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大+时间名词的"结构是汉语常用的一种表达格式,本文从进入结构中时间名词的种类及结构的语义、语用角度进行分析,认为时间名词的数量逐渐增加,结构通常表示应该做某事或不该做某事,反映了人们的普遍认知,同时受个体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人对动静关系的看法主要表现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动静一体"观。"VO1+O2"构式是汉语在动态化的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用法,它的产生与流行,与中国人的动静观有着深刻的联系。"动静一体"的动静观在"VO1+O2"构式的产生与不断流行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VO1+O2"构式则从构件到各层级结构都体现着"动静一体"的文化思维,二者呈现出语言与文化互为表里的关系特征。  相似文献   

3.
汉韩两种语言的"定语+人称代词"结构普遍存在,但此结构在形态用法上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点,把这种语言现象放在语言类型学视角下进行比较,可推动汉韩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从而使学习者在二语习得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把握语言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当下,使用"怎么+这么/那么+?"结构组成的句子很多,对"怎么"的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的研究也不少,用到的理论包括语法、语用、语义指向等,但很少分析"怎么+这么/那么+?"的句子结构。本文主要分析"怎么+这么/那么+?"这一结构的用法、搭配情况,以及句子要表达的真正意思,同时分析"怎么""这么""那么"的基本用法。  相似文献   

5.
最近“浅X一下”非常流行,但由于语境的不同,“浅X一下”呈现出同形异质的特点。文章讨论了构式“浅X一下”和一般格式“浅X一下”的区别,以及构式语义、构式出现的语境特点、语用功能和流行动因。“浅X一下”结构表示主观减少动作的量,区别于一般格式实际上(或心理事实或客观现实)的减少,构式实际上并不减少。构式“浅X一下”的语义为:说话人意图强烈,主观减少动作的量(实际上没减少),委婉轻松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语用功能主要体现为委婉含蓄、轻松随意、风趣幽默。流行动因上,受到求新求异、中庸思想的影响,同时它也体现了人们对于维护交际双方面子和风趣幽默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该文从历时角度分析了“有被X到”结构的构式化演变过程,“有被X到”的源形结构“有2+V/VP”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之后逐步发展为“有2+无被动标记的VP”结构,再到“有2+有被动标记的VP”结构,然后经历隐退复兴形成了“有被V到”结构。构建“有2”和“到”的虚化用法复兴,是结构式最终能实现构式化的主要原因。复兴之后“新形式—新意义”配对成功,构式“有被X到”正式形成,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言者利用X表达对事物(事件)主观评价”,“有被X到”结构构式化演变是一种自为存在的过程,有其特殊的演变路径。  相似文献   

7.
葡萄牙语是一种经常隐匿主语的语言。在一些情况下,代词主语的隐匿是可选择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我们却必须将其隐去,否则,在解读时就会发生语义偏差。然而,汉语却是一种必须显现主语的语言,若脱离语境的支持,很难识别出隐去主语的具体所指。因此,本文将从零主语语言的定义、葡语主语的语义功能、零主语的语义功能三个方面,对葡语中零主语现象进行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8.
"厉害了,我的哥"由一个偶然的用法事件产生,其特殊的语用效果颇受大众欢迎,经由人们口口相传和媒体传播衍生了多样的"厉害了,X"构式。本文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认知视角对"厉害了,X"构式的嬗变及构式内部结构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图形—背景"理论支撑起"厉害了,X"构式的内部结构,非范畴化理论则为"厉害了,X"构式的形式嬗变提供了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从语义和语用层面解读"所谓X"结构的含义。从语义角度看,"所谓X"结构的第一层含义是用以提出需要解释的词语,可理解为"所说的";第二层含义是用以表示对中心词"X"的否定、讽刺和挖苦的含义。从语用角度看,说话者所言的中心词的词频和听话者的认知构建都是影响"所谓X"结构语义不同的因素。本文旨在对"所谓"结构能够实现不同释义的成因进行探究。经过考察,笔者发现,"所谓X"结构差异性解释与其所在的语境和语用原则有密切的关系。"所谓X"结构是否用在与中心词概念意义相关的语境(即是否违背"R-原则")、其中心词的词频高低、听话者的认知状态等都是导致语用隐含性实现的直接原因,这些原因是解释"所谓X"结构有不同意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好得很、美得很、好吃得很"等"X+得很"结构在日常用语和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本文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搜集大量语料,探讨"X+得很"结构中可以充当"X"的成分、"X+得很"的发展以及这种结构的语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照应是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语言成分的关联点,也是语篇衔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英汉翻译中,语篇或语义照应关系是译者的考虑重点。在传统上,人称有3种形式: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第三人称代词是语篇层面上照应的重要表现形式。该文以韩礼德照应理论为基础,以《红楼梦》第三回为例讨论了第三人称代词在语篇中的照应功能,主要从前指和后指照应两方面对比分析了英汉语篇中第三人称照应的异同,并简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二者的区别与相同点,从而产出更优质的译文。  相似文献   

