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棋王》是阿城的代表作,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自问世以来便被看作是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品,批评者也多从文化和语言角度分析其独特之处。但是,看似简单的叙事背后却隐藏着阿城的苦心经营。仔细琢磨作品的叙事角度、叙事时间等,便可以发现阿城对人物塑造及情节把握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2.
珍妮特·温特森的是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她的小说《时间之间》改编自莎士比亚的重要剧作《冬天的故事》。温特森用超越时空的多重叙事技巧和独具魅力的语言风格,对原剧进行了后现代重构,她有意识挖掘了莎翁原著中人物的内心,运用现代元素补充原剧的空缺情节,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引发更多人性的思考。本文将剖析《时间之间》时间、空间的多重叙事,运用拉康理论对典型人物列奥的嫉妒心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戏曲是一种以戏剧冲突为叙事基础、以情感传递为主要诉求的"剧诗"艺术。戏曲是具有典型"虚拟化"艺术特征的综合艺术之一,同时也拥有最具诗意和象征意义的造型语言。因此,戏曲的语言和音乐元素在"剧"的叙事功能之上,还要强调"诗"的练达、抒情和意境,从而成为表达人物情感和思想的载体,成为人物及人物背后剧作者直接与观众交流的代言体艺术。本文主要对当代中国电影中的戏曲念白、唱腔、戏曲音乐等听觉语言元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枫杨树乡”是苏童笔下虚构的故乡,苏童将江南乡土与当时时代历史背景相结合,创造出以江南故乡为主或为起点发生的故事以及形形色色鲜活立体的人物。他的许多作品包含着对传统乡土小说的一种挑战与创新,因此,分析苏童小说的乡土叙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对于当下文学创作的启示与警示。  相似文献   

5.
玉堂春原名苏三,是著名京剧剧目《苏三起解》的主人公。这位名妓的故事第一次出现在冯梦龙的《情史》之中,之后冯梦龙又将其改编为小说,收录在《警世通言》里。《玉堂春落难逢夫》讲述的是一个典型的才子与妓女的爱情故事,本文将从反叛男权与依附男权的自我矛盾与无限循环、圆形化的平面人物、情节发展的狭隘化三方面分析《玉堂春落难逢夫》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6.
《三国演义》与《水浒传》堪称明清小说中的"结拜双典"。本文以作为历代风俗与社会现象的兄弟结拜为切入口,首先推源溯流,呈现出通俗小说史上历史演义(《三国演义》)、英雄传奇(《水浒传》)与世情小说(《金瓶梅》《歧路灯》)代兴背景之下,结拜叙事的互文状况与演变特点——着重体现在结拜者反目绝交的情节上;其次从情节叙事角度,挖掘出世情题材小说兄弟结拜描写的意义;最后通过梳理明清以来官方与民间对于结拜的舆论态度和观点主张,探讨了相关小说叙事的伦理价值。  相似文献   

7.
戏曲序跋体批评是载于戏曲文献正文前后,由作者自己或他人所写的对戏曲文献正文具有说明、议论或叙事功能的批评体式。其勃兴的原因主要是戏曲文献的大量存在为其奠定了基础、为戏曲正名的需要、彰显戏曲教化功能的需要、戏曲繁荣发展的需要等。  相似文献   

8.
电视剧是"人"的艺术。作为视像直观的艺术,人物是最直接的感知对象,是构成画面空间最为重要的视觉元素。从形体、举止到行为,每一个细部都是诉诸于观者眼中的符号,共同构筑了视像的审美化存在。本文针对当前电视剧倚重言语叙事的局囿,提倡开掘人物身体叙事的"话语"功能、审美功能。  相似文献   

9.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了明代拟话本小说的最高成就,也为后世其他文艺形式的创作和改编提供了素材。子弟书《青楼遗恨》取材于小说《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作者韩小窗运用清新流畅的诗歌语言,进行开篇隐括情节,抒情为主、叙事为辅等创作性改编,使作品具有独特魅力,极具感染力,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1.
焦紫玉 《职业圈》2007,(8X):116-117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张琳琳 《文化学刊》2023,(3):101-104
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对后世戏曲《西厢记》的创作有着极大影响,二者在叙述视角上有很大改变。《莺莺传》看似“全知视角”的叙述模式并未深刻细致地展现人物的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和故事发展背后的促因,而是以冷静理性的语言陈述事实,更大程度上属于“内聚焦”叙事。与此不同,《西厢记》的故事叙述更加细致入微,对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加丰满细致,故事发展轨迹清晰,叙述模式属于“零聚焦”叙事。二者不同的叙事模式对作品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表达都有很大影响,也影响着作品在读者中间的传播。  相似文献   

