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汉字是世界语言文字中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字,既能引起学习汉语的外国人的兴趣,又是外国人学习汉语的难点。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的《汉字字源入门》一书就是为了帮助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进一步了解汉字知识,学习掌握书写现代汉字而编写的。  相似文献   

2.
汉字在日本     
中日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自古以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都有很大影响,特别是语言文化方面的交流,源远流长,中国的汉字对日本影响甚深。日本第一部史书《古事记》,通篇都是用汉字写成的。现代,日语规范的表记方式虽已演变成汉字与假名共用的形式,但从宪法、政府命令到学校的教科书、报纸和包括幼儿读物在内的各类书籍以至商务合同、国民的一般信件都离不开汉字。在社会生活和言语交际活动中,汉字和汉语词享有很高的地位,特别是日本的中老年人,对汉字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甚而可以说是崇拜。在他们看来,文章中使用汉字的多少,反映着笔者文化层次的高低。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有时使用汉语词比和语(日本固有词汇)要高雅得多。可见汉字文化已渗透到日本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以及国民生活的各个角落。汉字文化包括的方面之广,内容多,内涵丰富,不是一两篇文章所能表达的。因此,本文只想介绍日语中汉字的传入、汉字的改革及现代日语中常用汉字一些情况。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硅谷有很多传奇的故事,现在红遍中国大江南北的汉字叔叔,也是曾经的硅谷工程师。我们投拍的《硅谷中国人》纪录片,也是因为我们认为汉字叔叔是名副其实的中华文化传播者,所以把他归纳到了这个纪录片中去。虽然他是蓝眼睛高鼻子,但实际上他比大多数中国人都懂得汉字及汉字历史。一2002年的硅谷,有一条非常繁华的街,那就是山景城的卡斯特罗街。当时的Palo Alto的大学街冷冷清清,科技文化在1995年的经济萧条后,  相似文献   

4.
汉字叔叔     
陈亦权 《文化交流》2012,(10):43-45
今年62岁的理查德·希尔斯曾经是美国田纳西州的一名电脑工程师.他花了20年时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汉字字库并将其公布在自己的网站上.中国网民知道他的壮举之后,纷纷感叹和惊叹. 关于汉字,希尔斯的一生有三个转折点.  相似文献   

5.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文字,不仅为中国人所使用,还远播海外。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汉字首先传入与中国邻近的朝鲜、越南和日本。直到明朝,汉字才第一次出现在欧洲。汉字在东西方的传播在时间、方式和效果上都有着明显的不同。汉字的传播与中外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汉字传播史也是中外交流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对域外汉字的跨文化研究,业已引起我国文字学界的重视,对汉字文化圈中汉语的接受和演变的研究,必将成为汉语研究的新课题。探讨汉语词汇对于周边国家语言文化的影响,总结周边各民族吸收汉语词汇的规律,对于日本汉文古写本的整理和研究具有直接指导意义,同时也会扩大汉语研究的视野,为汉语词汇研究拓宽途径。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现代汉字笔顺问题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有许多研究成果。本文从现代汉字的笔顺原则、规则及规范的不足等方面,梳理和阐释现代汉字笔顺规范的研究现状及对有关问题的认识,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唤起了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视,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汉字也愈发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汉字在由繁趋简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繁体字和简化字使用的利弊,试图在汉字的繁简之间寻找出最佳的途径,一方面让汉字的发展顺应以简化为主的趋势;另一方面能够尽可能地保护汉字中蕴含的汉文化因子,使其不因汉字简化,以及当今社会忽视汉字书写而逐渐被人们遗忘。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来,与扰攘一时的激进"汉字革命"思潮相对,始终有一种坚定守护汉字价值的文化力量。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者对废除汉字论的反击,破解了包裹着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字进化论,揭示了文字唯工具论的偏狭,高扬了汉字沟通历史与现实、传承民族文明、维护文化一统的历史功能。抗战之际高涨的民族主义使得捍卫汉字的声音趋于高亢响亮,推演为一种醒目的文化现象。来自语言文学者的学术论断,在修正文化民族主义者言论偏颇和学理不足之余,更从语言与文字相合的视角较为准确地阐明了汉字的本质及其现代性改造方向,使得对汉字的认可以及经由汉字构建民族文化独特性的努力获致了坚实的学术基础。近代以来围绕汉字存废的持久论争,集中地展现了文化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巨大冲突及其调适,对这一过程的历史考察,或许可以为今人思考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问题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杨慧子 《文化学刊》2010,(1):110-114
汉字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是中华文明传世的载体。分析研究汉字同构设计,重要的理论依据是东汉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中的"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这"六书"对于当代的汉字同构设计有着诸多启示。本文还总结归纳出六种汉字同构设计的表现手法,分别是"巧借笔画,同构相融"、"锦上添花,寓图于字"、"化生万物,装饰肌理"、"组合相连,浑然一体"、"文字游戏,双关演绎"、"中西合璧,别有深意"。在汉字的同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需要进入中国式审美和哲学的语境,深入地斟酌推敲,结合造字原理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创意地置入切题的元素。当今社会,汉字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有很大的发掘价值和使用空间。  相似文献   

