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水平不仅影响自身学业成就,也与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密切相关。作为语言文化多元化的国家,美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政策历经多次变迁与发展,其少数族裔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策略的有效性也已在研究和实践中得到验证。从历史发展角度纵向分析美国少数族裔语言教育相关政策的历史沿革,横向对美国少数族裔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经验进行系统梳理,并剖析美国少数族裔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困境,如语言政策差异性、教育对象缺乏代表性、少数族裔文化属性剥离等,能够为我国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当今美国社会是一个倡导多元文化的社会。这样的多元文化氛围催生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同时叉使美国的文学批评呈现出“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美国少数族裔女性作家将文学理论应用于其创作实践中,书写蕾族裔女性的文化身份,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糅合了族裔女性意识和女性特有的生理、心理体验,继承了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承载着美国异域文化经验,成为美国文化与文学中一种独有的美学奇观。  相似文献   

3.
孙峰 《宜春学院学报》2013,(11):99-102,154
按照族裔来划分的话,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可以归纳为非裔、华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别.在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开始有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研究,通过对该类型小说在内涵、思路与方法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分析,有助于厘清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从而进一步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少数族裔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高等院校少数族裔学生日益增加,种族问题演化成校园中新的族裔问题。美国高等教育中族裔问题的表象折射出美国教育及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取向。本文主要探讨美国高等院校校园中少数族裔问题的现象及高等院校的态度,并就族裔问题给美国高等教育形成的挑战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李力扬是美国当代著名华裔诗人,他的长诗《劈开》是其最优秀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有着强烈的超验主义色彩,它以中国饮食为中心意象,通过拼贴的手法展示一系列族裔标记(包括中国菜肴及种族特征),反映了诗人对自己身份的寻求与定位。李力扬的《劈开》从表面上看来是一种族裔书写,但实际上,它是诗人表达“宇宙心灵”及表述自我的一种手段。李力扬通过对中国饮食的描写,在消解族裔性的同时建构了自己无名的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6.
二战后,美国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少数族裔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也随之出现了相应的变迁。尽管在美国后工业化时代,种族歧视和种族排斥的行为变得更加隐晦,但种族主义的思想仍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在美国后工业社会中,一部分少数族裔在就业、收入和教育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契机,由此步入了中产阶级及以上阶层,并与白人之间产生了种族融合的迹象。而另一部分少数族裔却始终处于社会底层,隔离于美国主流社会之外,且与美国中上阶层少数族裔出现了分化的现象。因此,美国后工业社会的少数族裔在经济地位和社会状况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美国少数族裔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自南北战争以来虽然经历了几次种族骚乱,但是族裔冲突都没有导致严重的社会动乱.美国宪政机制发挥决定性协调作用的同时,对少数族裔高等教育的优惠政策及其国家认同战略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隔离但平等”原则被宣布违宪和《民权法案》的通过,到肯定性行动和“百分比计划”的实施,美国对于少数族裔落后的高等教育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取得了积极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涵盖非裔、西语裔和印第安裔女性成长小说等不同类型。当前国内外对美国当代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的研究方兴未艾,但其内涵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入。文章通过对三部代表性作品即托尼·莫里森的《最蓝的眼睛》,桑德拉·希斯内罗丝的《芒果街上的小屋》和莱斯利·马蒙·西尔克的《黄女人》的具体分析来揭示该类型小说的深刻内涵,旨在把握当代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一般性特征,并发掘其普遍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学人物的文化身份认同是当代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而女性文学又是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一支。其中,美国少数族裔女性文学是由女性作家在特殊的文化环境和族裔背景下创作的,多数作品揭示了性别歧视和种族主义两大主题,展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所面临的身份认同困境。论文通过对艾丽斯沃克作品的分析,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透视了美国少数族裔女性多重的、复杂的族裔文化身份及其认同。  相似文献   

