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最早起源于西方社会,这也是西方作家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对女性来说是相当重要的一种思想启蒙,促使女性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能力和行动能力。在《恋爱中的女人》中,作者劳伦斯表达了他对女性的看法和思维变化。基于此,笔者简要说明女性主义,说明现代女性所处的困境,并就现代女性的未来之路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偏重于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精神等方面所遭受的压迫,强调父权制使女性从属于男性并沦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牺牲品。本文拟从父权制的起源与含义出发,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蛙》中的人物形象为标本,探析父权制下"强者"的生存与"弱者"的毁灭,然而,不管是"强者"或"弱者",还是男性或女性,都只不过是父权制的受害者。他们或由于懦弱失去生命和尊严,或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或在饱受摧残后奋力反抗,或在有意无意间沦为帮凶后因内心惶恐而备受煎熬,因此,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应脱离性别的二元对立,向超越父权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3.
林白《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陈染《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等常被评论家归入“私小说”派作品(下文即称它们为私小说),是近年女性写作中的一种新情况。这个“新”主要不指它以女性欲望表述为主题,且描写颇为暴露乃至越轨;也不指这一表述可能有的逆反传统性别秩序的意义——文明史中,女性欲望较男性欲望受到更重的压抑,越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里,两性欲望的释放越显差异。这个“新”主要指的是它作为女性作者表述女性意义敏感的女性欲望,其“性别”的视角却甚为柔弱且迷误。嘲讽、仇视男性,是近20年女性写作中不难见到的一种偏激…  相似文献   

4.
对《海的女儿》已有多角度观照,然并未穷尽对这篇经典童话作品内涵的诠释。本文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来重读这部经典,尝试从自然和女性的双重视角,来分析女性和自然之间独特的联系,揭示童话中深刻的生态意识和女性关怀,即作者意在重构一个男性与女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5.
樊瑞娟 《文化学刊》2024,(3):141-144
《金锁记》是张爱玲创作的一部小说,通过对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关注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处境和追求。本文以《金锁记》为例,探讨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首先介绍了张爱玲及其作品的背景,分析了她作为女性作家对女性意识的关注和表达的重要性。接着概述了《金锁记》的故事情节,其中女主角曹七巧作为一个新女性形象,在家庭、婚姻和社会角色中面临种种挑战和制约。女主角的经历反映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限制,并体现出张爱玲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批判。然后重点分析了《金锁记》中女性意识的表达,曹七巧对自我独立和自主选择权的追求成为她意识觉醒的源泉。最后分析女性意识的文化内涵,总结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意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金锁记》展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选择,并提出了对传统观念和社会期待的批判。文化背景对于女性意识的形成和表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社会角色和权力等方面也是女性意识的重要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6.
古希腊女神雅典娜作为奥林波斯的核心神祗之一,具有包括战争之神、城邦守护神在内的多重重要身份。本文以《荷马史诗》《神谱》等古希腊文学作品中涉及雅典娜的篇目为研究对象,指出作为希腊神话中的核心女性神祗,雅典娜并不能被视作为希腊女性精神的代表。其无母的神话起源、中性气质、处女神以及雅典城邦守护神的身份,实际上服务于古希腊父权制社会。女神雅典娜是古希腊父权制度的守护神。  相似文献   

7.
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使妇女解放的命题为那一时期的许多人所接受。觉悟的妇女纷纷揭杆而起,以叛逆者的集体行为为争取男女交际自由、恋爱和婚姻自主、女子和男子在教育和职业机会上的平等以及获得妇女参政权和遗产继承权而斗争。五四运动直接派生出的这一妇女解放运动,在封建旧礼教的批判中对于人的发现和女性的发现,开辟了中国文学历史的新纪元,使得中国第一批现代知识女性带着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共同孕育出的思想和艺术灵性,在文学史的“空白之页”上开始了划时代的女性书写。 在这样的书写中,父权制强加给妇女的空白和被动的品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颠覆。在现代女作家们具有开创意义的改写神学的创造中,以女性之神替代男性上帝、子宫之笔替代阴茎之笔作为创造的根本思想,在那个“空白之页”上强烈而精彩地播散开来。  相似文献   

8.
在男性中心的文学传统中,存在着大量游离于父权制秩序之外,甚至起而反抗这一秩序的女性;并且,她们没有被塑造为或评价为"妖妇""恶魔",她们是得到欣赏、肯定甚至崇拜的角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这样的女性形象都相当丰富:其中既有作品中的人物,也有优秀的女性作家,还有女作家、女名人转化为"人物形象"进入传记、野史或诗歌的。她们有的是拒绝婚姻、不依靠男人的童贞女;有的是才华或魄力足以与男性比肩的优秀女性;有的是大胆地向父权制说不的热烈情人,本文探讨的是父权制秩序下女性相对自由的一个生命阶段。此时她生活在母女关系中,还未受婚姻的约束、男人的支配。就大多数女性的生命轨迹而言,这一阶段是暂时的,自由也是相对的:或是受到法律或社会规范的硬性约束,或是受到伦理或经济的软性制约,对未来的婚姻,她们通常没有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包括和谁结婚的权利也包括是否结婚的权利。但是,仍有女性选择停留在独身阶段,或退出婚姻回归独身阶段,以维持某种程度的自由和独立。  相似文献   

