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今正史》,为《史通》讨论历代官修史之专章。刘知几将史著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曰正史,一曰偏记小说。《杂述》篇云:"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本篇通说历代正史,篇末则称:"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通观全书,《史通》开宗明义之"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即是正史;"其余外传",则名之偏记小说。二者之区别,大抵正史以王言帝纪为中心,其  相似文献   

2.
刘知几的《史通·杂述》篇将正史之外的著作,分为十类。体现了与《隋书·经籍志·史部》明显不同的分类意识,其标准是史料价值的高低。刘知几对《史通·杂述》篇中所提出的十种类型史料的批判,反映了刘知几博采为主、择善从之的史料应用观。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总结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历史经验,集四部分类法之大成。本文通过对总目子部小说类的立类标准、收录范围及小说类与史部杂史类、子部杂家类的区分进行分析,探讨总目小说类的分类与当时学术、社会发展的关系,并分析了总目对小说类的处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明代私家书目中小说类目的变迁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建 《图书馆学刊》2008,30(1):128-130
东汉至宋元,古代目录著作中小说类目的形式与内容一直沿袭<汉书·艺文志>,无所更替.明代私家书目中小说类目的著录形式开始打破四部成规,甚至直接把小说从子部析出,转而著录于史部或其他类目;著录内容也开始全面突破,除文言小说外,话本小说及章回演义小说等通俗小说皆有较多著录.分析了这种变化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5.
马一禾 《大观周刊》2011,(17):123-124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重要的法家著作,其中包含着众多的寓言故事,“说林”、“储说”更是以寓言集的身份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前人对其寓言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在对其小说方面的研究还是不够的。笔者认为,“说林”、“储说”不仅是寓言集.完全可以称之为小说集。现对“说林”、“储说”的文本进行分析,从小说概念出发,通过分析人物刻画、情节叙事、艺术虚构等小说要素来证明其已经是真正的小说。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四库分类体系中小说归属问题的分歧,区分了古籍中两种类型的小说,即以实录为原则的“丛残小语”和以虚构和想象为本质的近代文学意义上的散文体叙事文学,认为前者应归属子部小说家类,后者归属集部小说类。  相似文献   

7.
论类书的目录学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全波 《图书情报工作》2011,55(23):122-130
千余年来,类书在目录学中的位置不断发生变化,先是被载入史部,后又被置于子部,甚至还有不少学者提议于四部之外为其另立一部;即使在子部中,类书先是被归入“杂家”,后又被置于“事类”、“类书类”、“类事类”之中。类书在目录学中的演变根源于不同时代的类书发展状况,更体现了古人对类书的认知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言性小说--对部分古代小说的重新正名归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言性小说”的概念并对之进行界定,为言性小说列一简单书目,阐述了言性小说的价值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代“按鉴”演义与建阳刻书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成熟的章回小说是从“按鉴”开始的,“按鉴”成为明代历史演义的基本面貌。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与福建建阳刻书密切相关。建阳是中国古代刻书中心之一,在宋代率先雕刻经史著作,至于今日尚存的刻本中,仍以史部为其大宗,而在史部中,又以普及性的通鉴类图书占绝大多数。正是这样的刻书背景决定了建阳书坊最早产生刊刻“按鉴”小说的创意,大量“按鉴”小说的编撰和刊刻使历史演义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影响深远之大宗。  相似文献   

10.
清代浙东史学名家邵晋涵参与四库馆。撰写总目提要,在史部的二十七种提要中,正史占了二十二种,这些史部提要在探究史家学术渊源、分析史书之得失、考订书名流变、标明史书的篇章体例、辨析版本的优劣真伪、叙述篇帙的分台存佚等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价值与成就。  相似文献   

11.
国学小知识     
渝丁 《出版视野》2010,(4):38-38
什么是正史? 正史是封建时代官方钦定为正宗的史籍,以各家对正史的注补校订之书为附庸。正史之名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的《正史削繁》,至《隋书&#183;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后世相沿不改。  相似文献   

12.
王惠 《兰台世界》2007,(3S):64-65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考察古代食礼,除了饮食典籍之外,小说也是个很好的途径。小说《老残游记》这部地方性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代齐鲁地区官僚缙绅的食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到目前为止,项竹薇策划的最有名的图书是《鬼吹灯》系列,不但创造了100多万册的销量奇迹,还引领了书界“盗墓风气”之先。尽管项竹薇一再强调:“我从来没提过,也不承认有‘盗墓小说’这样一个概念”,当初出《鬼吹灯》的时候,她也没把它归为“盗墓小说”的类别,因为《鬼吹灯》里包含了很多元素,  相似文献   

14.
阎连科以小说名世,喜读其小说者,多半熟悉他的《坚硬如水》《日光流年》和《受活》等作品。不过,当他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写出《我的现实我的主义》和《发现小说》等理论著作时,我看到了一个小说家之外的阎连科。对阎连科而言,发现小说,其实就是发现  相似文献   

15.
古典小说、青春小说、现代小说、文学理论,张大春的写作版图几无边界;作家、书法家、学者、说书人,他的身份也复杂含混。他的学识被很多文化人称道,但他更愿意做一个有趣的“小作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处于萌芽阶段,当时大量记述的是神灵鬼怪的志怪小说,少数记人事的小说如《世说新语》,则多记上层人士的谈吐和轶事。这些小说,大抵篇幅短小,文笔简约,缺少具体的描绘。到唐代传奇产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唐代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更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  相似文献   

17.
蒋逸征 《图书馆杂志》2004,23(2):75-78,44
在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大量来华的胡僧是一道特别的风景,也给当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素材。《太平广记》所收唐代小说中所表现的胡僧形象,其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无不具备神奇的法力,同时又被很极端地划归为“超能”与“无能”两大类别。这与不同宗教信仰间的争斗有关,也与胡僧的“外国人”身份有关。唐代小说中的胡僧形象脱离了真实,带有道具的功用,从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宗教文化风土。  相似文献   

18.
清人笔记随录(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序 笔记的特点,内容为“杂”,形式为“散”。故历代著录多入杂家与小说家。《隋志》入《风俗通义》于杂家,入《世说新语》于小说家。《宋志》入宋祁《笔录》(《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四著录《笔记》三卷,即此书)于杂家,入释文莹《湘山野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世界》2005,(5):60-61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电视连续剧《历史的天空》在许多电视台播出,赢得较高收视率。徐贵祥的名字随电视剧热播和小说入围茅盾学奖而人气大增。近日,北京十月艺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另一抗战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可谓给徐贵祥“火上浇油”。昨天,记“趁火打劫”徐贵祥,请他谈谈小说、电视剧及近况——  相似文献   

20.
一、大事记与“史”的关系大事记和年谱在性质上和技术上都是相同的一种编年体史学著作,差别在一记事,一记人。大事记(年谱)与“史”(传)是并列的、彼此独立、相辅相成的。1987年有人写关于大事记的文章,其题目就叫“编史工作的第一步”。这是一种较有代表性的看法,认为大事记是将收集到的材料排列甲乙,供写“史”参考。我国古代史书有很长历史、内容形式丰富多样。但不外刘知几在“《史通》分叙六家,统归二体,则编年、纪传。均正史”.(《四库提要·编年类序》)又,“纪传编年,未有轩轾”。(章学诚:《史考释倒》)可见编年体这种史书体裁,较之纪传,并未有粗细前后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