怨契阔、是是非非,对复杂微妙的编创关系以及其中编辑“何以自处”的身份定位与甘苦,更有深一层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一朝天子一朝臣”,个中含义人所共知。而近年来,却也出现了“一朝编辑一朝作者”的现象,这颇值得引起我们的重视与深思。   所谓“一朝编辑一朝作者”,是指媒体中的一种不正之风,即有少数编辑在选用作者的稿件时,不是以稿件的质量作取舍标准,而是以是否为自己的熟人或“关系户”作为用稿准则,这便出现了“换了个编辑即换了一批作者”的怪现象,故被人们称之为“一朝编辑一朝作者”。   “一朝编辑一朝作者”,这“作者”队伍的构成,往往为三种人员:一是编辑的亲朋故友;其次为与编辑有功利牵扯的“关系户”。如我在甲报刊当…  相似文献   

8.
如今编辑前面的头衔越挂越多,尤其是“策划编辑”的出现.并在实际工作中越用越多,使得大家对责任编辑的认知似乎有些迷茫。原来的责任编辑与策划编辑是什么关系?策划编辑是不是比责任编辑更强,是领导责任编辑的,或者两者是相等的?由此而引发的责任编辑“责任”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作者以为,责任编辑的这“责任”二字重于泰山,工作中还是要重点强调这责任二字。以下,将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谈一谈对责任编辑“责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图书编辑的人际关系涉及面较广,与作者、读者间的关系是图书编辑在发挥社会功能中所产生的“服务型”的人际关系;与印刷、发行者的关系,则是图书编辑在工作中所产生的“工作型”的人际关系。无论是“服务型”的还是“工作型”的人际关系,编辑总是处于主导地位。或者说是作者、读者、印刷者、发行者的编导者、协调者、中介人。一、图书编辑的明及务型”人际关系谈到这种关系时,最常见的说法有:“编辑是为人作嫁衣的红娘”;“编辑的衣食父母是作者”;“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这三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也是明确的。即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是,前者为后者服务。另外的说法有:“编辑的‘上帝’是读者”;“编辑的衣食父母是读  相似文献   

10.
编辑与作者,同是办报的主体力量,可谓目标完全一致。但正如一切事物都是在充满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一样,他们之间也存有矛盾。其表现,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如对于稿件的改动,编者与作者的意见可能不一致或不尽一致。一篇来稿,不经编辑做任何改动即原封不动见报发表的,实在是太少了。绝大多数都要或多或少做些改动,有的,则须动“大手术”。对于不很成熟的作者,你做何改动,他不大在乎。而对于那些成名作者,似不那么简单。他们也重视自己的稿件能否见报,但更看重见报的质量。况且他们之中确有一些水平高于编辑一筹,如此,编辑的某些改动就有可能得不到作者的认同。有人碍于情面嘴上不说,但不等于没有意见。  相似文献   

11.
做好编辑工作 ,既不是高不可攀的事 ,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用心领悟 ,仔细揣摩。笔者联系老一辈编辑出版家的编辑生涯 ,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 ,认为做好编辑工作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支可靠的作者队伍“作者是出版社的衣食父母。”这句话含意深刻 ,耐人寻味。作为一个有远见卓识的编辑 ,无不注重作者队伍的建设。老一辈的编辑出版家 ,如鲁迅、邹韬奋及现在健在的一些老同志 ,在他们身边 ,都有一大批著名作者和一批经过他们扶植起来的新秀。他们和作者是好友、是知己。为了出好书 ,每当他们策划一个选题的同时 ,也就想到了…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个读者兼作者,要谈“编辑”,的确是“门外汉”,因而此文曰《门外谈“编辑”》。虽在门外,而常与“编辑”打交道,从“通联”中,也捕捉到一些“编辑”的信息,摸到“编辑”的“脉搏”,听到“编辑”的“心声”,体味到“编辑”的“苦衷”。编者之“苦”,非在工作之繁重,而在“责任编辑”之“责”上。此处之“责”,并非编辑之“责任心”不强,而恰之相反,“责任心”太强之故耳!作为一个编辑来说,是唯恐编不出佳作来的.因而东奔西跑、四处函联,约组稿件,以充实自己所编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周锐  宋胜合  李晓波  王强 《编辑学报》2016,28(3):260-263
编辑的眼中不应只有“稿件”,而更应有“作者”.科技期刊编辑不仅应具备服务作者的专业素质,而且应具备良好的服务作者的意识.文章总结科技期刊编辑服务作者的特点,归纳其主要途径.这对提高科技期刊办刊质量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影响因子:福兮?祸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寿初 《编辑学报》2008,20(2):173-173
忝为英语医学杂志的编辑,作者常会问:“你们的杂志影响因子是多少?”回答往往心虚,赶紧补充强调“中华”“唯一”“老字号”“老牌子”等予以溢美,衮衮作者无言以对,心照不宣吧。若与他们心目中的数字相去甚远,比如要去拿个什么大奖,评个某某某院士,只能爱莫能助了。  相似文献   

