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明代作为中国历史上宫廷火灾频发的历史时期,宫廷火灾的善后不仅包括受损建筑的修复与重建,更包括帝王与朝臣之间因宫廷火灾灾异性所展开的权力博弈及之后的一系列政局变动。通过永乐十九年(1421)北京宫廷大火的善后及成祖"求言"而引发的"萧仪之祸"可以看出,宫廷火灾往往是当时君臣双方积攒已久的矛盾集中爆发的导火索。  相似文献   

2.
从传统文化艺术发展的历程来看,宋辽夏金时期是一个多民族文化艺术融合时期,各个民族文化艺术在融合碰撞过程中,产生了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艺术。本文从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的传承发展研究入手,探讨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宋辽夏金装饰纹样,包括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宋辽夏金装饰纹样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经历了发轫、发展、壮大几个阶段,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善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成就斐然。然而,现实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究其根源,在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思考中缺少对文化与教育关系的深层观照。事实上,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自身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及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不断地相互碰撞和融合,使得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多元文化背景日趋复杂。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虔敬之心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以自豪之感认同中华主流文化、以开放之态应对西方文化。同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如何沉着应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完成民族复兴的伟大基业,文化的传承与融合也是必然的历史选择。  相似文献   

4.
《文化学刊》2009,(6):62-62
无极在《实践》2007年第5期发表《略论草原文化的底蕴、内涵和创新》一文,他指出,草原民族在与中原民族不断融合并受中原文化深刻影响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在军事、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方面有许多惊世骇俗的创举,而且在语言文字、宗教哲学、天文历算、石窟寺庙、音乐歌舞等精神领域也有不胜枚举的独特创造。所有这些创举和创造,又几乎无一不在表明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一致性和在整个世界文化系统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5.
张爱萍将军在游览五大连池时写了这样一首诗“五湖十四山,地火冲云天。雄狮踞石海,群山立水间。”它体现了老将军的宽阔胸怀,也集中描绘了五大连池这颗北方明珠的几大主要胜景。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群由14座名山组成。分为新老两期火山,老期火山形成于30万年以前,新期火山则是1719年至1720年间爆发形成的。据清朝康熙年间吴振臣的《宁古塔记略》记载:“城东北五十里有水荡,六七月间,忽烟火冲天,其声如雷,昼夜不绝,声闻五六十里,其飞出者碣黑石硫磺之类,经年不断,竟成  相似文献   

6.
唐之斌 《文化学刊》2011,(5):123-127
融合发展模式是根据系统工程的理论,对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各个子系统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从而探索适合民族地区持续繁荣的现实道路的一种手段。民族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区域文化是指按照地域界定而出现的文化类型,是某一地区囿于地理环境和民族发展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形貌。我国的区域文化是在长期大统一的社会背景下形成,具有区域地理环境的独特性。民族文化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文化的发展依赖民族文化的发展。在融合发展模式中民族文化与区域文化需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回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曾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历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斗争活动的成因主要有三种:即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与伊斯兰文化在属性和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两种文化对普世性文化理想的追求与对立,以及二者在文化观方面的狭隘性.了解文化因素在历史上回族战斗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当前社会的民族文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杜刚 《文化学刊》2009,(6):33-39
人类走进文明社会之后,中国北方民族创造的草原文化在建立政权、对外开放、军事斗争、创制文字、建设都市、繁荣文学艺术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非凡的成就,涌现了成吉思汗、耶律楚材、明安图、康熙、曹雪芹等一批举世闻名、迄今仍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家,为丰富中华文化,推进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人的共识符号,也是人类结成稳定共同体的依据和内在动力。其中,精神文化的传承或再生产,是这种共同体的内聚和认同的源泉。电影艺术是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电影艺术,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重要路径。1948年被誉为“中国现代电影前驱”的费穆拍摄了他的巅峰之作《小城之春》,电影中浓烈的诗意韵味,透露出“一切景语皆情语”的中国传统美学的幽香。2002年中国“第五代导演”田壮壮拍摄了同名电影《小城之春》,以跨越时空更加理性客观的感受致敬经典故事。两版《小城之春》,两代中国电影导演,在横跨54年的同题诠释中,向我们传递了如何通过电影艺术来识别民族身份的重要话题。该文拟从不同时期电影人将电影语言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不懈追求,谈对中国电影创新发展的思考与期许。  相似文献   

10.
鲁炜中  刘仁 《文化学刊》2012,(4):161-163
一个民族的建筑,如果没有发展和创新,必然会显得僵化、呆板。羌族传统建筑融合了藏、汉等民族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从形制到功能有所演变与改进,美学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体现了独创的特性,即便是在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织下的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依然散发着其独有的光彩。  相似文献   

