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言文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载体,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统编教材的文言文选编起步早,篇目多。教学时,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教学价值。在课堂上,教师要把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独特韵味,并注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语言训练。这样,能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特点,掌握阅读文言文的基本规律,爱上阅读文言文,自觉传承我国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言文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手段。统编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对文言文的教学,教师应从儿童的立场出发,引领学生亲近文言文、感受文言文,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升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可从儿童化诵读、儿童化理解、儿童化思维、儿童化表达等方面展开文言文教学,让学生爱上文言文阅读,自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统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了不少的文言文。小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是一种启蒙学习,能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特征的了解,为中学阶段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言文的教学定位和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策略,通过朗读、积累、运用等途径,帮助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自觉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这样教学,符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规律,有助于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统编语文教材对小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数量大幅增加,且开始时间提前。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编排有文言文。文言文凝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如何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乐学、易学,在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同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教师需要重视的问题。在三年级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以兴趣推门、方法铺路,引导学生熟读成诵,并通过适当拓展,让学生轻松、有趣地踏上文言文学习之旅。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文言文,语言凝炼,论述精辟,承载着中华民族相对稳定而持久的记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选编了15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学好文言文有助于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古代汉语的言语智慧。但是文言文的文本特征鲜明,与现代汉语存在明显差异,小学生在学习中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因此,文言文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值得教师重视其教学有效性。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就引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提出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但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  相似文献   

8.
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文言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学生学习文言文,可以汲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传统的感情,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最直接的传承。但是,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一方面是由于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  相似文献   

9.
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最大弊端之一是“满堂灌”,这一点在文言文教学中尤其突出。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文盲文教学一直是困扰广大语文教师的难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文盲文枯燥无味,这跟旧的教学方式是分不开的。以往的文言文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翻译、解释、串讲。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逐段地翻译、解释,学生在下面手忙脚乱地做笔记。这种教学方法不仅使文言文失去色彩,也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这些文言文大都是古文里的优秀篇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语言凝练,思想深刻,因此不能人为地把文言文分…  相似文献   

10.
正一、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编高中语文教材中占到了40%左右的比重。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来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要引领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吸收其中的优秀文化因子,陶冶情趣,塑造完美的人格。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言,这些历经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作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  相似文献   

11.
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从儿童视角出发教学文言文,契合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时,教师从丰富读的形式、活化内容理解以及设计丰富的写的活动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能让文言文课堂显得更加活泼,使学生在趣味盎然中开展文言文学习。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统编教材选编的文言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起步早。基于统编教材的文言文教学,教师要从整体出发,理解编者的意图,并通过激发学习兴趣、加强朗读指导、活化阅读理解、注重文化传承等途径展开教学,让学生走进文言文,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养成文言文阅读的习惯,从而自觉地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13.
文言文经典作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积淀和传承,蕴含着中国人共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语文核心素养要求学生能在语文学习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自觉的文化意识以及文化自信。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作为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重要性不言而喻。海峡两岸人民同为炎黄子孙,有着共同的文化渊源,两岸的语文教材对于文言文选文的不同选择值得我们研究。通过比较海峡两岸两种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选文,为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开拓新思路,为进一步完善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借鉴,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文言文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课程中始终占有重要地位。学生在学校里的文言文学习,主要是在课堂上通过文本实现的。每年的全国高考语文试题中,文言文是必考内容且占相当多的比例。1·高中教材中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民族语言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在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占着不轻的比重,但是很多学生都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尤其是职教高中的学生,他们底子薄,学习起来很吃力,更是丧失了学习的信心。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呢?一、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文言文,就是  相似文献   

16.
文言文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学生文言文学习理解力、感悟力和鉴赏力不足的现象,创设以微戏剧为载体、以“具身学习”为手段的跨学科学习路径:组织学生细读文言文,形式勾连剧本,把握故事内容,提高文言文学习理解力;创编文言文,文本变脸剧本,深入学习语言,培植文言文学习感悟力;赏析文言文,合作演绎剧本,创意表达理解,培育文言文学习鉴赏力。从而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7.
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方面,语文学科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相较于以前各教材,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古诗文篇目,增添了文言文教学内容.小学阶段十四篇文言文的学习,让孩子们从小就接触到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与现实生活距离较远,学生用什么方法学习、学到什么程度最为适宜是值得关...  相似文献   

18.
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统编语文教材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接受事物的特点,从关注学生的朗读、关注学生的思维以及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等方面展开教学,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为学生由小学阶段的文言文阅读向中学阶段的文言文学习过渡提供支持,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奠基。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文化血脉的纽带。统编语文教材增加了文言文选编的数量。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积淀语言、形成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并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整体解读教材,读懂编者意图;同时,要梳理教材课后练习题,发现文言文编排的序列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诵读、感知、思维、拓展等策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会文言文的艺术魅力,从而理解传承民族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现实是学生认为学习古文枯燥乏味,对文言文阅读的热情极其有限。本文从学习文言文能够加深学生对成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写作能力;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将有助于学生对中华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的领悟等四个方面分析文言文学习的现实意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中学生的修养和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