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艾丽斯·沃克,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在小说作品中,她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她的大部分小说都注重表现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注重黑人女性在男性与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觉醒,不仅体现了作者内心追求平等女权的思想,也代表了黑人女性整体的思想形态和内心世界。本文从艾丽斯·沃克的经历出发,分析小说创作背景和特点,结合作者笔下的性别暴力和女性形象,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她的小说进行梳理与解构。  相似文献   

2.
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性作家,她的写作视野基本停留在黑人女性面对男性权利与白人种族的压迫上面。她的小说《天佑孩童》也具备这样的色彩,黑人女孩布莱德的成长是众多黑人女孩成长的缩影,从黑人女孩被虐待到最终挣脱了社会与内心的束缚,过上幸福生活。小说用富有诗意的笔法写了黑人社会中爱的缺失与证据。本文从黑人社会的几个维度分析了造成黑人女孩缺乏关爱的因素,最后又分析了小说给黑人女孩指出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杰出的黑人女作家代表,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同时担任着作家、编辑、教师等多重身份,她创作生命力旺盛,是美国历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裔黑人女作家。在她笔下,颠覆了以往人们眼中黑人的形象,她歌颂黑人的智慧与善良,倡导平等,尤其是以女性的笔触塑造了许多命途多舛却又不甘于被命运所摆布的黑人女性形象,这对后续黑人女性小说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以莫里森塑造的经典黑人女性形象为切入点,探讨其小说对于黑人女性小说的拓展意义。  相似文献   

4.
电影《隐藏人物》和《相助》以温和的方式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隔离问题,刻画了坚强的黑人女性从隐忍到反抗、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抗争中的女性光辉。本文将应用社会心理修辞学理论,总结和分析《相助》和《隐藏人物》中黑人女性的话语修辞特点,探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社会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认知及其对黑人女性话语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影片中黑人女性的话语拥有温柔、顺从和幽默的修辞特点,这些修辞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切合,符合“适切”的原则。同时,论证了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着修辞个体的修辞行为,约束着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如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宠儿》是由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书写的一部关于黑人女性在奴隶制度社会中一生的遭遇,是文学史上的一部著作,讲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制度、人性、种族等众多因素对一个女性的影响。本文基于生态女性的视角,分析和解读《宠儿》这本小说,探讨女性与自然的关系,探索黑人女性在遭受悲惨命运的同时,如何追求独立的人格、解放的意愿以及自由的灵魂。  相似文献   

6.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著名的小说家,她共创作了11部小说,均是描写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生活。这些小说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与人物描写,把生活在美国的黑人生活与白人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当时生活在美国的黑人在文化冲突下的心灵困境,引发了社会对黑人生存现状的共鸣,从而奠定了托尼·莫里森小说的文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长期遭受奴役的悲惨命运、种族歧视和性别偏见带来的不平等待遇,决定了黑人女性戏剧创作的身份探寻和自我认同的主题基调。身处父权文化和种族偏见为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中,美国黑人女性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是处在族裔和性别边缘的"他者"。吉布森《重聚》讲述的便是种族和性别歧视下的黑人女性的痛苦经历和精神困惑。本文意在探讨黑人女性颠覆"他者"身份,改变边缘处境,构建自我文化身份认同有关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热闹非凡的美国大选终于尘埃落定,由于新任总统奥巴马的非洲裔黑人身份,美国“创造历史”地出现了首位非白人总统。少数族裔出任美国政府高官并不鲜见,如前国务卿鲍威尔、现任国务卿赖斯都是黑人,但是由民众投票选出的国家最高领导人是黑人,是少数族裔,而且票数创下美国历史上总统选举选民票总数最高纪录,则是非常难得。  相似文献   

