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坚持每周练笔,即每周必须写一篇作文。在起始阶段,要对学生的“练笔”有所“点评”。点评要对症下药,语言要简短幽默,要以鼓励为主。当然,评语重点应放在技巧上,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及兴趣。每周练笔还培养了学生持之以恒的毅力。我常在学生的作文批改中写这样一句话“贵在坚持”。心理学认为:要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或者改变一个旧的习惯,必须设法使我们开头的力量坚决,尽量强烈,而且始终不要有例外,一直到形成习惯为止。学生形成习惯后,练笔之作,题材非常广泛,多是思想和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练笔不受作文形式的限制,这样学生就有机会表现自己,‘能及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写下来。多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也没有一般命题作文的“挤牙膏”、无病呻吟的现象。学生尝到了写作的乐趣,乐在写中,其乐无穷,写作能力自会提高。  相似文献   

2.
开放作文教学途径——作文训练三条线 1、日常“练笔线”(日记、周记、随笔等) 2、结合课文“训练线”(仿写、缩写、扩写、改写、写读书笔记等) 3、大作文——自由表达线  相似文献   

3.
为了全面落实新课标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扭转中小学作文普遍存在的“假”、“大”、“空”现象,反对作文概念化、成人化、模式化的弊端,开发智力,丰富情感,培养学生健康的写作个性和创新精神,语文教师要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写随笔。尽可能每天写一篇,如果某一天过得充实,可以写几篇。而有一天无话可说,也可以不写。因此。随笔具有灵活、自由、随便的特点,它是学生写好个性化作文的基础,也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相似文献   

4.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的重要研究课题,我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教学法,老师指导,学生写作,结果模式统一,内容统一,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束缚了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接着用“多写多练”方法,虽然解放了学生思想,对学生练笔有些好处,但字数上千,废话连篇,仍达不到写作教学的理想效果。近几年来,我以下水作文为突破口,探索提高作文教学的规律,真是受益匪浅。具体做法有如下五点:  相似文献   

5.
一、我对习作“自得其作”的理解 所谓“自得其作”,就是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获得作文的自由。一旦学生把写作文当做“交流”“表达”“随笔”“说心里话”的需要,“爱写”“我要写”就会成为必然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晚上放学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小练笔,题为“XXX,你真棒”,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身边的学习榜样。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想看看他们写得怎么样。看得出,学生在完成这篇小练笔时,态度是非常认真的。他们个个都用发现的双眼,  相似文献   

7.
乐燎原 《上海教育》2007,(11A):50-51
作文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外练笔,在中学生课外练笔的几种常见的有效形式中,不少语文教师更注重让学生坚持随笔的训练。随笔的训练被普遍认为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种有效形式,但随笔批改后的个别辅导这个环节似乎还没有引起语文教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基于此,我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认识和思考,以期能与同行共同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陶辉 《文教资料》2010,(30):77-79
作文教学中的课外练笔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课外练笔是语文作文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文章作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课外做好“采蜜集”,多写日记、随笔.手编“班级日报”等丰富多彩的练笔活动,创设练笔情境,激活学生的练笔情感,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颇见成效。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的“九义”小语大纲指出 ,小学作文要淡化文体 ,其性质是练笔。那么 ,如何指导学生练笔呢 ?在教学中 ,我尝试把“小练笔”引入阅读课 ,捕捉课文的练笔点 ,通过“授法→体悟→模仿→创造”这一学习过程 ,让学生从读学写 ,读写结合 ,实现了在阅读能力提高的同时 ,又切实加强了练笔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谈谈我的做法。一、品味课文句群 ,扩写。以课文的某些句群为内容 ,教师激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把课文描写的情景写具体 ,写生动。如《鸟的天堂》中写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时这样写道 :“到处都是鸟声 ,到处都是鸟影。有的站在树…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语文》2005,(4):52-52
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有的作文老师便在讲解作文知识之后,进行“下水”作文。教师不仅“下水”去作文,而且做成之后还要讲解自己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要讲出文章的某些地方应该怎么写和不该怎么写的“为什么”的原因;要讲出写作时“我是怎么想的”:在评讲作文时,可以和学生谈“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1.
羊刚 《教学月刊》2003,(6):38-40
一次全市范围的考试后,一位女生拿着自己的作文来找我。她有点委屈:“考试作文是不是凭运气的?我的作文没偏题,怎么得分比平时作文不如我的同学都低呀!”言下之意是,考试作文的命运取决于落到怎样的评卷老师手里,“写”得好,不一定“评”得高。这种想法在学生中很有代表性。于是,我仔细读了这篇阅卷老师评了43分(低于全市平均分)的习作,发现文章不乏可贵之处:(1)扣题紧。写对“苦”“乐”关系的认识,既不受提示语的限制,又切合题目要求,算得上“机智”。(2)情感真。从亲身经历中取材,不矫饰、不虚夸。(3)体验深。“苦”不仅需要…  相似文献   

