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陶瓷砚是中华砚品家族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支系一它不仅是陪伴历代人学子的房用品.而且包容了厚重的历史阅历和化内涵,有很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几年来,我已经收藏了近两百方古陶瓷砚。此外,还有几百方古陶瓷砚的图片、资料。古陶瓷砚的专题收藏,已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现当代陶艺进入拍卖场提起瓷器收藏,人们对古名窑作品及皇家御品情有独钟,其投资价值不断攀高。那么,现当代陶瓷作品投资如何?中国现当代陶瓷按年代可分3个时期,1950~1965年,称解放初期;1966~1976年,为“文革”时期;1977年至今,为当代陶瓷。  相似文献   

3.
元代青花瓷     
李德敏  陈敏 《寻根》2002,(4):86-87
在中国历史献和中国陶瓷史上,元代陶瓷长期以来不为人们重视,甚至一度被误认为“元瓷粗糙”。实际上元代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曹鹏 《世界文化》2011,(1):58-61
造型艺术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具象或抽象、写实与写意。中国工艺精神的核心就是写意、追求的精神与情调、境界的抒发,而不是具体的描摹、再现。这不仅体现在绘画上,也体现在书法,雕塑、戏剧等其他艺术门类中。陶瓷美术也是如此,而是陶瓷艺术的百花园里,钧瓷最符合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精神,而刘福安先生的作品正是极好的例证。  相似文献   

5.
李炳银 《寻根》2021,(2):120-123
中国是陶瓷的故乡,古有"先民抟土制器,焚柴而陶"。在八千多年的茫茫尘烟古道上,各地窑火明灭,穿越历史,载承文化,滋养苍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沟通交流。中国陶瓷烧造形成了独特的形象科学和艺术表达天地,为人类添喜造福。  相似文献   

6.
在外国人眼中,中国景德镇的陶瓷越古老越传统,就越美丽越名贵;著名陶瓷商人董克勤认为:营销方式越现代化、国际化,中国陶瓷产品融入国际市场的速度就越快。                    从特种兵到陶瓷商人在做陶瓷商人前,董克勤是景德镇一家报纸的摄影记者;而此前,他则是某部队的一名特种兵。从特种兵到记者再到商人,董克勤像打快速反应战一样,不断地“颠覆”自己的命运。    1983年,时任记者的董克勤采访景德镇一家民营陶瓷作坊。在那个抽“大前门”就属富有的年代,被采访的那位农民老板,却潇洒地递过来一支希尔顿牌香烟。董克…  相似文献   

7.
收藏———作为一种业余爱好 ,能积累知识 ,陶冶情操 ,给人带来无穷乐趣。同时 ,爱好收藏也是一个人气质高雅的体现。我国有不少文学家、艺术家深谙收藏之道 ,酷爱收藏 ,他们涉猎广泛、藏品丰富。我国文化巨擘鲁迅先生不仅是位大家熟知的藏书家 ,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碑拓图画收藏家。他一生辛勤收集的碑拓多达6000幅 ,各类画像600幅。他认为碑拓上的文字 ,特别是表现游猎、战斗、宴会和车马仪式等的图画 ,形象地记载了古代的风尚 ,是研究史实的好材料。鲁迅就是充分利用了这些史料 ,才顺利地写成了他的《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字体变迁…  相似文献   

8.
钱穆先生是一位通儒型的历史学家,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由于怀抱着"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而常能于人所不经意处发掘高义.<略论中国文学>是先生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方面的一篇文章.钱先生认为,中国文学重在写情,而西方文学重于写事,由此,遂形成了中国文学求简求同、贵通贵袭,西文文学求详求异、贵专贵创的特点,但中西文学之间并无中旧西新之别.这些议论,对于今日中国比较文学事业的发展,应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乐坛驰骋数十年的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盛中国,不仅拉得一手好琴,还喜爱收藏。除收藏明清国画、现代写实的油画和古董外,他收藏最多的当属小提琴了。盛中国藏有二三十把小提琴,其中特别优秀者便有五六把。盛中国收藏最佳的琴叫“萨提诺·拉瓦扎”,此琴在德国出版的世界名琴谱上亦有一席。对此,盛中国不无自豪:“名琴谱上的这把琴,就在我手里。此琴的鉴定书是一个提琴鉴定委员会开的,说明此琴的可信度很高。”盛中国的另一把好琴是18世纪的,叫卡罗·贝里康奇。卡罗·贝里康奇曾随斯特拉迪瓦里学习提琴制作,在其技艺日渐精湛后,斯氏允许他打造自…  相似文献   

