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从历时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CCL语料库,重点考察"脚"和"足"的词义演变过程与动因。发现:第一,"脚"最早出现于篆体字中,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发生扩大,词义辐射范围扩大,从指称身体部位逐步转移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乃至文学中。"足"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但至今词义变化不大,词义基本局限于身体部位与物体支撑物及物体的基础与下部三方面;第二,二者词义于汉发生重叠,到唐"足"的大部分词义被"脚"覆盖,"脚"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变;第三,隐喻的象似性在二者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看到话题“汉字的联想”,我首先想到的是“路”字,“路”的结构给我以这样的启示:左边是个能够翻高山、越峻岭,足以踏碎荆棘坎坷的“足”;右边是个能够代表千万个“个体”,足以包容无数个“单一”的“各”。古人造“路”字时作何想,我们实在难以清楚具体的知道。不过,就其结构来看,的确是很有意义的——把“足”放在前头,是否告诉人们:“路”,首先是靠人的“脚”踏出来的,如果不奋力举“足”,踏破那重重的艰难险阻,仅仅凭借心驰神往、想入非非是永远到达不了目的地的;把“各”设置在后边,是否意在说明:支配“足”的每一个“个体(各)”,因其…  相似文献   

3.
敦煌、吐鲁番累计出土随葬衣物疏62件,其中20件随葬衣物疏文中载有"脚靡((足靡)、(月靡)、米)",并与"履"或与"靴"或与"鞾"共同书写于1件随葬衣物疏上.对于"脚靡((足靡)、(月靡)、米)"曾有学者进行过研究,认为是"护脚布",或称"脚披".对此,我们有不同看法提出来供学术界讨论.  相似文献   

4.
作家声音     
正周大新认为作家不能为改编而写作周大新日前做客人民网文化频道时说。"作家对电影电视改编,应该持支持的态度,但是不能为改编而写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可以说,"脚踩坚实的大地,为人民书写"是作家创作的责任与使命。对此,周大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作家,不要忘记养育我们的土  相似文献   

5.
十、鸡图同笼(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一)思想方法解读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原题的数据为鸡兔头35个,脚94只.<孙子算经>上有两种解法.介绍的都是如何筹算得出结果.其中第二种方法很巧妙,"上置头,下置足,半其足,以头除足,以足除头",一除一减解决问题.教材"阅读资料"中介绍的"抬腿法"事实上就是这个思路.  相似文献   

6.
[模拟题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些我们都非常熟悉的关于探索"路"的名言警句,曾经给了我们多少勇气与感动。我们每天都要走路,有的平坦,有的坎坷,有的通畅,有的曲折……路,有看得见的  相似文献   

7.
    
"路",篆书作"■",我们当然看成形声字了,肯定是"从足各声",有同声旁字"洛、络、赂"等为证。谁承想,甚为权威的《说文》竟说"从足从各",那就是会意字了。应该说,这有它的道理的:"从足"自然不用多说,就看"从各","各"  相似文献   

8.
“膑脚”、“断足”作为孙膑所受之刑的不同说法,词义应该是相同的.战国时“膑”已由挖去膝骨转指刖(断绝之通名),“脚”、“足”又在表示人体下肢一义上重合,所以“膑脚”、“断足”只能解释为刖去下肢。“膑脚”谓挖去膝骨的旧说忽略了膑刑的变迁,而李乔先生“把脚砍摔”的新说又忽略了“脚”古今词义的差异均非的解。  相似文献   

9.
<正>"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那根拉的海拔达到了5190米,空气稀薄。然而,对于勇者来说,这里没有禁区!只要我们敢于尝试,就能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小好奇)那根拉,特指那根拉山口,是翻过念青唐古拉山去纳木错的山间通道,属于号称"生命禁区"的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口。这里的海拔达到了5190米,空气稀薄。  相似文献   

10.
正【课例】师:上节课我们读了一个故事,名字叫——生:(齐说课题)会走路的树。师:(板书课题)“路”字我不会写,谁来帮帮我?生:是足字旁的路。师:为什么是足字旁?生:因为走路要用脚走。师:怪不得有人说:千里之行——(生接:始于足下),敢问路在何方?(生接:路在脚下)师:树也没有脚,怎么会走路呢?是谁糊里糊涂把它当成树了?生:是小鸟!  相似文献   