10.
美国历史上的亚裔形象经历了从黄祸论到模范族裔这两个截然相反的阶段,二者共同之处在于都只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出于自身利益对亚洲民族的主观界定.黄祸论滥觞于美国自然主义文学之中,与当时流行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同出源;模范族裔神话离间了亚裔与其他族裔,束缚了亚裔的个性发展,认同族裔间的共享历史是瓦解这一虚假光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亚裔美国文学具有浓烈的民族化色彩,是作家本人在跨民族适应过程中不同民族思想、文化碰撞的产物。对于亚裔美国文学研究而言,深入掌握各族裔作家作品民族化主题的历史变迁是十分必要的。以华裔、日裔和韩裔美国文学作品为例,探讨各族裔作家作品中民族化主题的演变,从而丰富文学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决少数族裔教师整体数量不足、少数族裔双语教师短缺、少数族裔教师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美国一些州积极响应联邦政府的建议和要求,通过采取财政激励、制定专项政策或法律、实施专项少数族裔教师招募计划、成立专门少数族裔教师招募机构和推进替代性教师资格计划等措施,增加少数族裔教师数量,提高师资队伍多样化水平.虽然这些政策和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美国少数族裔教师短缺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双语教育法》尊重语言少数族裔儿童带进美国学校的母语和文化,注重追求教育公平,但忽略了教育效率,未能解决语言少数族裔儿童语言学习问题。《英语习得法》将政策追求目标转向结果或成功的平等,对语言少数族裔儿童既不公允也不公正。它是在牺牲其母语和文化的基础上追求教育效率的,未能把握好教育公平和效率的平衡,最终会延宕政策终极目标的达成。  相似文献   

14.
汤亭亭是美国华裔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主要代表作有:《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和《第五和平书》。通过分析汤亭亭四部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发现中国文化内容的多少、作者对各层次中国文化的选择、以及对一些中国文化的态度不尽相同,这种不同表明了作者逐渐从族裔作家向普适作家转变。  相似文献   

15.
美国文学评论界曾就印第安作家路易斯·厄德里克的小说《甜菜女王》中族裔性的存在与缺失问题,展开了一场著名的论战。争论的焦点在于族裔作家的文学创作是否必须表达对种族问题的关注以及如何去表达这种关注。本文以印第安核心价值观中的家、身份、和位置感为着眼点,探讨厄德里克在小说中对印第安价值观传承的独特书写方式,进而指出在解读族裔文本时,只有将"族裔性"看作一个动态的历史构建过程,才能正确阐释作者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6.
本论文秉持形式批评与内容批评相结合的理念,对美国华裔诗歌的语言表征特点和意象呈现方式进行了梳理,发现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文学性与族裔性的结合。这种文学性与族裔性完美结合、相得益彰的现象对于现今华裔美国文学创作及批评领域中刻板化族裔性批评等问题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美国华裔文学在当今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已成为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现象。其发展正经历着写作和欣赏视野的不断拓展,从边缘进而走向文化融合的变化。国内及港台学者在探讨美国华裔文学时,已开始有意识地结合当下文化研究的大趋势以及后殖民和少数族裔话语的理论背景。在这一潮流中去发现和探索当代美国华裔文学给大众带来的复杂的文化张力和民族记忆。本文试图以族裔身份和文化符号在美国华裔文学中的运用作为契入点,考察目前在美国华裔文学的创作中,作者怎样从族裔和文化的角度开始,又是怎样在这两种写作要素的裂变中去辩证思考。由此来深入探索华裔文学创作的生动表现和华裔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18.
族裔集团是组成美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砌块.在现代国家中,有许多民族社会都承认不同的民族集团作为政治实体而存在.但在美国这样一个基本由外来移民族裔集团组成的国家里,宪法却没有规定"民族权利",同时也反对搞"种族均衡".比较之下,美国对于在大民族体之下出现小民族体的防范是严于其他多民族国家的.在对民族政体的认可方面,美国实际上是一个否定性典型,这是美国族裔关系调控的基本价值取向和排外民族政策的一个基本点.  相似文献   

19.
冯玥 《安顺学院学报》2012,(5):29-30,45
邝丽莎的《上海女孩》再次唤醒人们对移民经历的记忆,讲述了两姐妹从上海到洛杉矶在1937至1957年间的生活。小说的情感主题是姐妹关系和母女关系,展现了移民的心路之旅。小说的主题揭示了族裔文化中的矛盾情结:一方面,女主人公为生存接受了美国文化,另一方面她排斥美国文化中某些方面,害怕失去自己的中国性。  相似文献   

20.
在人权的平等保障上,美国一方面对少数族裔实行优惠性差别待遇,以弥补历史上种族歧视对其所造成的损害,从而实现实质平等,另一方面,通过对优惠措施进行严格审查以防止反向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