11.
从象形字、指事字出现的先后可以看出汉字的起源。其中涉及到汉字产生的条件以及汉字的性质,这两点旨在说明汉字的产生与图画的关系和图画影响到汉字最初的性质,从而得出结论图画是汉字的唯一源头。  相似文献   

12.
文鸽 《文化交流》2013,(10):F0003-F0003
2013年8月19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制定的《通用规范汉字表》在中国政府网公布。《通用规范汉字表》是50余年来汉字规范优化后的最新成果,也是有几千年历史的汉字演变的最新一步。这一成果,对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公布后,社会一般应用领域的汉字使用以该表为准,原有相关字表停止使用。  相似文献   

13.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礼仪黄瑞珍前言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互相依存;汉字沉积着中华文化的结晶;璀灿多姿的中华文化,也依靠汉字记录流传得更久远。朱自清曾说:“在研究古典、古史、古文化,得从文字学入手。”①也就是说,通过研究汉字的形、音、义,可以...  相似文献   

14.
俞绍宏 《文化学刊》2009,(5):112-115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基因。具有表意特性的汉字是汉民族文化子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与汉民族的文化基因息息相关,其字形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汉民族文化基因。解读汉字的民族文化基因不仅是汉字学研究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使我们获得与汉字有关的历史文化信息,因此也是研究我们民族历史文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粟子 《文化交流》2016,(2):54-56
正2015年11月30日,东北亚名人会第十次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会上发布了《中日韩共用常见808汉字表》。主会场悬挂着由808个汉字组成的书法吊灯,凸显了中日韩文化共享的意义。在我们的记忆中,"上""大""人"可能是最初最美的书写,而对汉字的书法练习,大概更保持有深刻的印象。笔锋触到纸,纸的纤维被水渗透。很长的纤维,感觉得到像最微  相似文献   

16.
部首是汉字构形的基础,部首的表意是通过部首的造字意图体现出来的,因此,明确部首造意对于掌握汉字字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说文解字》中部分部首的构意,并探究了部首造意与汉字字义的关系:部分汉字字义能够确定部首造意;部首造意可以进行词义类聚,并形成异体字、同源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的词汇互动可以追溯至3世纪,以汉字为桥梁,历史上分别出现了汉语向日语输入和日语向汉语输入的高潮。现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改变,两种语言的词汇互动出现了以往未曾出现的特点。该论文在文化交涉学的理论指导下,研究汉字在词汇互动中发挥的作用,探讨现代中日词汇互动在新时期呈现出的交流、融合和碰撞。  相似文献   

18.
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教材的研究,但国内针对不同学习者的汉语教材研究不足,国别化教材的开发和编写迫在眉睫。该文选取五部韩国高中汉语教材《中国语I》为研究对象,从词汇量、词汇等级、超纲词和汉字词四个维度进行定量统计和定性分析,考察对韩汉语教材的词汇选取情况,进而探求国别化汉语教材的特征和编写特点。  相似文献   

19.
李润新 《文化学刊》2009,(1):112-112
李润新教授在2008年11月17日《光明日报》第11版《“汉字难学”否专家有新说》指出,学会2500个汉字常用字,即可通读99%以上的汉语读物,这是汉语特殊、优势之处。可是由于“词本位”是以词为教学和记忆单位,学生要学会比汉字数少则几倍、多则十几倍的词语,使汉语的优势荡然无存。回归到“字本位”为核心理论,我们就会从“词本位”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就会在汉语研究上改变印欧语系拼音文字的“旧眼光”,以汉藏语系的“新眼光、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论汉语同素逆序词——一种特定的汉语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2,(3):150-163
汉语同素逆序词,或简称汉语同素词,是一种特定的汉语文化现象,一种特别的构词法。汉语同素逆序词学习的出现,首要是一种适应汉语自身发展要求的特定的构词法。本文主要论述了汉语同素词的考察与比较分析,在"汉字文化圈"产生影响与交融的"涟漪",以及有关同素词规范的两点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