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一课。这节课从设计教学到教学实践经过了反复研究,教师作为研究者的积极反思和教研组的同伴互助在这一过程中都有具体的体现。《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贯穿了以下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在“2011年全国小学科学优质课展示活动”中,史加祥老师执教的《呼吸》一课和范颖老师执教的《果实的结构》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3.
冯英  薛烈龙 《科学课》2009,(10):30-31
《比较水的多少》一课是在学生运用感官观察水、认识各种各样液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借助一些仪器来认识水。让学生通过活动认识到,比较液体多少的方法很多,在生活中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让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到利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是最简便、最准确的。  相似文献   

4.
“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水的科学”单元中的最后一课。主要教学目标是在学生研究了水的浮力、水的压力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研究水的冲力和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大致过程;知道科学探究学习涉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将自己得出的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团结协作的精神,并能用语言或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激发学生对水科学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水力的应用知识。教前准备:活动设计记录单、探究实验记录单,水轮、水槽…  相似文献   

5.
一、案例描述在《水和油的比较》一课中,C老师设计的活动结构是:利用感官观察比较水和油——用玻璃片比较水滴和油滴——混合油和水比较轻重——利用不同形状容器来观察水和油的形状。教师的有效提问和学生实验的有序开展,推进了课堂的进程,但在探究研讨过程中,出现了两个“被回避”的片段: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共同执教《比尾巴》一课。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设计。两位教师展示了不同的风格。通过比较,也带给笔者些许思考.咀嚼出了不同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下图是一种《科学》教材三年级(上)第四单元“比较水的多少”的教学插图。它引发了我的思考:学生会不会用小瓶盖去比较水的多少?他们还能想到哪些比较的方法?为此,笔者进行了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活动内容:“比多少” 活动目的:学习比较物体的多与少,并能说出多与少的部分 活动准备:演示板一套、小插板每人一套、课前教会儿歌《苹果鸭梨比一比》、《翻过来》、《比一比》  相似文献   

9.
一、教学背景 “升和毫升”是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抽象.在课标思想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指导下,为了将“升和毫升”装在学生的脑中,努力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表象,课前让他们到超市、家里多渠道收集容量以升、毫升为单位的物品;教师也有意识地准备各种不同的容器,还亲手制作出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课上则组织丰富的体验活动:量出1升的水看一看,闭着眼睛想一想1升水有多少,然后掂一掂有多重;在教学毫升的时候,把1毫升的水装在孩子小小的手心里,让他们和1毫升零距离接触,并猜测可能会有多少滴,再用滴管来验证.  相似文献   

10.
前几天,笔者来到长沙市开福区的新课程教学实验基地,感受了新课程、新教法的魅力,现以《科学》课的“探究摩擦力”为例谈一谈自己的一些体会。教学过程分三个步骤。步骤一:问题引入。情况活动:抓泥鳅。教师拿来一个容器,装上十来条泥鳅,让学生来抓。学生试过后谈体会:“抓不住”。教师取来一小杯沙子,倒入容器中,让学生再试;结果是学生轻易抓住了它们。教师问:“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中有人答:“因为泥鳅身上沾了灰少了水,所以容易抓住了。”教师:“为什么有水就不易抓住,少了水就能抓住呢?”“这是因为有一种摩擦力在起…  相似文献   

11.
《称赞》一课是我去年参加陕西省“名师大篷车”行动计划西安市送课下乡活动执教的一堂展示课。回想起《称赞》一课的磨课经历,仍是历历在目,印象深刻。在“磨课”的过程中,我经历着困苦与彷徨,希望与成长。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听了一节三年级的课《比较水的多少》。在本课的教学中,笔者对如何引导低年级学生学会倾听这一问题感触颇多。以下是教师教学的几个片段。  相似文献   

13.
《比较水的多少》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水”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教材首先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材料来比较并认识水。其次,引出量筒这一测量工具,提出毫升的概念,引导学生测量、比较。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典型的科学探究过程,能提出问题并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4.
<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的第2课时,隶属于《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学习主题一“科学探究与化学实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CO2、O2和水蒸气含量多少的方法,并体验控制变量学科方法的运用;二是基于实验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反思评价”的一般思路。  相似文献   

15.
湘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重点是训练学生依据一定的事实提出合理的猜想与假设。第一课《我们在呼吸》主要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我们的呼吸器官”,认识呼吸器官的组成以及这些呼吸器官的协调作用,完成一呼一吸;活动二是“比较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认识呼吸有什么作用(比较吸进和呼出气体的不同);活动三是“一呼一吸活动”,认识呼吸是怎样形成的。[编者按]  相似文献   

16.
彭金荣 《科学课》2009,(2):34-37
教学分析 “我们学校有大屏幕了!”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 学期初,学校布置了一项任务:每个教研组围绕活动主题,利用多媒体进行说课、讲课、评课活动。通览了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以后,我选择了《毛毛虫不见了》一课。我想,在平时生活中,我们不容易系统地观察到昆虫一生的发展变化,如果做成网页展示给学生,学生们一定会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17.
<正>结合小学科学中"比较水的多少"这一教学案例,本文论述了什么是"很棒式"课堂评价,以及这种评价现象存在的根源。进而,针对该类即时评价所带来的各种弊端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在教科版小学科学"比较水的多少"一课的教学中,我着重关注了教师对学生课堂活动的即时评价,发现教师反复地在使用缺乏针对性的"很棒式"评价用语。该课中教师  相似文献   

18.
吴林欢 《广西教育》2011,(34):57-57
上好信息技术课,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校教师李丽霞运用“悟学式教学法”执教四年级《多彩的艺术字》一课,参加2010年第十一届“长城杯”全区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观摩课展示活动荣获信息技术现场赛课一等奖。  相似文献   

19.
赵敏 《早期教育》2010,(3):43-43
“同课异构”活动由不同教师对同一教材进行不同的设计与构思.然后施教,最后大家在比较中相互学习.扬长避短,共同提高。本学期,我园科学教研组以大班科学活动《种子藏在哪里》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经过一系列的教研流程后,我产生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大班韵律活动《手影舞会》是我和钱磊师徒二人共同打造的一个教学活动,历时近一年,横跨两个学期,前后共展示六次(启东四次、南通和苏州各一次),期间的试教多得已记不清多少次了,最后一次在慕卿幼儿园“学习《指南》活动”中展示,得到了南师大虞永平教授高度评价.教研室陆圣红主任一次次给予我们开放活动的机会,使我们有了不断优化这个活动的压力和动力,使教学活动一步步走向成熟,我们师徒二人在一次次的磨课中也收获颇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