13.
小说《沙地屯》是奥斯丁创作晚期的未竟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将个人经验与社会发展相结合,采用新的叙事题材与形式进行创作,进一步发展她的小说风格。研究以申丹的双重叙事进程理论为关照,聚焦《沙地屯》的叙事题材与形式,发现小说分别描写了英国摄政时期医疗进步与经济转型带来的新旧冲突,两种冲突一明一暗,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小说叙事中的显性情节与隐性进程,共同反映作者对英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中混乱与断裂的体验与批判。通过这种混乱与断裂的体验,奥斯丁在创作中开始使用一种新的移动变化的视角对现代化进程进行观察与描绘,使《沙地屯》呈现出强烈的实验性质。  相似文献   

14.
在《母亲河》中,何振基先生以对祖国大地和"母亲河"象征的故乡故土的无比热爱、对中国执政党的无比忠诚和充分依赖以及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的由衷自豪和自信,艺术地刻画了两代人几个家庭的坎坷生涯,将家族命运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展示中国当代生活的缩略图。由于小说的叙事与时代政治紧密相联,所以本文从微观叙述形态层面探讨文本是如何巧妙地设置叙事矛盾,通过人物关系、矛盾冲突展开方式、女性角色定位来展现叙事张力的。  相似文献   

15.
戏剧是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艺术,通过对话言语描写来展开人物冲突与推进情节发展,对剧本的言语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读戏剧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冲突。该文从语用学研究视角,运用言语行为理论的行事行为维度对《推销员之死》中父亲威利与儿子比夫的对话片段展开行事行为话轮分析,旨在揭示剧中父亲威利与其儿子比夫之间冲突的本质与根源。研究发现,父子对话中批评性传达以及否认性回应等行事行为是构建戏剧人物冲突的主要话轮模式,而行事行为类型中具体的言语内容,更揭示了美国梦的破灭是该戏剧人物之间冲突形成的本质及根源,表现了以威利为代表的普通美国民众对美国梦的物质化与理想化解读。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心灵流淌出的泉水,是文学的载体,也是文学表达的一把利器。迟子建的《群山之巅》大胆采用倒叙的手法,每个章节独立成篇,拥有独立的回忆线索。小说人物复杂多样,神话化、评书化的叙述技巧,使小说原生态的情节中增添了些许情趣。小说的语言犹如精灵一般,穿梭在人物和景物之间,对于人物命运的现实关照贯穿整部小说。  相似文献   

17.
"不知观"在《阅微草堂笔记》文本中应用甚多,已经形成特定的叙述风格。纪昀通过构筑人物不知、读者不知与作者不知三个类别,在《阅微草堂笔记》中借神秘色彩渲染故事情节,并运用弱化情节、弱化人物的方法在内容上构建"共同隐含作者",在结构上构建二度区隔,从而使文本叙述转为以真实性为目标的伦理叙述。  相似文献   

18.
约瑟夫·海勒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家,《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其扛鼎之作,淋漓尽致地表现了黑色幽默的艺术特征。其短篇小说《格林威治姑娘》也充分体现了黑色幽默小说的主要特点。本文将结合情节、人物、语言,从喜剧形式,悲剧内容、反英雄式的人物、反讽的艺术手法三方面来分析《格林威治姑娘》的黑色幽默及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张飞、刘备、曹操……这些历史人物早已脍炙人口、家喻户晓。当你走进戏院、书场,欣赏三国戏文、评书,那流传千余年的故事,扣人心弦的情节,运筹帷幄、出奇制胜的谋略以及一幕幕变幻莫测、回肠荡气的战争场面,一个个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谋士猛将,无不显示出《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的神奇魅力。 由于《三国演义》是以蜀汉为背景(公元220-280),展开了历史人物的叱咤风云,因此在四川保留有较多的三国古迹。成了研究三国文化的学者、专  相似文献   

20.
旅美作家严歌苓以复调叙事的方式,在小说《陆犯焉识》中展示了特殊历史时期中国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跌宕沉浮,立体地呈现了个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奈与渺小。严歌苓通过各种不同人物类型集中展现不同人性中的新与旧、稳定和变异。本文结合拉康的镜像等文学理论对小说中主要人物进行多方面解读,以期探究严歌苓对人性书写的真实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