10.
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观在中国文化界有着重大影响.他的"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及其提出的一系列论点,如东西方文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说,"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方式上的根本差异"说等,都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从"反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立场、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等方面对季羡林先生的东方文化观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11.
已经是前年的事了,瑞士汉学家胜雅律先生来华考察中国当代歌词,我曾与他作了一次长谈,向他提供了比较翔实的研究资料。他会唱许多正在流行的中国歌曲,说他注意到了中国当代歌曲在中国当代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作用,想从歌词的角度上对这个领域进行一些研究。虽然事隔两年,我还木知道他的研究成果若何,但西方学者已经注意到了中国歌词,这确是一个可喜的信号。在诸多艺术形式中,与时代关系最直接、最密切、并且反映最迅速的,大概就属歌曲了。因此,每个不同的时代都有不同的属于这个时代的歌。人们从这些歌中可以真切地领会到这个时代…  相似文献   

12.
劉廣定 《中国文化》2008,(2):161-173
傅斯年先生是近代中国少有的大学者与大教育家。一般多认为他的教育思想建构于留学英、德时期,其实不然。傅先生就读北大时,就已对现代高等教育有了相当深度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正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一位出生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他被誉为欧洲文坛的"怪才",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卡夫卡的作品如今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作为一个西方作家,卡夫卡却特别钟情于中国文化,他曾经说自己就是一个中国人。卡夫卡的一生大致经历了想象中国、阅读中国、描绘中国和创作中国这一过程,这在西方作家中虽然不能说是绝无仅有的,至少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难能  相似文献   

14.
《世界文化》2010,(12):F0003-F0003
<正>吴冠中先生的艺术成就众所周知:"站在古今中外的交汇点上"、"成功地融会了东西方两种文化"、"现代画坛上最令人惊喜的不寻常的发现"、"他不仅在中国美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且赢得了世界性的殊荣"等,不一而足,都道出了他在当代艺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歌德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歌德——东方与西方,二者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走到一起,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与歌德的关系,可视为研究中西方文化交流意义重大的个案之一;非但中、德或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还有中、德两国社会思想发展的历史,均反映在歌德与中国的关系中。在德国,有人尊歌德为“魏马的孔夫子”;在中国,始自同为文化巨匠的郭沫若,亦不断有学者将歌德与孔夫子相提并论。他们做此类比,不只说明歌德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对后世影响巨大一如中国的孔子,同时还指出歌德与中国文化关系的非同一般。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在16、17世纪之交出现…  相似文献   

16.
<正> 不久前学界冯其庸先生和范曾先生说,他们主张谈"国学"不要仅限于儒学,最好谈"大国学"即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这个意见,我觉得很好。我主张谈"百家之学",并不限于儒学一家。在我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一书(1994年初版,2009年三版)中已经着重宣传过这个观点。  相似文献   

17.
由故宫博物院和日本出光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陶瓷之路展”开1989年5月4日在故宫博物院展出。5月5日中日陶瓷学者在故宫博物院漱芳斋举行了《陶瓷之路》学术报告座谈会。我国著名陶瓷学家冯先铭教授作了《中国古陶瓷对外传播与外来影响》的学术报告。他论述了从唐代以来我国陶瓷输出的时代背景、瓷种和窑口,并指出输出的地区遍于亚、非、欧、美四大洲。由开陶瓷输出的数量极为惊人,  相似文献   

18.
正1994年,由著名历史学家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发行,20年过去了,已经出版了三个版次。这说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本历经时间考验、获得读者高度认可的著作。张岂之先生在该书2005年的"再版后记"中说:"我始终认为,为青年朋友写比较通俗的著作,以普及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其价值并不逊于这方面的学术著作。"如果说撰写普及中国传统文化基础知识的  相似文献   

19.
总想写点文字,给众人介绍一下何知文先生,因为他确实有一种值得称道的文化精神。今年已经75岁的何知文先生是鄂尔多斯地区的一位民俗文化专家。看外表,可以用一个字概括他——"土"。无论衣着打扮还是言行举止,都是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20.
在古罗马乃至整个西方教育史上,昆体良都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物.他是在修辞学校从事教学工作二十余年,著有<雄辩术原理>.这部著作反映了罗马帝国的教育实践,也总结了他长期从事修辞学教学的经验,是西方古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专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