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巴塘是川藏线上的重镇,自清经营川藏道以来,为康区南部通衢.汉族移民逐渐增多,与当地固有的藏族形成多元融合的局面.文章梳理了汉族移民巴塘的历史,探讨了汉族移民与当地社会互动的内在机制,呈现出汉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具体形貌.以期对今日汉藏文化的交流、互动与共生提供历史的镜像.  相似文献   

2.
利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宁夏南部生态移民和移居地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移民和当地居民在不同阶段的社会支持状况差异,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提高移民的生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清代,滇东南地区的发展与大量汉族移民的进入密切相关。汉族移民进入滇东南地区分别以仕宦任职、军事戍守、农业开发、经商等方式移入,对于滇东南地区当地的民族文化交流以及民族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宁夏南部山区218名农村儿童为被试,运用《儿童入学准备综合测评工具》(SRTB-CV)和《儿童家庭教育环境调查表》考查其学龄前阶段入学准备发展水平及家庭环境的作用。结果发现:(1)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儿童的入学准备严重不足,且没有表现出随年龄发展的成熟效应和性别差异,回族儿童的入学准备水平显著低于汉族儿童;(2)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对被试的入学准备有重要影响;(3)宁夏南部山区农村当前的学前教育对当地儿童的入学准备状态没有显著贡献。  相似文献   

5.
哀牢山是哀牢民族的发源地和哀牢文化的中心地。自从建立不韦县以来,移民实边一直以来就是汉族同化哀牢民族的锐利武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火纷飞给哀牢文化以复兴的空间,哀牢民族又一度回归哀牢山区域。唐宋元时期,哀牢山区域均为少数民族政权的管辖范围,哀牢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汉化,但是在哀牢山区域应该还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明清时期,当时政府大量移民永昌郡,从北、南、西三面包围哀牢山。哀牢文化在汉族移民文化的南北夹击和中间堵截中失去其生存与发展空间,最终消失在汉族移民集体无意识的文革大清洗中。移民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历史博弈行进到今天,终于定格在作为移民文化中心的顺龙寺所在地——河村。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大量汉族移民进人保山,这些移民的进人,使汉文化在保山地区得以传播,直接促进了保山地区文化教育、学术文化的巨大发展及社会风气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通过生态移民工程促进宁夏南部山区回族移民摘掉“贫困”的帽子是一种有益的举措.宁夏生态移民工程的实施不仅改变了回族移民家庭的经济收入,更对回族移民居住环境、饮食、教育、宗教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只有加强回族移民群众不断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探索改进移民区的管理模式,才能促进移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清代傣族地区的移民开发及对傣族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傣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汉族等民族的移居密切相关.清代是内地人民大量移民云南沿边傣族地区最多的朝代之一,其原因主要是由李定国抗清所形成的向傣族地区的移民、由矿业开发所形成的移民以及由改土归流所带来的各民族交往的增加.内地汉族等民族的大量移居,促进了傣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演变,引起了傣族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变迁.  相似文献   

9.
要闻点击     
宁夏教育移民惠及5.5万山里娃记者日前从宁夏教育厅获悉,《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教育称民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作为自治区开展扶贫移民攻坚三大工程之  相似文献   

