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词的鉴赏,离不开意境的品味。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有意境的作品,其艺术境界是真实、生动、感人的。“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王国维)”;有意境的作品,必然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  相似文献   

2.
《壶口瀑布》是我国当代散文作家梁衡先生的作品,是一篇经典的山水游记散文。在《壶口瀑布》一文中,梁衡观“真景物”而抒其“真感情”、写其“真哲思”,通过由外而内、由次及主的巧妙构思,以及由景即情再即理的符合思维导向的顺承性表达设计,以凝练自然的语言揭示出“磨难塑就个性”的深刻哲理,体现出作为一篇游记散文应有的立意、构思与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3.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理论,而“境界说”的灵魂与核心就是“真”,只有那些表现了真景物、真感情的诗词才能得到他的赞赏和推崇。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是我国近代的著名学者,也是把西方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相融合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的美学思想家。《人间词话》是代表他美学和文学理论研究水平的力作。《人间词话》的中心是“境界说”。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如何达到真境界?王国维先生言: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境界。无疑王国维高屋建瓴地抓住了艺术创作的核心——“真”。赤心为文“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王国维强调赤诚之心的重要。他推崇李煜,并说:“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词,真可谓以血书者。”对抒情类散文创…  相似文献   

5.
泰牧的散文《花城》以优美的词采,描绘了一幅“十里花街”的绚烂图景,创造了一种诗一般的新鲜意境,使读者得到了美的享受。作者曾经说过:“如果贯穿于这一切的不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崇高思想,那些词采、意境也不  相似文献   

6.
一朱自清先生的游记《威尼斯》,是一篇介绍意大利名城威尼斯水城风光和文化艺术的优秀散文,在写景状物上颇具特色。一、从游人的感受描绘景物这篇散文在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写景不从景物自身落笔,不作客观的描绘。而是从游人的主观感受着眼,通过作者自己的主观感受来选择景物,写出了意境,写出了风格。全文  相似文献   

7.
文学是形象的艺术,意境是诗歌的命脉。对于“意境”,历来说法不一,迄今尚无定论。意境者,当包括意与境两个方面,意为思想感情,境为客观景物,简言之,意即情,境既景。意境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不是它们简单的相加。意境之所以成为古典诗歌的命脉,具有动人的魅力,是因为它写出了真景物、真感情以及将真景物、真感情融为浑然天成、含蓄隽永的境界,以致使人如临其境,欣然会意,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8.
刘白羽散文的意境创造何宗文虽然不能视意境为散文必备条件,但意境美的散文,是人们公认的散文佳作。这是散文发展历史积淀下来的审美经验。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结合而成的艺术形象,或者说是描绘的生动画图与蕴合于中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9.
近代学者王国维说:“不知一切景语,皆睛语也。景语中含蓄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语文新课改倡导学生直接和文本对话。所以,在关于写景文章的教学实践中,我坚持尝试“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教学风格,根植语言文字的土壤,用“情语”去解读“景语”,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再现“真景物”,慧悟“真情感”。  相似文献   

10.
何谓意境?《辞海·意境》条曰:“意境一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包括“意”和“境”两方面。“意”即“情意”,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境”即“形象”,“形象”由“形”和“象”组成,原指事物的外形和相貌,诗歌中的形象则是指诗中所描绘的具体景物和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生活画面。意境是诗词的灵魂。  相似文献   

11.
朱自清在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的写景中运用了许多比喻,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淡淡月色中荷塘上许多美丽的景物,又营造了浓郁的诗的意境,无不把读者的思绪带入了一个理想的、美的“另一世界”里。辨析比喻在《荷塘月色》景物描写中的作用,可以得出两点认识,一是运用比喻能够使景物描写更加形象生动,二是运用比喻能够营造出浓郁的诗的意境。发现并掌握比喻的这些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地欣赏作品和理解作者。  相似文献   

12.
《野景偶拾》是一篇写景状物、借景抒情的咏物散文。这类散文,常常要求作者不断变换立足点,从不同视觉角度,抓住景物特征描绘景物,并借助景物描绘以抒发自己的情感。对这类散文的教学,我主张抓“体”务“景”,一课一得。所谓“抓体”,即抓文体的特点;“务景”,即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只有抓住文体特点,致力于景物描写的教学,才有可能突出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为了做到抓“体”务“景”,在教学中,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件事。  相似文献   

13.
“真”的审美观是王国维“境界(意境)说的核心审美观念,就作者而言是对”情“和” “景”的真实感受和真实再现;就作品而言是对是对“真景物”和“真感情”的真实表现。这是澄清向来众说纷纭的“境界”(意境)涵义,并从中发现王国维“化合”中学西学的契合点的关键,而且,由此能从现代性的视域反思性地考察20世纪中国现代诗学在其发生阶段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诗歌表现生活,抒发感情的独特手段,是语文科对学生进行艺术美教育的重要方面,分析意境是诗歌教学的特殊内容。有的散文作者象写诗一样写散文,所以散文诗也有意境。本文研究的,主要是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教学。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即“诗言志”中的“志”,也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即境界,形象,也就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单纯的景物描写,虽然可以构成形象,但不能称为意境。意境必须是情景交融的。  相似文献   

15.
让意境再现     
诗歌与小说、散文不同,小说、散文是通过客观描写来表现主题,而诗歌却把饱满的感情作为自己的生命,并以它来震撼读者的心灵。小学课文选编的古诗,绝大多数是山水诗。山水诗不是山水照相,山水画也不是植物标本和自然地理的图解,它是通过作家的头脑对客观景物作主观的、能动的表现。因此,一首山水诗反映的是作者的意趣、情志,甚至是思想的倾向性,而诗的感情又往往凭借景物抒发出来。所以,教古诗“明中心”的基本任务,就是再现诗的意境。“意境”“,意”就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就是诗中描绘的景物形象和生活画面。所谓意境,即主观感情(…  相似文献   

16.
“真”的审美观是王国维“境界”(意境)说的核心审美观念,就作者而言,是 对“情”和“景”的真实感受和真实再现;就作品而言,是对“真景物”和“真感情”的 真实表现。这是澄清向来众说纷坛的“境界”(意境)涵义、并从中发现王国维“化合” 中学西学的契合点的关键,而且,由此能从现代性的视域反思性地考察 20世纪中国现代 诗学在其发生阶段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7.
《林海》(“九义”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选自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游记《内蒙风光》。这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准确生动、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并由景物展开联想,揭示了大兴安岭在国计民生中的作用,抒发了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和赞美。一、感知  相似文献   

18.
《海上日出》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侧重对景物的观察与描写。作者重点观察和描写的是“海上日出的全过程”和“在有云情况下的海上日出”。写“海上日出的全过程”时,突出其“变化快”和“太阳光的强烈”;写“在有云情况下的海上日出”时,作者分两层来写,一是云薄时的日出,二是云厚时的日出。作者在描绘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观时,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些描写性的词中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陶冶学生情趣。  相似文献   

19.
创设审美意境。文学作品的意境是作者的“意”(思想感情)与客观的“境”(外界景物)融合为一的结果。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必须设法把学生带到文学作品的意境中去。如教师应以强烈、饱满的感情范读文章,使学生受到感染,将作品所描绘的景物、人物形象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境界说与历代文人墨客的主张同中有异。它既来源于前面所述的古代意境论,同时也融进了许多中西方美学思想,当然这其中不外乎还有王国维的个人创造。可以说这是一个天才站在中西方文化的塔尖为我们呈现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本文将从境界说的内涵入手,剖析其真景物与真感情的完美结合、既合乎自然又邻于理想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