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苏词苏诗之异同看苏轼"以诗为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苏轼"以诗为词"的倾向,学界论之已详.然而以往的论著基本上都是以苏词或苏轼词论为考察对象,却忽略了苏诗这个最重要的参照对象.本文认为,只有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全面的比较,才可能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得出较为清楚的认识和较为公允的评价.以此为逻辑的起点,本文从写作年限、题材走向、风格倾向等方面把苏词与苏诗进行对照,从而得出了苏词的写作年限远远短于苏诗,苏词的题材范围也比苏诗狭隘,而苏词的风格则比苏诗更倾向于柔美和婉等观点.本文的结论是,苏轼在词的创作中确实有"以诗为词"的倾向,但是他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相反,苏轼对词体自身的特征有相当清晰的认识,所以他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的是石湖词对东坡词的接受,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石湖词对东坡词题材内容上的接受。这一点上范成大主要表现为对苏轼的学习与继承。其次是石湖在风格上对东坡词的接受。随着年龄的增长,石湖词风表现出前后的不一致,而对苏轼词风的接受与融合,恰恰是石湖词风变化重要原因。最后从"以诗为词"的手法上看石湖对东坡的接受。总之,石湖词对东坡词的接受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体表现为总体继承、个别突破。  相似文献   

3.
作为"豪放派"开山之宗,苏轼一改前人柔婉绮丽的创作风格,以诗体、诗材、诗境入词,为宋词注入了新鲜血液。而这种"以诗为词"的创作手段,不仅是苏轼创新自觉的体现,更反映了其在困境中仍随遇而安、性命自得的旷达人格和高远境界。  相似文献   

4.
五山文学时期,从对中国诗词的模仿作品数量来看,苏轼可以说是对五山禅僧影响最大的中国诗人之一。苏轼诗学思想的一大特色体现在用典方面。本文从语典借鉴角度分析了五山文学时期日本汉诗创作中对苏轼文学中语典借鉴的特点及其反映出的美学倾向。从文学接受与阐释的时间早晚来看,五山文学早期,诗人们对《赠东林总长老》一诗语典的借鉴折射出对苏诗接受过程中的禅宗文化背景,并影响到后来的美学意趣;从题材来看,西湖题材受到诗家重视,反映出写景诗创作中对苏轼有关语典及诗家重视;从体裁来看,不限于诗,词、辞赋也是语典用典中的载体,反映出日本诗家对苏轼文学作品的熟稔、文学接受中的广泛受容;受苏诗"以俗为雅"美学思想影响,创作中表现出对俗语入诗的模仿,是宋代"以俗为雅"诗学思想在日本文学中的反映。本文还从明用、变用、合用三个方面探讨了语典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5.
次韵诗起源于唐代,在宋代得到发展。宋代的次韵诗以诗人苏轼为代表,他一生写过很多的次韵诗,无论是形式还是题材,次韵诗在苏轼笔下都得到了扩充和丰富。苏轼的次韵诗创作高峰之一是贬谪岭南时期。本文以苏轼贬谪岭南后在北归路上创作的次韵诗为例,探讨苏轼次韵诗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从音乐与诗的结合以及词体自身的发展演变中来审视李清照的《词论》。通过对历代有关李清照《词论》评论的梳理,李清照《词论》与北宋词坛创作风气关系的检视,以及歌、词、诗三者相互影响的分析,重新解读李清照《词论》,进而指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说的主要贡献,与其说是通过对苏轼等人以诗、文为词的批评而明确了词在风格及表现手法方面的特殊性,倒不如说是通过强调词在声律方面的特殊要求,从格律化的角度加速了词体文人化的进程,为词最终走向一种可以与诗并列的文学样式在体制上率先垂范;至于其负面影响,也并非如先前不少学者理解的那样是束缚了词的发展,而在于从另一个方面促成了词对歌的背离,使之趋于案头化和书斋化。  相似文献   

7.
靖康之后,山河巨变,痛定思痛的南渡君臣开始反思北宋覆亡的教训,在"拨乱反正"、收复山河的时风激荡下,"崇正"思想逐渐影响到文学艺术等诸多领域,掀起了一场"复雅"的文艺改良运动。同时,在"崇苏"风气影响下,在北宋并非"正统"的苏轼"以诗为词"被抬升到"东坡范式"的高度。在几种思想、艺术领域倾向的激荡碰撞、交织影响下,南宋前期词逐渐形成了"雅正"审美风貌。  相似文献   

8.
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人们尊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虽然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但是豪放并非苏词的全部风格,苏轼还是写婉约词的高手,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婉约词。本文试从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以及苏轼婉约词的地位与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苏轼。  相似文献   

