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咏物词自产生起就没有停留在单纯写物的阶段,词人往往借物寓情,抒发自己的情志,而在各家咏物词作中,"情"与"物"又展现出不同的关系,及至姜夔,达到抒情咏物的高度融合。本文从这一角度出发,以词的纵向发展为线索,以苏轼、周邦彦咏物词为参照,来探讨姜夔咏物词中"物"与"情"的关系问题,也可从中窥探咏物词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黄庭坚的词作在历代学者的评论中,贬多于褒,这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他的茶词在苏轼等人的基础上实现了向更深、更广处的开掘和创新。题材多样、意象美妙、结构浑融是黄庭坚茶词的独到之处。宋代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吟咏情思和闲情逸致成为一代词人的普遍主题,黄庭坚的儒释道思想也为茶词的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源泉。  相似文献   

3.
词自唐兴起,至宋代词坛成就斐然,群星璀璨。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中,有宋历史上山西所出词人似乎不多,词作亦少,大家更是寥寥。北宋时期,山西中北部是宋辽、宋金对峙的前沿,南宋时归属金朝,金源与南宋并峙,造成了这段历史时期山西文化的渐衰。虽然如此,金源时期,山西籍词人相互唱和,形成群体人数多、创作成就高、影响大的创作群体,其"幽并之气"独具风格。本文重点探讨两宋时期山西籍词人,以期对他们的概况、创作内容和风格作一概览。  相似文献   

4.
陈晓红 《中国文化研究》2007,152(4):151-157
本文用双向接受的研究方法重新审视朱彝尊词及词学主张,从其思想发展轨迹和词作风格角度具体论证了其"崇南宋"、"尚清雅"的词学观点,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崇南宋"、"尊姜张"的历史文化背景及以"清空"和"醇雅"两个词学范畴贯穿的词学接受史。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中晚唐元白、韩孟两个诗派的创作和文学理论中,发掘其对晚唐五代词创作的繁荣和词体成熟产生的推进作用。元白诗派的诗歌分类意识、娱乐功能观和韩孟诗派"不平则鸣"、"笔补造化"的创作观,作为词体文体特征的形成背景,是本文论析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6.
自汉魏六朝始,"庭院"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了诗中,但作品并不多;至晚唐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庭院"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在五代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则更高。一方面是花间词人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离不开"庭院"意象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南唐两位词人赋予了"庭院"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庭院"意象在词中形成的意境更为深远,且使词的题材更为广阔,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人通过文学创作表达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生活、渴望自由等的归隐之情。但细细品读不难发现,这种感情的强烈程度和深层次内涵在不同阶段皆有所不同,这一点在宋词词风的转变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本文从词的诞生和宋代词风的转变入手,以柳永和苏轼两位主要词人个人归隐之情的转变为例,分析了宋代文人归隐之情的变化,旨在更好地把握文人创作的整体风格,并进一步了解宋词的演变及词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8.
词籍禁毁主要与清代文字狱、《四库全书》修纂相伴而行,分成全毁、抽毁、应毁、违碍等不同毁弃程度,以及别集、诗文集所附词集词作、总集选集、词谱词韵等文本载体形式,能够作为一种特别书禁门类而存在相对独立的研究价值。禁毁词籍,政治考量是主因,次要因素是文化。在乾隆朝后期《四库全书》尚未修纂完成时,书禁就已经开始有了松动的迹象。禁毁的词籍并不一定都具备很高的文学价值或文学史价值,禁毁对象基本上分布在艳称清代词学中兴的康熙一朝,也有利于检讨乾隆一朝词学及其对后世词学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轼词的革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以诗为词",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表现慷慨豪迈精神或表达人生感悟和哲理。从农村清新风光中,再现淳朴风情。把词推进为诗,且灵活多变,在音律、语言体制上进行创变,使词提升为与诗同等的文学地位。其二是"豪放词宗"。苏轼有意识地将词的题材拓宽并打破晚唐以来低沉的词风,表现积极向上,成为"豪放派"的开创者,对词史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被人们尊为宋词豪放派的开山鼻祖,是公认的豪放派词人代表。虽然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人,但是豪放并非苏词的全部风格,苏轼还是写婉约词的高手,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婉约词。本文试从苏轼婉约词的思想内容和风格以及苏轼婉约词的地位与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帮助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苏轼。  相似文献   

11.
梅村词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村词作数量不多,今存世一百零五首,这个数字相对于他的诗歌创作量,还不到十分之一,然而,梅村词的艺术成就和在词史上的地位却不容忽视。清代论者对梅村词的评价很高,一般都认为他是清初词家中最杰出的一位,如徐珂说:“明崇祯之季,诗余盛行,人沿竟陵一派。入国...  相似文献   