12.
马明霞 《辅导员》2009,(12):39-39
鲁迅先生曾说:“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为了增加学生的生活和语言上的积累,我创设了“小练笔”形式,作为作文教学的补充,让学生通过平时的练笔去捕捉生活中的作文素材,呈现出个性的魅力,切实地提高了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 ,提高作文水平 ,增强学生素质 ,对于广大小语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而又头痛的事。如果仅靠每个单元一篇作文训练 ,学生作文水平很难有所提高。有的教师主张平时多观察、多读有益的课外读物 ,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而我认为提高小学作文水平的关键在于平时的“小练笔”。一、“小练笔”的必要性作文是学生观察水平、认识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综合运用与发挥 ,而小学生的见识和阅历都很浅 ,不能很好地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不能把心里想要描述的东西表达出来 ,这是小学生…  相似文献   

14.
“随笔”带动我的作文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里发表的四篇随笔,是周行同学读初一时写的。他以丰富的词汇、变化的句式、灵活的章法,表达了自己相当个性化的对生活的真切体悟,对人的细致观察,对历史的独特理解。一个初一的学生为什么能写如此有特点的文字?《“随笔”带动我的作文进步》给了我们答案。范永泉老师用“写随笔”的方法,彻底解开了束缚学生心灵的“八股”绳索,从而挖掘出了埋藏在学生身上的写作潜力。这种方法抓住了作文教学改革的“牛鼻子”,是打破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的一个“突破口”。范老师的改革看似简单,实则是以教学观念的转变为底蕴的。只要观念转变了,治标又治本的方法多的是。我们相信深圳不止一个周行,各地的周行就更多了。希望各个学校的老师、同学把你们那里的“周行”和“范老师”推荐给我们。  相似文献   

15.
作文批语:写作能力与生命培育的双重关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们开设语文阅读课的同时,要求学生每周写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亦称之为“随笔作文”)。也许因为是随笔,也许因为没有繁琐的写作框框的限制,绝大部分学生的随笔作文文笔生动,内容丰富。对随笔作文,我不作精批细改,但对任何同学的任何一篇作文,我都要视其内容、表达、书写等写下认真的批语。这些批语,有的三言两语,点到为止;有的洋洋洒洒,一吐为快。但无一不是情随文生,情溢于墨。让我始料不及的是,我的许多批语竟在学生中引起很大反响,有相当多的学生在我的批语之后,竟然又写下丰富多彩的“续批”。许多学生反映:发下作文之后,他们…  相似文献   

16.
小学生写作文时感到很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感到“无米下锅”,没有东西可写。二是有东西可写,但却描绘不出事物的形象,语言干涩,内容空洞,词不达意。要解决学生在作文中遇到的这些困难,就得从“小”字着手,指导学生写好小练笔。这里的“小”字是指从全局出发,根据作文训练的要求,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作文单项训练,根据某一知识点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从而达到强化某一知识点和能力,提高学生作文整体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随笔作为学生课外自由练笔的一种形式,因其形式的自由和内容的随意而备受学生和语文教师的青睐.随笔训练能使学生爱写、会写、乐写并在写作中自觉地培养人文品格,从而改变作文教学现状.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课本从第六册起,除了在基础训练中安排作文训练外,还在一些课文的“思考&;#183;练习”后面安排“练笔”训练内容。如第八册教材就在第1、4、6组中各安排了一次“练笔”。内容分别是写一种植物、写一种动物、写一件事。“练笔”是一种新的作文训练形式,它的训练目的也同作文训练一样,  相似文献   

19.
小练笔作为作文教学重要的手段之一。受到很多老师和学生的喜爱,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看到种种形式的“失语”现象.小练笔不属于“语文”了。变成了大杂烩.笔者就此现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合川卓尔实验学校开展随笔化作文教学已有多年,通过教学实践,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从“写得出”向“写得好”迈进,由浅表件向深层次发展,由描述人物外表逐步深入到挖掘内心活动,陈维老师六年级的一堂随笔化作文课,贯穿了这一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