9.
凡诗词之大成者,往往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屡遭贬谪,方能在苦闷的境遇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谪居文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期间,其心态、理念、作品风格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大量优质作品。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是我国谪居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黄州,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与升华,同样也完成了文学上的一次蜕变,通过丰富的内容与变化无穷的词风带动了当时词创作的风气,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作品分析了他精神品格的变化,探究谪居生活对苏轼思想意识与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咏物词自产生起就没有停留在单纯写物的阶段,词人往往借物寓情,抒发自己的情志,而在各家咏物词作中,"情"与"物"又展现出不同的关系,及至姜夔,达到抒情咏物的高度融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以词的纵向发展为线索,以苏轼、周邦彦咏物词为参照,来探讨姜夔咏物词中"物"与"情"的关系问题,也可从中窥探咏物词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诗歌史上,苏轼凭着坦荡卒真的个性、随缘自适的心态、风流潇洒的气度,开了"自是一家"的新一代词风.文章从剖析苏词特点入手,从词的自身发展和苏轼卓然的人格魅力两方面探求了其词风形成原因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自汉魏六朝始,"庭院"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了诗中,但作品并不多;至晚唐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庭院"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在五代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则更高。一方面是花间词人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离不开"庭院"意象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南唐两位词人赋予了"庭院"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庭院"意象在词中形成的意境更为深远,且使词的题材更为广阔,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维与姜夔诗作的风格迥然不同:王维主要以田园山水诗闻名,其诗多表现为超逸空灵的禅意境界;姜夔为孤云野鹤,四处漂泊,其词多为清空冷峻的孤清风致。两人同样用"红"字来渲染意境,却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本文试从"红"的搭配、"红"的动静态和"红"色意象三个方面来分析论述王维与姜夔在作品中用"红"营造出的不同意境。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化》2021,(3):36-38
章治萍 上榜词:无独有偶,或许是我对自己的诗最理想化的希望.我永远成为不了"惟一",但我一直不计后果地努力跟随在"惟一"的后面.不论是自然诗歌,地理诗,还是生态诗.其生态诗代表作有早期的长篇系列组诗《青海地理诗典》与近期的长篇系列组诗《鸟影,或者其它》等.  相似文献   

15.
苏轼词作历来以豪放著称,其实豪放词的数量只占苏词总数的约十分之一,苏词中有相当数量的婉约词,尤以女性为主要刻画对象。本文分析了苏轼诗词中描写的不同女性类型,亦简要探究了其女性观,肯定了苏轼所拥有的超越当时时代的进步女性观念。  相似文献   

16.
两宋是词体建构定型的主要阶段 ,词体观是两宋词学批评中的核心问题。词体这种配合燕乐而歌唱的音乐文学样式 ,在其产生之初其内部就存在着音乐性和文学性、娱乐功能和抒情功能的内在张力和矛盾 ;正是词体的这一内在矛盾决定了词体的发展必然是“建构论”的 ,亦即词体的本质属性是在宋代文人词和民间市井词的雅俗分流、互动及词体文学创作和批评间互动的动态运动中 ,以“尊体”为目的导向 ,建构发展以至规范定型的。两宋词学批评中先后出现了“破体以尊体”和“分体以尊体”两种推尊词体的阐释思路和意向 ,前者以苏轼的“诗之余裔”说为代表 ,后者以李清照的“别是一家”说为代表 ,它们构成了宋代 (文人 )词体建构的两个维度。终两宋 ,文人词虽然主动疏离了民间歌场 ,但未尝脱离音乐本身 ;在词体观念建构中 ,宋人并未以脱离音乐为尊体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17.
齐松珍 《职业圈》2008,(18):139-140
在中国诗歌史土,苏轼凭着坦荡率真的个性、随缘自适的心态、风流潇洒的气度,开了“自是一家”的新一代词风。文章从剖析苏词特点入手,从词的自身发展和苏轼卓然的人格魅力两方面探求了其词风形成原因及对后世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因晋代潘岳作<悼亡诗>三首悼念亡妻,后世遂以"悼亡"作为丧妻的代称,悼念亡妻之诗(词)称为悼亡诗(词).本文认为这种说法存在问题,因为就本人阅读所见,明代有六位女诗人作有以<悼亡>为题的悼夫诗.这说明"悼亡"并非悼妻的专称,也可用于悼夫.  相似文献   

19.
吴伟业札丛     
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其墓碑题"诗人吴梅村之墓",此可能与金源元好问有关.或将"诗人"写作"词人"并理解为狭义的"词人",有意拉到词学上来,则与实际不符.其诗<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有关本事在已有注解之外尚可补充.又<木棉吟>一诗,或以为吴伟业"逸稿",作于明末,而实际其集内尚存,并且作于清初.  相似文献   

20.
唐代民间词是随敦煌文物发现的,集中在敦煌曲子词中。民间词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是真与大。文章从五个方面介绍了民间词的思想内容。民间词的艺术风格是刚健、清新。文章从七个方面介绍了民间词的艺术手法。特别指出,词不是从苏轼起才走向散文化、议论化;慢词的制作不是从柳永开始的,民间词中早已有之。文章还谈到民间词的不足之处及怎样批判继承的问题,从词的源头上提出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