12.
李煜身处唐末五代十国的大动乱时期,早期是南唐的国君,后期又成了北宋的阶下囚,身份的急遽转换使李煜的词作带有时代的烙印,更具独特性,给后人留下了诸多有价值的借鉴素材。创作者的作品往往都是创作者的内心表达。李煜的词也是如此,它深刻反映了李煜当时的内心情绪和时代背景,而这些又构成了词作中丰富的意象。在阅读李煜的词作时,我们不难看出,李煜孤独、悲凉的情感表达,且丝毫没有矫揉造作之感,发人深省。笔者结合个人多年所学知识,在文中重点分析了李煜词中意象与情感的关系,以供同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3.
嘉庆末道光初 ,浙派在江浙词坛继续活跃着 ,常州派是在道光二十年( 1 83 2 )前后才逐渐取代浙派成为词坛盟主的。以周济为代表的常州派词人 ,继承发展了张惠言“意内言外”的词学主张 ,对浙派谨守声律的创作倾向提出严厉的批评 ,又吸纳了浙派词学中重词格的合理成分 ,创造性地提出了融意格于一体的“寄托出入”说和“宋四家词”论 ,这说明道光年间词学思想呈折中融合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4.
释智圆是宋初重要的诗文僧。他站在僧人的角度,积极参与文坛思想斗争,推尊韩愈"尊儒复古",并与志同道合的僧人儒士谈古论道,并提出"文道合一""文以致用"的古文理论,积极撰写古文、教授古文等,承续了韩愈以来古文运动的做法,也与宋初古文家相呼应,为宋初古文运动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明人崇尚宋词,在创作过程中经常追和宋元名篇,逞才弄巧,附雅前人,形成颇具规模的次韵宋元名家词现象。其中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崔与之《水调歌头.题剑阁》、倪瓒《江南春》三词的次韵风尚最具影响,这与嘉靖年间馆阁、吴中两个词人群体的唱和活动有密切关系,也是明人词学观在创作中的局部写照。而且,明人在次韵作品、作家、题材、风格的多样性选择上形成不同的次韵类型,深化了这一文学现象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怀乡词是书写身居异乡的游子对家国的思念的文学体裁,怀乡之情是背井离乡的人与人类最初的情感体验相契合的故土情感。无论是错综相连的外在原因,还是文人本身敏感的心理因素,他们的感情大多无处宣泄,情感无处释放,写词便是他们排解内心情感的途径之一,而且这些人的爱国情结往往更加浓厚且执着,他们将自己的怀乡情结寄托到词中。宋代词人众多,怀乡词却并不多见,李清照生活于两宋之交,她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动乱。本文以其在山河破碎、丈夫病逝、昔日光景消逝的境遇之下,品味她是如何呈现出真切的爱国热情,写出值得后人深思的怀乡词。  相似文献   

17.
《梦窗词全集笺释》是民国时词学家杨铁夫对南宋词人吴文英的《梦窗词》的解读笔记,我们拈出杨铁夫在其中提出的"缩"("缩字诀")加以探究。"缩"是在一阕末尾处转入叙写过去时态的笔法,一般篇幅较短。在论述"缩"的特征的同时,本文还涉及到"逆"、"平"等相关判断。  相似文献   

18.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立项的国家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全明词》,历经二十馀年,终于在学界的企盼中问世,实在可喜可贺! 中华书局向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继《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和《全清词·顺康卷》之后于2004年又推出《全明词》,词史上各断代总集基本配齐,实在是词林幸事! 快慰之馀,我们将《全明词》翻阅一过,发现存在不少问题,留下不少遗憾。兹据阅读所得,将《全明词》的缺失作初步的梳理,并做一点力所能及的订补,以期对日后《全明词》的修订有所裨益。一、词人断代不严有明一代,上承元朝,下接有清。易代之际的词人,属上属…  相似文献   

19.
宋词中的无名氏是一种值得从整体上加以研讨的现象。在宋代无名氏词中,有多达200余首与通代尤其是宋代有名氏词互见,说明从宋代开始,就已经有不少人认为这些词的作者并非无名氏;它们自宋代以来的传播与接受,总体而言,并未因其作者身份佚失而如同想象中的那般寂寞。互见对象中频繁出现两宋名家词人,又间接表明,宋代无名氏词的整体水准同样不似传说中的那样不堪。当传名意识久已深入人心,无名氏作品自然也会因为由此激发出的创作上的个性追求,从而留下一些优秀的篇章。同时,数量居于整个中国古代词史首位的宋代无名氏词,还可以成为考量宋词之所以成其为"一代之文学"的一个要素。而充分体认词的音乐文学特性,应该更为有助于理解,在深入骨髓的传名意识笼罩下,宋词何以仍然大量出现佚名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凡诗词之大成者,往往在政治上郁郁不得志,屡遭贬谪,方能在苦闷的境遇下创作出脍炙人口的诗篇,因此谪居文学成为我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谪居期间,其心态、理念、作品风格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也迎来了创作的“高光时刻”,产生了大量优质作品。苏轼在黄州时期的词作是我国谪居文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黄州,他完成了自我的救赎与升华,同样也完成了文学上的一次蜕变,通过丰富的内容与变化无穷的词风带动了当时词创作的风气,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该文对苏轼在黄州时期的作品进行了梳理,并借助作品分析了他精神品格的变化,探究谪居生活对苏轼思想意识与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