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笔者时常发现,有些中考题(如2010年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第20题、2011年泸州市中考化学试卷第47题)、练习题(如2011年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补充习题》第29页第8题),在涉及气体放出的"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装置"中,使用气球封闭反应容器的口。由于命题者忽视了"气球膨胀后在空气中所受浮力会明显增加"这一客观事实,以至于给出了"反应后天  相似文献   

2.
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中两个演示实验 ,从教材的编写意图上看属于探索性演示实验 ,探讨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减少 ,还是不变。笔者认为搞好本节实验教学应作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对实验4 - 1的改进 ,二是对实验 4 - 2的教法设计。1 实验改进一般来说 ,实验改进应以改动后装置和操作更简单 ,实验现象更明显 ,实验的成功性和可靠性更大 ,实验结论更准确为原则。为此 ,我将实验 4 - 1作如下改进 ,如图 1所示 ,与课本相比 :图 11 1 去掉橡皮塞 ,直接套上气球 ,再加橡筋扎牢。这样有效地防止因气体膨胀而冲开瓶塞的现象发生 ,…  相似文献   

3.
本刊在1991年第12期《利用气球做初中物理实验四例》一文中,有一个内容是“演示空气有质量”,读后颇受启发,文中讲的是用“硬质气球”做实验,本人由此想到,如用普通玩具气球做实验,会有什么结果?本人就这个问题作了一些分析并进行了实验。容易理解,普通气球充气后体积胀大很多,浮力的因素不能不考虑,但浮力究竟能有多大的影响,我做了如下的实验。实验所用天平为感量等于0.02克的物理天平,其步骤如下: 1、取一新气球,对它充气之后,用夹子夹紧气球口,放在天平上,调节天平使其平衡,这时读数为m_1=61.26克。 2、测气球的周长,将充入空气的气球近似看作球体  相似文献   

4.
刘燕 《生物学教学》2001,26(12):21-21
《生物学教学》2 0 0 0年第 7期刊登的“验证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实验的改进”一文 ,对中学教材中验证呼出气体中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实验改进为 ,在人向澄清石灰水杯内吹气时 ,用气球向另一石灰水杯内吹气。该改进实验通过比较说明问题 ,比教材直接向澄清石灰水吹气有改进 ,但依旧缺乏科学的严密性。因为由人和气球向石灰水吹气 ,排气量难以控制 ,无法说明两者排出的气量相等 ;而两者吹出的气量不等 ,是不能说明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即使呼出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与空气的相等甚至偏低 ,只要进入澄清石灰水的气量大 …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初中化学四年制教材”和“人教版初中化学三年制教材”中 ,为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设计了两个实验。但这两个实验在操作上以及对“质量守恒”原因的说明上不够完善。为此 ,特作如下改进 ,并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探讨 ,效果很好。1 实验改进 (一 )[实验 4 - 1]“白磷在氧气中燃烧”(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实验弊端 ]该实验由于在第一次称量后 ,还要把已经封好的橡皮塞重新打开 ,这样不能很好的说明问题 (应当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反应前后瓶内的物质没有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并且 ,该实验在实际操作时还有一定的难度。①白磷必…  相似文献   

6.
1 探究背景 鲁教版(五四制)八年级化学第五单元第一节"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利用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在此之前,学生通过对原子、分子的学习和微粒观的建立,已经能从微观角度上理解化学反应的实质,认识到化学反应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但是还不能将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的"三不变"(种类、个数和质量不变)和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守恒这一宏观现象联系起来.特别是在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中,当学生看到由于浮力的影响而导致天平失衡时,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甚至质疑质量守恒定律.鉴于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笔者引导学生进行消除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消除空气浮力影响的专题探究.  相似文献   

7.
可乐和薄荷糖都是常见的食物,当它们混合在一起时,可以瞬间产生大量气体.用气球密封可乐瓶可以收集气体,在不改变整体质量的情况下增大气球的体积,从而增加气球受到的空气浮力.于是笔者想到通过杠杆演示膨胀的气球受到的浮力作用,但由于普通的杠杆受到摩擦力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选用物理天平来演示,通过指针的偏转显示可乐瓶对托盘压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1压强与浮力实验的改进 准备一个吹胀的气球、两块同样的木板(其中一块上钉满小钉子,另一块上只钉几个小钉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9.
1压强与浮力实验的改进 准备一个吹胀的气球、两块同样的木板(其中一块上钉满小钉子,另一块上只钉几个小钉子)。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0.
初中化学教材中质量守恒定律的两个演示实验 ,笔者认为操作不够简便 ,易引起实验误差。尤其在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中 ,如果白磷用量偏少 ,用台称很难称出它的质量 ,当然就不可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了 ;如果白磷用量偏多 ,又会因燃烧放出热量较多 ,而使瓶塞冲开。笔者采用如下新方法 ,可弥补课本的不足 ,实验效果更好。一、白磷的燃烧1 .操作方法 :找一小块铜片 ,四周翘起形成一个凹槽 ,然后取一粒绿豆大小的白磷 ,放入铜片凹槽中 ,用镊子将它们放入 2 5 0mL锥形瓶 ,再找一个与锥形瓶相适应的、带气球的图 1 实验装置橡皮塞 ,将锥形…  相似文献   