10.
清朝康熙年间,一些临界州县的汉人就陆续进入阿拉善蒙古地区。清朝中期,阿拉善蒙古地区已涌入大批汉族移民。这些移民多来自邻近之甘肃省民勤县以及宁夏、山西等地,并以从事农牧业、经商、开采矿产以及挖掘甘草苁蓉等多种途径进入阿拉善蒙古地区生存,此外"传教移民"也具有一定规模。移民的不断涌进对阿拉善蒙古地区传统的经济生活、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等均构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影响。本文通过运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汉文档案与相关资料对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汉族移民的来源、迁移原因与途径、生活状况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清朝末年,朝鲜人民开始大批移民至我国东北部的通化地区,同时也带来了朝鲜族音乐文化。在两个民族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共同的传播媒介和相互影响的教育体系使得朝鲜族音乐风格逐渐融入该地区的汉族音乐创作中。当地汉族音乐文化吸收了朝鲜族音乐文化的精髓,使两民族文化能够相互融合、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2.
移民吊庄是宁夏特有的社会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先后经历了以扶贫为主的吊庄移民、以经济开发为主的经济开发区移民和正在进行中的以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移民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移民必然引发文化变迁.社区文化经历着文化重构的过程.移民教育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一方面,对移民的再社会化、加速社区文化整合有着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对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同川区教育发展的差距、促进当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屯堡方言岛为研究视角,通过对屯堡村寨和云贵地区其他村寨的地名的比较研究,透视其文化内涵。首先考察了屯堡村寨及贵州其他汉族村寨地名中通名的历史层次;然后分析了屯堡一带十二兽地名的文化内涵,得出结论:十二兽地名是明代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的统治民族彝族在经济文化、民族心理及思维方式上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清末清政府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被迫对东北地区实行弛禁政策,从而促使大量的关内汉族移民来到东北。随着东北地区人口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当地土地的开垦,达到了清政府充实边防、解决财政困难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教育简讯     
江南 《宁夏教育》2012,(5):39-39
宁夏“教育移民”惠及5.5万山里孩子《宁夏“十二五”中南部地区教育移民实施方案》已经自治区政府常务会原则通过。作为自治区开展扶贫移民攻坚三大工程之一,“教育移民”将帮助宁夏中南部地区5.54万移民子女摆脱贫困、走出大山、走向富裕。“十二五”期间,宁夏将通过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有效吸纳移民子女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或培训。按照“山川相济”原则,区内各中职学校将与中南部地区各县(区)职教中心建立联合招生合作培养新机制,引导中南部地区移民子女有序向川区转移;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大规模的移民潮,在这股浪潮的推动下大量汉族移民进入贵州毕节地区。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进入贵州,以聚居或散居的形式分布各地。在保持自己的特点的同时与当地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点的汉族群体,使汉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汉族移民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毕节地区"夷多汉少"的落后局面,他们与各少数民族共同推动毕节地区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刊中报     
《宁夏教育》2011,(6):39-39
2011年第6期宁夏5.5万名山区孩子受益"教育移民"为使宁夏中南部地区贫困人口从根本上远离贫困,今后5年,宁夏将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计划。"教育移民"就是要让移民的子女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方式,实现有序转移,稳定就业,过上与他们父辈完全不同的生活。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宁夏中南部地区35万生态移民的子女中,有初中毕业生34600人、高中毕业生20800人,共计约55400人。此次教育移民将通过改革完善职业教育培养机制,有效吸纳移民子女进入职业院校学习或培训。按照"山川相济"原则,区内各中职学校将与中南部地区各县(区)职教中心建立联合招生合作培养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21世纪之前,中国与朝鲜半岛之间就存在着人类的迁徙活动,来自中国的移民将石器、农作物及其生产技术传播到朝鲜半岛。从公元前20世纪开始,负载着先进青铜文化的中国系居民同时从辽东陆路和江南海路迁移到朝鲜半岛,在当地植入了石墓、青铜器、稻作等新的文化N素,并引发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殷商移民东迁运动。到了公元前8世纪,中原地区战争频仍,大量移民被迫涌入朝鲜半岛,将铁器、货币等器物及其生产技术带去,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的开发。源远流长的移民活动加强了中朝两地的沟通,为后世友好关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宁夏南部山区的西海固地区流传着大量的顺口溜,它们是该地区民间文学的微型载体,是反映当地农民艰辛生活的一面镜子,也是调剂农民生活、讽刺不良现象、规劝大众行为的幽默的微型公益广告。  相似文献   

20.
宗教是民族文化最为核心的部分,民族文化融合最深刻之处是宗教文化融合。宁夏回汉族宗教信仰自由的文化环境、历代统治者对宗教文化的大力扶持,以及各种宗教为了不断实现理论更新而相互吸收彼此优长,促使各种宗教文化采借现象频繁发生,回汉族宗教文化的融合不断加深。回汉族宗教文化的融合促进了宁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