11.
运用欧姆定律要做到"对应".就是说,只有对于同一导体(或同一段电路)、同一过程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才能代人欧姆定律的公式.为了做到"对应",常常采取加脚码的方法,对于同一个导体(或同一段电路)上的各物理量运用同一个脚码,例如某导体的电阻用R1表示,它的电流、电压分别用I1、U1表示,电阻R2的电流、电压分别用I2、U2表示,在书写欧姆定律的公式时,也要做到"对号入座",即I1=U1/R1,I2=U2/R2等.同理,对于同一个过程也要用角标将它们加以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12.
要开学了     
妈妈说明天我们要去买点开学用的东西。"什么东西?"爸爸问。"很多东西,"妈妈说,"比如说,新书包,新笔袋,还有新鞋子。""又买鞋?"爸爸嚷嚷(rānɡ rɑnɡ)起来,"怎么可能嘛!他吃鞋啊!""不。不过他吃菜长大,"妈妈说,"他长大了,他的脚(jiǎo)也跟着长大。"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数组解鸡兔例1 鸡兔同笼共30个头,84只脚.鸡兔各多少只?解每只鸡1个头,2只脚,排成数组(1,2)来表示.同理,兔=(1,4)表示每只兔1个头,4只脚.鸡的总数乘(1,2)得到鸡头和鸡脚的总数,兔的总数乘(1,4)得到兔头与兔脚的总数.二者相加得到鸡与兔的头总数与脚总数,我们的目标是让总数等于(30,84).解法1 先用30只鸡得到30(1,2)=(30,60).离目标还差(30,84)-(30,60)=(0,24).  相似文献   

14.
"能""会""可以"在表示"能力"义时各有自己的分布范围和语义侧重点。句法上,表示能力的"会"前面可以加范围副词"只/仅",而"能""可以"前面加"只/仅"表许可义,不表能力义。语义语用上,"能"表示的能力是受限定的,"会"表示的能力则有"通性"的性质,而"可以"表示的能力强调客观上无妨碍。  相似文献   

15.
从共时层面来看,"足"和"脚"的所指实体具有同一性,但"手足"和"手脚"的语义内涵却并不完全一致,这与两词在历时层面中的语义演变休戚相关。具体来看,"手脚"和"手足"最初凝固成词时的词汇意义都是用以表示"举动、动作",但语义的进一步抽象则是沿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展开的,这可以归因于二词语义联想机制的不同。此外,认知因素、参构语素的感情色彩以及所在结构的构式意义等都会在"手足"和"手脚"语义演变过程中发挥作用,从而形成二者在部分义项上的迥然有别。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有时会站在岔路口,面临选择。《散步》中,"儿子"选择有意思的小路,而"我"为了母亲选择平顺的大路。《未选择的路》中,"我"选择了一条荒草萋萋、人迹更少的路,虽然一直怀恋着那条未选择的路,但绝不回头。《故乡》中,鲁迅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告诉我们也可以选择一条从未被开辟的路,自己去创造。  相似文献   

17.
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 再次,我们每天要问,是"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工作的好坏对我们的生活、学习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我对于工作也提出几点意见,以供大家参考. 第一点最要紧的,是要"站岗位".各人所负的责任不同,各人有各人的岗位,各人应该站在各人自己的岗位上,守牢自己的岗位,在本岗位上努力,把本岗位的职务做得好,这是尽责任的第一步.我最近在想,人人应该有"站岗位"的教育.站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教育自己知责任,明责任,负责任——教育着自己进步.  相似文献   

18.
17岁的最后一天,在318国道上度过,这是我西藏骑行之旅的第十天,而十天之前,对于车对于路,我还完全是个小白。身上没有钱,早上八点过,我们在红龙乡咽了两个馒头、几口咸菜就出发了。抵达理塘时天色尚早,十点多,我们进城取钱觅食。难受的是,在去取钱的路上有好多好吃的,但是没有钱我们只能咽口水叫骂着骑车与美食擦肩而过。"世界第一高城"对于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大概就是带给了我们这几天油水最足的一顿饭,而且物美价廉。  相似文献   

19.
词语贴士     
功夫和工夫:都是名词。都读gong fu,"fu"读轻声。都具有以下意思:1.表示占用的或空闲的时间,如"花了三天工夫(功夫)才干完"、"忙得连写信的工夫(功夫)都没有"。2.  相似文献   

20.
许勇 《江苏教育》2014,(9):72-73
<正>我国古代有一趣题: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四句话的意思是说有若干只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问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几只兔?这就是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解答这类题目一般用"假设法"来求解。如果假设这35只全是鸡,每只鸡有2只脚,35只鸡就有35×2=70只脚,但实际上有94只脚,相差94-70=24只脚。这是因为把兔看成了鸡。我们知道,每把一只兔看成一只鸡就会少4-2=2只脚,那么把多少只兔看成鸡就能少24只脚呢?这样,就可以求出兔的只数是:24÷2=12(只),则鸡就有35-12=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