11.
本刊1993年第一期介绍的“用气球制作的空气有质量的教具”有两点不足之处,一是向气球内吹的气(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气)已不是通常说的空气,二是气球内进气质量增加时气体的浮力也增加,气球所受合力的变化极小,故此演示现象很不明显。现介绍一种制作简单、操作方便、效果极佳的“空气有质量、有浮力的演示实验。  相似文献   

12.
审视2012年的若干个版本初中化学教科书中利用气球设计的实验装置的特点,结合实例归纳出气球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有缓解压强差、形成封闭体系、收集未反应完或生成的气体、验证气体密度大小等,分析了气球应用于化学实验装置及在实验设计中可能出现的"妥"与"不妥",并指出化学实验设计应注重简易性、实用性、真实性.  相似文献   

13.
吴俊 《中国考试》2007,(12):46-49
在考纲中圈定了19个实验,力学实验共8个,其中研究匀速直线运动、平抛物体的运动、验证动量守恒定律、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四个热点实验,从操作层面上看都要分析留在纸带或坐标纸上的痕迹:从知识和能力的角度看有递进的关系;从运动的角度都涉及典型的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可以通过分解为两个不同方向的直线运动).鉴于此,在复习中我们更有理由抽象出本质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1 化学反应与空气浮力的融合这类试题主要依据物质间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产生了气体物质 ,造成整个装置的体积增大 ,从而导致其在空气中所受浮力的增大 ,整个装置的质量就会减小来讨论问题 .图 1例 1 .(2 0 0 3年黑龙江省 )如图 1所示 ,反应前天平平衡 ,取下此装置(装置气密性良好 )将其倾斜 ,使稀盐酸与大理石接触 ,待充分反应后 ,气球膨胀 ,再将装置放回天平左盘 ,天平的指针向右偏转 .这一现象是否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 ?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分析 :稀盐酸与大理石接触 ,发生复分解反应而产生了CO2 气体 (CaCO3 2HCl =CaCl2 H2 O CO2↑ ) ,生成CO2 气体使气球内气压增大 ,气球膨胀 ,气体所受向上的浮力增大 ,对天平左盘的压力减少 ,所以天平指针偏右 .这一现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2 化学反应与液体浮力的融合这类试题主要依据溶液中因加入其它物质而发生置换反应 ,使溶质 (或溶质的量 )发生改变 ,从而引起溶液密度的变化 (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 ,最终引起浮力的变化来讨论问题 .图 2例 2 .(2 0 0 3年哈尔滨市 )如图 2所示 ,将...  相似文献   

15.
关于验证此定律的实验从最初人教版的"白磷燃烧实验"到2012上教版的"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一直在不断改进。文章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改进历程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对2012版教材中该实验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了解空气一单元有个实验:称一称空气,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教材中实验的做法是在一根小木棍的两头各挂一个充气大小一致的气球,然后用针刺破气球,从而棍子失去平衡,说明空气是有质量的。在课堂上,很多教师往往习惯用嘴直接吹气,人体呼出的主要气体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实际比空气的密度大,这样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是不可取的。另外,我把气球用线栓住挂在棍子的两头时,由于气球受到的空气浮力较大,棍子动荡不安,好不容易才会停止摆动,用小针去刺破气球时,尽管气球皮上贴有透明胶,可是我在上课时,连刺破三个气球,都发出很…  相似文献   

17.
王文娅 《化学教与学》2014,(1):93-94,97
关于验证此定律的实验从最初人教版的“白磷燃烧实验”到2012上教版的“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实验”.一直在不断改进。文章对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改进历程进行了概括、分析,并对2012版教材中该实验进行了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8.
教材中该实验采用试管和气球装药品,实验时需用手将气球中的固体药品倒人试管,这种设计存在两大弊病:一是气球中的药品不易倒干净;二是两个实验不易同种操作。可作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19.
高一物理实验“验证动量守恒定律”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分组实验 .从恢复高考到现在 ,有关这两个实验的试题出现频数较多 ,各种复习资料中有关这两个实验的复习题也较多 .同样 ,有关这两个实验的误解也不少 ,笔者认为 ,有必要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下探讨 .一、“实证动量守恒定律”中 ,v2 ′一定大于 v1吗 ?设入碰球的质量为 m1,初速度 v1,碰后速度为v1′,被碰球质量为 m2 ,初速度为 0 ,碰后速度为 v2 ′.因为相碰两球的材质及加工工艺不同 ,不能总视为完全弹性正碰 ,根据动量守恒和动能关系 ,我们可以写出两式m1v1=m1v1′…  相似文献   

20.
在传统的验证动量守恒定律DIS实验中,学生需要通过计算和判断小车的动量在碰撞前后是否发生变化来验证动量守恒定律,这种数据处理方式未充分运用DIS的绘图功能,使得实验结果欠缺直观性。通过分析小车碰撞前后速度变化量大小之间存在的比例关系,以三次不同质量组合的碰撞实验为例,运用DIS绘图功能对动量守恒定律进行了验证,从而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方式进行了改进。在此种数据处理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学生思考质量影响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程度的相关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