11.
乌蒙山区是重要的民族文化走廊,是西南彝族主要聚居区。乌蒙山区的贵州海坪彝族文化小镇,在旅游开发中坚持民族文化元素为主体,按照“无中生有”“荟萃一堂”等原则,在海拔2 000 m左右的山顶建设民族文化主题公园,再造了彝族九重宫殿、支格阿鲁、希幕遮、六祖分支等神话景观,展示了彝族典籍和口传神话中的相关人物和神话内容,凸显了彝族文化元素,丰富了文化小镇的旅游业态,呈现出特色的彝族文化景观。该区域借助海坪彝族文化小镇旅游开发,带动区域各民族参与开发建设,实现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多元传承、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与腾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个没有思想、灵魂的人只能是白痴。一个拜倒在外族文化膝下的民族 ,它只能是外族的奴隶与附庸。中华民族必须有先进的思想 ,有自己的灵魂——民族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辉煌与停滞 中华民族由 56个民族组成 ,中华传统文化是他们智慧的结晶、瑰宝与灵魂。在历史上中华民族虽遭外族的入侵和外来文化的冲击 ,但是它并未因此沉沦或消失。相反 ,中华民族却因外族的加入而壮大 ,与外来文化的融合而发展 ,使它成为地球上人口最多又统一的伟大民族和文明古国 ,成就了它独领风骚数千年的历史辉煌。近代 ,清朝的统治者为维护其统治 ,使中华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同西方文明开始了全面的接触、交流和融合,但这种接触与交流的关系却是以西方文明的主动和相应的中国文明的被动为特征的。这种双方关系上的不平等所造成的民族危机感,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对本民族传统的审视性反思。伴...  相似文献   

14.
从地理位置来看,中越两国比邻而居,不管是在民族主体还是文化风俗上,均有相似之处。学术界虽有不少专家对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学产生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但目前对关于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之间的探究还不够充分。从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大部分专家认为我国古代的苗族、瑶族、骆越等族群的部分人民迁徙到中南半岛后,和当地的原住民融合之后形成了越南民族。所以,研究越南文学的民族叙事风格与中国民族文化时离不开对“中越跨境民族”的研究,因其特殊的组成形式对越南民族文学产生和发展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今社会,文化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面对这样的形势,努力建设先进文化与努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将成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16.
<正>跨文化传播是基于文化差异性的交流活动。这种差异性有时会给交流带来一定的障碍,但也常常碰撞出流光溢彩的火花。而艺术是文化传播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它是人类以情感和想象为特性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是人们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代表了人类对情感和所处环境的思考。来自异域的人文土壤往往培植出独特的艺术语言和风格,而这种碰撞往往是对双方都有益的。2016年11月20日,中国美术馆拟与德国驻华大使馆  相似文献   

17.
"文化"一词虽抽象凝炼,但底蕴深厚,它是对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的传承与融合,也是对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提炼与升华,是民族整合性与地域差异性的辩证统一。湖北红色文化和荆楚文化孕育于同一片土壤,是两种多民族共居的特色地域文化。本文旨在探析湖北红色文化和荆楚文化之间的互促关系,希翼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联动效应,积极推进湖北省传统文化产业链发展。  相似文献   

18.
语言交际与文化密不可分,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不同,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涵。人们可以从语言中窥视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民风民俗、人文风情。在人与人的交际之中,人情往来的客套寒暄已经成为人际关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成了人际社会交往中的桥梁。一个人处于怎样的文化环境,决定了他讲出怎样的寒暄语言。中国与日本隔海相望,文化交流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两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吸收,有相似,又有不同,从两国和而不同的寒暄语中可以窥见中日民族性格的差异,给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核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塔城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它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帮助不同民族之间建立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和塔城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存在一些优势和短板,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相关困难。为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与塔城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可以从加强教育和宣传、文化交流与合作,保护和传承历史和文化遗产,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经济,以及培养多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传承人等多个方面入手。相信通过这些具体策略和措施的实施,塔城地区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通钢悲剧的原因是多重的,而两种文化的碰撞、冲突、不融合是通钢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在国企改制国退民进的过程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找准结合点,整合两种文化,使之取长补短、相互融合、相互包容、共生共荣,合理解决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与职工的切身利益的矛盾,保障职工的话语权和人格尊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用人本文化取代物本文化,加强企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重塑企业精神,才能在国企改革、改组、改制的过程中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