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第四部“性格与环境小说”《卡斯特桥市长》中,哈代塑造了亨察德这一悲剧人物,由于自身性格弱点导致了其命运悲剧,而当时社会正处于变革时期,先进的生产方式势必会代替落后的生产方式.哈代在小说中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虽然对主人公亨察德充满了同情,却安排了其悲剧命运,也体现了哈代对社会进步的认可和支持.  相似文献   

2.
哈代的悲剧小说《卡斯特桥市长》描绘了亨察德与其对手法弗雷在商业、政治和爱情上的生死竞争,以亨察德的惨败为结局。两人的商业竞争集中体现了哈代的哲学思想——社会进化向善论。  相似文献   

3.
《野草在歌唱》是英国小说家多丽丝.莱辛的处女作。这部小说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出了殖民地白人女性的生存及心理状态,同时也折射出了殖民地社会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论"理论深入剖析小说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的心理世界。分析她作为一名白人女性,如何在殖民环境下形成了残缺"本我"的变异、病态"超我"的彷徨和迷失,并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4.
莱辛在《天黑前的夏天》中利用水之意象的呈现、缺失及其隐喻描述了因受制于社会道德规范而面临“失我”困境的女主人公凯特治愈分裂人格,获得自我新生的精神之旅。  相似文献   

5.
《论语》的“身”、“己”、“我”具有丰富的自我道德功能与意义.“身”是表现个人内在面貌的外在具体形体仪态,是传释和绽放个人生命道德意义的“身体符号”,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对象.“己”在管理自己个人的灵魂的同时,也令“身”通过一个有形可察的身体实践——“行”将个人无形的内在自我体现出来.“我”在自我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功能是实现主体自我身份认同.“身”、“己”、“我”的相互关系复杂,“己”可约“身”,“身”又可“塑”“己”,“身”、“己”互动成为一体,“我”则是对“身”、“己”实现自我管理的主体,同时也可能是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普遍应用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人格结构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整体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主要部分所构成.该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劳伦斯的短篇小说《木马赢家》予以新的解读,从“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保罗的人格特点及发展,揭示其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在《蝇王》《黑暗昭昭》中,威廉.戈尔丁描写了两组善恶分明的主人公形象,杰克和索菲、西蒙和麦蒂,前者人性的黑暗与罪恶源于他们贪婪的"本我",并导致了毁灭性的恶果;后者人性的光明与善良源自遏制"本我"的"超我",并都为此付出了牺牲生命的惨重代价。所以,只有"本我"与"超我"这两种对抗力量保持平衡,人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和升华。  相似文献   

8.
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人格分析理论,对《简·爱》的主人公的三重人格进行分析。从自我,本我,超我三个方面揭示出简.爱性格的成长历程,以及她与罗切斯特爱情的发展。其中,本我的载体是疯女人伯莎,自我则是简.爱本人,超我的形象则是上帝。  相似文献   

9.
《麦克白》一剧着重采用心理刻画的手法展示了主人公麦克白强烈的思想斗争,直至最终走向毁灭的命运.本文将结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手法,即人格的自我、本我与超我的斗争来分析麦克白一步步走向毁灭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在当代文学前27年(前17年加新时期前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蒙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我(“非我”)到重建自我(“还我”)再到反现自我(“省我”)的痛苦过程。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王蒙无限度地夸大信仰,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新时期伊始,王蒙呼唤人性回归。要求确立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人格形象;之后,新时期文学步入反思时代,王蒙大胆地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从而实现了作家人格形象的自我超越。同时,本文又试图从王蒙个人的“非我”——“还我”——“省我”发展历程中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所走过的艰难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11.
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心理结构理论,分析《老人与海》中主人公圣地亚哥在“本我”“自我”“超我”层面呈现出来的不同人格特征,探求其复杂的内心世界、自我意识与外部现实、宗教影响,明确他是如何在冲突中走向精神的升华和人格的完善的,从而对《老人与海》的内涵做出深度解读。  相似文献   

12.
托马斯·哈代的悲剧思想受到了古希腊戏剧家的命运悲剧观、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性格悲剧观及当时社会环境的深刻影响。《卡斯特桥市长》被认为是哈代最重要的悲剧主题小说,它代表着哈代悲剧小说创作的高峰,标志着哈代悲剧理论已经真正走向成熟。这部小说是哈代命运悲剧观、社会悲剧观和性格悲剧观的综合运用,他既为小说主人公亨察尔设定了一系列带有巧合性和偶然性的命运,又塑造了主人公亨察尔带有典型矛盾性的性格。同时又在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呈现了两种社会形态、两种秩序、两个阶级冲突之下的社会悲剧。此外,哈代作为一名"进化向善论"者,其自身乡土情结的升华也为《卡斯特桥市长》的悲剧书写创造了一种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到灯塔去》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名篇。透过小说中以作家父母为原型的拉姆齐夫妇的性格刻画,伍尔夫重新审视男、女两性,抒写自己在探讨健康的两性关系的人格理想,即通过两性之间智力与情感的相互补充建立一种完满的人格。作者试从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的精神分析结构模式探索该小说中以作家本人为原型的艺术家莉丽·布里斯科的心理世界。分析了"本我"与"超我"的斗争在其成长的心路历程中相互作用,最终把矛盾的"自我"推向成熟与和谐,实现了"自我"整合,两性关系最终走向了和谐。  相似文献   

14.
美国作家奥德丽·尼芬格的小说《时间旅行者的妻子》描述了男女主人公在时间与爱的复杂交错中勇敢探索,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基于此,从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视域探讨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从本我到自我再到超我的人格发展历程。在梳理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基础上,探讨小说主人公的三种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分析了他们人格发展的过程,最终在本我和自我之间保持平衡,达到超我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卡斯特桥市长》是英国作家哈代的一部重要小说,它以亨察德一生的悲剧为主线,淋漓尽致地演绎了自然主义的文学理念。作家对遗传和环境两者决定论的过分强调给作品涂上了很强的自然主义色彩,充分证明了自然主义这一文学思潮对哈代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张娟 《教育教学论坛》2014,(42):244-246
"德"思想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他以"仁"和"礼"为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君子"的人格理想和"为政以德"的国家管理原则,孔子的"德"思想对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和社会和谐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本我”如此强大以致不能从中摆脱出来。同时,他在尽力维护他的“自我”。他的不可抑制的“本我”导致了他最后致命性的毁灭,他的“超我”也最后崩溃了。只有“本我”、“自我”、“超我”保持平衡,个性才能得到正常发展,人格才能得到升华。  相似文献   

18.
鲁讯小说中“我”的形象塑造从典型化方式看有两种情况,一是以自己的思想历程为雏形,一种以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为雏形。从功能和作用看又分两种情况,一是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一是作为作品中的次要人物。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美学思想体系庞大,“立美育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国维“立美育德”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论来源:一是道家和儒家思想文化的濡染,二是对康德和席勒美学思想的吸收。王国维在分析美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独立的美学,通过美的熏陶和感染,发挥其对个体道德品质和完整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立美育德”思想提示我们,当前学校教育一定要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可以通过直接的美育进行间接的德育,可以在对美的欣赏、鉴赏和创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完整人格。  相似文献   

20.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菲茨杰拉德最成功的一部作品,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盖茨比的悲惨遭遇揭示了"美国梦"的幻灭这一主题。我们从故事的叙述者尼克和主人公盖茨比身上都可以捕捉到作家的影子。这两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他人格中的两个侧面。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释盖茨比的"美国梦",并分析作家的人格在小说中的呈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