12.
罗阳 《文化学刊》2015,(2):237-239
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比较英语汉语中的特殊重叠句式。英汉语中的这种句式有相似之处,重叠均在句首充当话题角色并且由重叠带来受语境制约的负面构式义。本文认为,两种句式的形式、功能及意义等差别源自语言类型和语言话题手段的不同。这些区别,从原型上看,不影响英汉这类句子属于同一种构式,这种句法表达结构不是表面的、自在的、而是一种认知生成模式。  相似文献   

13.
母语负迁移是二语习得过程中学习者最容易出现的偏误,也叫语际偏误。科学认识母语负迁移有助于教学者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促进学习者更精确地使用目的语。本文根据蒙古族大学生人称代词"我们"和"咱们"的使用情况,分析文化因素对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以便于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更全面地认识母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不同,保证语言学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语言相对论"由沃尔夫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该理论强调语言影响思维,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拥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根据人们所认为的语言对思维影响程度的大小,该理论又普遍被分为"强式"和"弱式"。如今,人们对这一领域有了更深入的认知,简单的强弱之分已不再适用于这一理论。本文旨在分析这一划分方式的局限性,并提出替代方式,期望帮助初学者了解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烈温本族语作文语料库(LOCNESS)和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该文对比分析了本族语者和中国英语学习者使用different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者存在过度使用different修饰名词的现象,且修饰的名词不够丰富,对修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把握不准。另外,学习者使用different+noun呈现积极语义的情况较本族语者偏多,句法分布情况相近的同时存在混淆different与difference的问题。二者之间有差异的原因多源于二语习得者词汇量匮乏、受母语习惯影响等因素。该文使用行为特征分析法及构式搭配分析法,有助于形容词的系统化分析,为形容词教学及词典编纂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变化有两种来源,一种是语言自身的演变,另一种是语言接触而产生的语言变化,这两种语言变化都具有渐变性和不平衡性。东乡和丹阳处在江淮官话和北部吴语交界带,是典型的混杂型方言。本文将考察丹阳方言和东乡方言中人称代词类复数标记"-们[mn55]"的使用,并结合社会语言学研究说明影响词汇扩散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汉语众多表达致使语义的语句结构中,"V得"致使结构是研究热点之一,也是汉语独有的致使结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梳理近几十年国内语言学对"V得"致使结构研究的进展,介绍"V得"致使结构研究的代表性成果,并进一步指出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研究的趋势方向。  相似文献   

18.
<正>《论语·子路》(十八章),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前人多把孔子所言之"隐"理解为"隐瞒",于是孔子之言的现代汉语版就成了"……父亲为儿子隐瞒(罪错),儿子(也)为父亲隐瞒(罪错)……"这就是所谓的"亲亲相隐"。然而,这解读是完全错误的,曲解了圣人语义。汉语字词常有多义,古汉语尤是。稍有马虎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隐"字当然有"隐瞒"之义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在认识生活过程中学会各种各样的认知范畴,这些认知范畴都通过语言中相应的语法形式表达出来。在语法范畴中,"数"范畴是最基础的范畴之一,它是我们认知和掌握语法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维吾尔语与汉语两种语言名词"数"范畴的对比分析,发现维吾尔语和汉语在单数和复数的形式和用法上,相同点少,不同点多。  相似文献   

20.
"A倒是A"小句属于同义反复式"A是A"的一种,其否定形式为"A倒是不/没A"。本文首先从句内语境和句外语境两个方面来分析小句"A倒是A"的语义结构特征,其次分析了"A倒是A"与"A倒不/没A"谓词选择的不对称性,最后从认知语用的角度,运用关联理论对小句所表达的会话含义进行推导,认为其会话含义是可推导的,其语境效果是通过新旧信息相互作用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