15.
编辑工作是一门“再创造”和“设计创造”的工作。书稿编辑加工实际上是在作者创造性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书稿选题的制订则是“设计创造’的工作。编辑工作不同于科学研究,而侧重于科学传播;编辑工作也不同于教育工作,编辑工作除了要把已有的知识传播给读者外,更侧重于挖掘新的知识矿源,并将其编辑、整理加工后输送给读者,使作者、读者双受益;编辑工作更不同于体力劳动,尽管编辑人员为了组织好的书稿和物色好的作者,经常外出参加  相似文献   

16.
在一部图书从创作到出版的过程中,作者和编辑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没有作者的创造性劳动和高度负责的态度,图书无从谈起;而没有编辑对书稿的加工处理,书稿也难以成为合格的出版物。“文责自负”和“编辑把关”是确定作者和编辑在图书生产过程中职责和权利的两条基本原...  相似文献   

17.
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有的如“酒逢知己千杯少”,有的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编辑是一种经常而不断地与人打交道的行当,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在这方面自然有更多的感触。《甘苦不唯寸心知——“我与作者”之五》一文的作者以肺腑之言谈及了十几年编辑生活交往当中的酸甜苦辣,相信这篇文章同样能够引起各位编辑同仁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一、创新意识是编辑人员必备的意识 编辑人员的工作源于知识的创新,他们的工作对象——书稿是作者进行知识创新的成果;编辑人员通过自己创造性的劳动即对书稿进行加工改造,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了作者知识创新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讲,编辑工作从根本上就带有创新的性质,编辑活动始终是一种创新活动,每一位编辑人员都具有创新意识。 如果说编辑人员的创新可以分为“被动创新”——被书稿牵着走的创新和“主动创新”——牵着书稿走的创新两种创新  相似文献   

19.
同样一件工作,不同的人因为认识不同而所得结果便也不同。就说编辑这个行当,有人认为,不过是“为他人做嫁衣裳”。然而,也有这样一些编辑,不仅把自己当成一架铺设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而且,更把这份工作本身,当成一个学习的过程,当成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因而,他们不仅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作者,  相似文献   

20.
要善于发现作者发现是编辑的基本素质之一。编辑出版活动过程中,发现是编辑独到的思维方式的体现。编辑只有发现前人还没有发现的编辑角度或编辑规律,才能够不断创新,超越前人,体现编辑的劳动价值。《连环画报》的老编辑吴兆修有句名言,要发现新的作者,不做锦上添花的事。巴金老先生曾说过:“编辑的成绩不在发表名人的作品,而在于发现新的作家,推荐新的作品。”许多成功的选题是编辑从作者那里得来的,作者拿着书稿上门推销,这需要编辑有很强的辨别能力。比如获得双效的小说《尘埃落定》,是阿来的一部力作,但他的这部稿子并不是送到出版社就立即被看好,而是辗转几个社,最后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看中,这部书出版后发行量很大,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如果扪心问一问,前面那些出版社的编辑为什么拒绝这部稿件?原因是他们缺少“发现”的能力。要坚持“对作品,不对人”原则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中,谁都有朋友。编辑有作者朋友更是正常的事。在编辑期刊的时候,许多编辑努力维护作者的利益,也是有道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作者也是刊社的上帝。但在用稿的问题上,应当更尊重读者的需要,因为读者才是我们期刊的真正上帝。《漫画大王》有个规矩,对作品,不对人。书稿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