9.
李静 《文化学刊》2012,(4):137-140
本文以高满堂的工业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从其中的性别角色关系设置,来解码其所折射或隐喻的工业精神和工业文化价值。先从男性主导或日父权制规则来揭示改革前的工业精神理想性与霸权性、普遍性并存的性质,又从女性困境来揭示当下工业精神在适应强调生命自由、存在完满的后工业时代价值取向与服从既存生产模式及市场规则之间摇摆的矛盾。  相似文献   

10.
《所罗门之歌》是托尼·莫里森的伟大著作。本文从黑人女性与自然、融入自然和远离自然三部分展开论述,探讨生态女性主义是如何在父权话语和种族歧视的前提下,在不同族裔、性别、人与自然之间建构和谐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伊斯兰妇女杂志》为文献基础,研究民国时期上海回族知识女性批判封建礼教,争取女性教育平等与人格独立的女权思想以及广大回族女性投身宗教与国家发展事业的热情。通过研究文献得出,回族知识女性作为回族新知识群体的一部分,始终站在时代前沿积极构建宗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体现了她们与时俱进的近代宗教思想和对民族与国家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2.
田沁鑫导演的话剧《青蛇》从两个方面体现了当代中国女性所遇到的精神困境:经过了漫长的"失语"时代,女性的自我意识有了初步的觉醒,但在实际选择中,她们的自我定位仍然在传统社会价值观和新时代社会思潮之间艰难摇摆;在一些不成熟的婚恋关系中,男性社会角色的部分缺失,迫使女性承担了更多了的情感压力和社会责任。因此,探讨中国女性在自我定位、异性婚恋等社会关系中面临的困境,有助于促进广大女性的自我成长,促进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女性文学经历了思维层面的巨大嬗变,解析村上春树笔下塑造的女性形象,能感受到日本女性渴望摆脱凄怨命运的思想动态。村上春树所著小说中不乏青春懵懂、跌跌撞撞的男性形象,即便是从作品中女性人物的视角看,也能体察出日本社会及男性的本质,因此,探析《且听风吟》《挪威的森林》中女性形象,对了解日本社会及女性思维转变,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未经批判的生命是无价值的。” ——苏格拉底 新时期之初,女性文学最早从追寻理想爱情之命题崛起,很快,转向对女性作为社会人自我价值的寻求。作为披荆斩棘的先驱者,张洁们在“女人不是月亮”这一抗争性的命题内完成了昔日的辉煌;继之,年轻的刘西鸿则以崭新的特区女性风貌,亮出了“女人也是太阳”的自豪,她们以新时代女性的潇洒风采,完成了几代妇女为之奋斗的理性超越,使张洁们求索的沉重找到了炼狱的出口。  相似文献   

15.
文学作品观照现实,反哺现实,阅读文学作品的重要意义在于引人深思,给人启迪。英国当代文学家多丽丝·莱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之一,在其《裂缝》《玛拉和丹恩历险记》《幸存者回忆录》等系列科幻小说中,以寓言式手法讲述了人类所面临的种种生态危机。这既是对当前全球生态状况的真实写照,又展现了她对人类社会面临生态危机的深忧之情,而破解这一难题的最佳方法,即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当前,我国正大力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西双方应增进文明交流互鉴,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建设人类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整体来说是一部政治历史题材小说,男性战争是整部小说的主要内容,充满了英雄豪迈之气,但女性也是整个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不仅点缀了英雄的形象,且对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和社会背景都有较为深刻的反应。如弃阿斗于地的糜夫人,沉鱼落雁的貂蝉,智勇双全的孙夫人……本文便针对《三国演义》中的女性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小说有其独有的意识形态和审美特点。本文在女性哥特视域下解读谭恩美小说《喜福会》中的女性人物"映映",揭示女性在父权制和种族主义的文化夹缝挤压下导致的压抑、隐忍、沉默、失语等消极情绪体验,进而了解映映这个典型的华裔女性从最初的压抑与隐忍到沉默失语的活人"幽灵",至最终的"林间守候"这种哥特式的抗争,完成了她震撼人心的自我主体身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绛红雪白的花瓣》被称作是米歇尔·法柏最具有野心的一部小说,米歇尔·法柏以男性的笔触细腻地构建了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身份。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叙事学的作者型叙述声音从二分化的女性身份、牢笼中的女性身份、从属男性的女性身份三个部分探索小说中女性身份的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19.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家》主要讲述了从战场上归来、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男主人公弗兰克解救自己的妹妹,并和她一同回家的故事,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男性拯救女性"的模式。但是,其中的女性叙事却展现了女性拯救者形象的建立、男性拯救者形象的消解和共同达到自我救赎的多元拯救模式。本文依托多视角叙事、罗宾·沃霍尔的"未叙述事件"的概念,以及莫蒂默的"第二故事"来探析《家》中的女性叙事,发掘作品中的女性声音和独特的女性叙事对于打破传统的"男性拯救女性"模式、建立多元的拯救模式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影《隐藏人物》和《相助》以温和的方式探讨了美国的种族隔离问题,刻画了坚强的黑人女性从隐忍到反抗、从弱小到强大的成长过程,展现了抗争中的女性光辉。本文将应用社会心理修辞学理论,总结和分析《相助》和《隐藏人物》中黑人女性的话语修辞特点,探讨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社会道德观念以及文化认知及其对黑人女性话语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影片中黑人女性的话语拥有温柔、顺从和幽默的修辞特点,这些修辞特点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因素相切合,符合“适切”的原则。同时,论证了社会心理因素制约着修辞个体的修辞行为,约束着他们的言谈举止,对如何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