9.
杜穆里埃著名的作品《蝴蝶梦》,采用女性哥特式的表达方式,揭示人性之间的阴暗和诙谐,同时又表现出女性的压抑和绝望。虽然在著作中女性角色的压抑和绝望十分明显,但其更想表达在当时男权主义的压迫下,对幸福的由衷渴望。这部书以女性哥特主义的方式描述故事人物,对女性心理特征的描写十分到位、细腻,表达了作者的心声,揭示了在男性压迫下女性的抗争。本文主要阐述女性哥特主义,诠释哥特式情景思维和女性自我身份的寻找。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宝琳曾经勇于挑战男性与白人的主导地位,对婚姻与爱情充满憧憬。但后来身为布里德洛夫家中的母亲却厌恶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最终沦为白人家庭中贪图虚荣、自我欺骗的附属品。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宝琳。宝琳通过凝视与评价他人构建了不同性别与种族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个人型叙事声音中结合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自己面对白人时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在作者型叙述声音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两种叙事声音的冲突共同构建了宝琳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受到种族、性别、叙事等话语桎梏的边缘群体的存在情境。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坛,陈染似乎是文学的一个变数。她用独特的方式、话语和个人的生命体验去言说命运的孤独与困惑,着力于书写现代女性对于生命意义的探索。本文主要以陈染的小说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读文本来梳理小说的意象,通过陈染小说中经常出现的封闭场所、镜子、黑色的衣服和黑夜这样的意象,从而深入了解陈染的内心世界,探寻陈染内心的孤独。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会因为自身生活环境原因而在文中加入多种文化元素。托尼·莫里森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其作品中的多元文化更是突出。托尼·莫里森一直关注着当时美国发展中不能避免的黑人命运与女性权利,几乎每本小说都有这样的主题存在。笔者就根据对托尼·莫里森生平的研究和自己多年的经验,解读托尼·莫里森小说中的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解构主义出发,对托妮·莫里森的小说《秀拉》进行解读。托妮·莫里森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小说各部章节,但人物事件的叙述却颠覆了传统叙事模式,具有碎片化和非线性的特点。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小说人物的性格体现出复杂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具备解构主义特点。同时小说有意颠覆传统男性女性二元对立模式,重构美国黑人女性身份,为黑人女性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呐喊。  相似文献   

14.
作为美国华裔文坛代表人物的谭恩美以女性为观察视角,通过描写作品中华裔女主人公遭受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关注广大华裔女性在美国主流社会作为"夹缝人"痛苦而尴尬的生活状态,探讨美国华裔女性如何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摆脱枷锁和创伤,从而最终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和重建。  相似文献   

15.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创作的一部反映美国黑人妇女生活现状的长篇小说,以对主人公皮科拉的一生事迹的描写,为人们展示了生活在双重文化冲突中的黑人逐渐被扭曲了的自身价值观的问题,叙述了皮科拉受到的虐待和遭遇,显示了黑人妇女在当时遭受的不公平待遇,本文将结合《最蓝的眼睛》,分析其中体现的女性主义。  相似文献   

16.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使女的故事》讲述了在大多数女性生育能力遭到破坏的基列国中,仍具有生育能力的女性被当作使女分派到大主教家庭中被当作生育机器的故事。研究者对作品的女性主义解读多聚焦在女主人公奥芙弗雷德的悲惨境遇上,而其中的另一类女性——大主教的夫人赛丽娜也经历着从备受压迫到奋起抗争的过程,但鲜有人问津。基于此,本文将通过对赛丽娜的窘迫生活,醒悟和抗争,最终仍未摆脱困苦境地的过程进行讨论,揭露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的悲惨和绝望的处境。  相似文献   

17.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伟大著作。本文从黑人女性与自然、融入自然和远离自然三部分展开论述,探讨生态女性主义是如何在父权话语和种族歧视的前提下,在不同族裔、性别、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关系的。  相似文献   

18.
笔者去年秋天刚到美国时,对这个国家颇有处于“多事之秋”的感觉。10月3日,踏上美国土地的第一天就碰上了特大新闻。审理了一年多的震惊全美的橄榄球明星辛普森涉嫌谋杀前妻及其朋友一案,这天上午就要公布陪审团的裁决。全国各地的许多黑人白人观众都打开电视机注视着这个大新闻。美国9个全国电视频道和12个  相似文献   

19.
卡森·麦卡勒斯是美国南方作家中的佼佼者,23岁即以处女作艳惊文坛,其作品多展现20世纪现代人所面临的种种精神困境。麦卡勒斯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古怪的"畸零人"形象,以其身体和心智的双重畸零隐射严重的精神异化现象。本文以其代表作《心是孤独的猎手》和《伤心咖啡馆之歌》为主要切入点,结合美国南方的社会背景和文学传统,分析"畸零人"的爱与孤独,从而揭示出作者对现代人精神健康的隐忧。  相似文献   

20.
当代女性小说中有关"人工流产"的文学叙事,展现了部分女性独特的生命感受及其文化境遇.这类叙事从生命本体出发,揭示出女性在事件中空前孤独的生命焦虑,及由此可能激发的生命自主和性别自觉意识;同时也书写了与其性别身份密切相关的生命关怀精神.流产叙事从一个特定的方面映现出传统性别文化的深层制约机制,张扬了突破既有文化规范、反抗传统性别观念对女性生命力压制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