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如何通过批判性讨论合理解决正反双方意见分歧是语用论辩学的核心问题。但在现实论辩话语中,论辩者不仅要遵守合理性标准,还会努力通过修辞策略使论辩结果对自己最有效。鉴于此,语用论辩学近年来逐步尝试修辞维度的理论拓展,提出了"策略操控"概念及其分析方法。以策略操控概念为核心的语用论辩学拓展理论凸显了论辩者为实现论辩合理性和论辩有效性的微妙平衡而在潜在话题、受众需求和表达手段三方面的运筹帷幄,对法律、政治、医疗等交际领域的论辩话语实践均有较强的解释力和应用价值。后续研究应在哲学、理论、实证、分析和实践五个层面上深入探究策略操控现象,并进一步完善其语境分析、修辞分析和谬误识别标准。  相似文献   

2.
科学修辞解释对修辞性和语境性的持续关注,使其与传统科学解释产生了一些区别。作为独立的研究方法,语境分析法能够弥补修辞分析法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将问题的解答过程置于一种可交流和可表达的语境基底上,并最终通过修辞分析法与语境分析法结合的方法论结构,给出一种有理性、有理由、有效用的科学修辞解释。这些研究表明,语境在科学修辞学范围内有着巨大潜力,同时体现了科学修辞学与语境论结合研究的趋向。  相似文献   

3.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提出诉讼请求,需要提供相关的事实材料,证明自己的请求成立,被告反驳诉讼请求,也需要提供相关事实材料,法院对争议事实需要了解、分析,都需要根据证据做判断。实践中证据的合法性认定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就民事诉讼中证据的合法性作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4.
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某一事物客观存在或某一主张成立的有关事实材料。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提出诉讼请求,需要提供相关的事实材料.证明自己的请求成立,被告反驳诉讼请求,也需要提供相关事实材料,法院对争议事实需要了解、分析,都需要根据证据做判断。实践中证据的合法性认定存在一些争议,本文试就民事诉讼中证据的合法性作浅显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如何理解科学与修辞之间的关系?从传统的科学与修辞二元区分观,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科学与修辞学的三大合流路径(包括修辞学的认知转向、建构主义科学社会学的兴起、科学哲学的语用学转向),科学与修辞之间经历了一次从二元对立到彼此融合的过程,但这融合过程并非完善,一系列方法论难题,特别是关于二者相互关联的机制问题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文章借用马尔切洛.佩拉的"科学的辩证法"观念,尝试性地提出了"科学的辩证模型",通过建构以"理由"为中心、以"争论场"为基础的新模型,以期对科学与修辞之间的关系进行新的阐释,并破解科学与修辞具体关联机制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6.
廖祥正 《天中学刊》2012,27(3):55-59
刑事证据能力包含三个要素:关联性、可印证性和合法性。关联性是指从逻辑上看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有实质性联系;可印证性是指从主观经验上看证据是对客观事实的反映;合法性是指从价值上看取证主体、取证程序和证据形式合法。没有关联性或可印证性的证据首先排除有证据能力,不论其合法性有无。可印证的关联性证据具有证明力,但是否具有证据能力还需看其是否合法。证据的"三性"具有不同质性和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7.
纵横家在外交过程中功利性目的很明确,言语有很强的针对性。在论辩过程中采用兵不厌诈等论辩手法、积极创设有利的语境、并运用类比、寓言等多种修辞手段。  相似文献   

8.
修辞是一种载意、求效的话语手段或艺术,修辞语境则依赖特定时空、事件、主体或其他背景实现对语言交际活动的理想效果的追求。法律修辞在功能上表现出社会功利价值趋势,这些目的的特性引导司法话语中法律修辞运用的情境性走向,本质上表征为一种论辩方式,力图实现法庭情境中对听众的说服,内在地包含了论辩进程中受到诉讼要求的约束,强烈的策略性和目的指向。  相似文献   

9.
在科学修辞的语境中,无论是科学修辞的主体,还是科学修辞的语言、科学修辞受众的态度和科学修辞的过程,都深刻地体现出丰富的辩证特性,正是这些科学修辞语境中的辩证特性为"好的"科学修辞奠定了扎实的辩证法基础和前提,从而也避免了科学修辞滑入科学诡辩或科学喧闹的泥潭中。  相似文献   

10.
考察所谓“不可通约性”问题,并试图借助意义和指称的概念对科学变革所做的说明进行分析和反驳。提出一种通过适当扩展了的“理由”概念理解科学变革的方式,而把有关理由、意义和指称的争论置于对科学变革所做的这种广泛的解释的背景之上。  相似文献   

11.
云红 《考试周刊》2011,(39):29-31
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成功因素之一是对修辞论辩的卓越运用。本文简要阐述修辞论辩的组成部分修辞——理性论辩、信誉论辩和情感论辩,对奥巴马访华上海演讲中的修辞理性论辩(归纳论辩、比较论辩、因果论辩、例证论辩)、信誉论辩(诉诸本人信誉的论辩、诉诸第三者信誉的论辩)及情感论辩(诉诸流行论辩、诉诸怜悯的论辩)进行文本分析,旨在阐释长期被忽视的修辞论辩在演说中起到的至关重要作用,彰显修辞论辩所具备的强大说服力。  相似文献   

12.
陈玫 《现代语文》2010,(2):84-86
评价修辞行为建构的对与错、好与坏,"适应语境"是重要的标准。表达语境差修辞往往是人为地、有意识地进行语境各要素的错位,形成了搭配上的不和谐,呈现出与"语境适应"论的背离。实际上,积极表达语境差,从表面看是对"语境适应"论的背离;从内在看则是对"语境适应"论的运用。在表面语境差中有着内在的对题旨的适应、对语体某一层面的适应以及对客观逻辑的适应。  相似文献   

13.
《理解 ,应该是双向的》是一个真实的辩论会记录 ,它反映出中学生和家长即席口头辩论的水平和思想认识的层次。我们知道 ,辩论场上最考验人的是反驳 ,最激动人心的也正是反驳和对反驳的反驳。《理解 ,应该是双向的》一文的反驳是比较精彩的 ,其中的一些反驳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用陈述法反驳。它是以事实为依据 ,用简洁的语言和一定的逻辑推理进行陈述 ,证明对方观点的错误。陈述反驳法在这篇文章中采用的比较多。如李雪松同学在第一场辩论中反驳罗凤英家长的辩驳 ,巧妙之处就在于陈述了大量的事实 :家长不让看电视、看小说、看报纸…  相似文献   

14.
《指物论》是《公孙龙子》中最难理解、最难解读的一篇。从几组关键概念出发,科学全面地审视文本含义,梳理其论证结构,不难发现“物”与“实”内涵上的差异,“指”与“非指”的互相关联以及“名”的确切含义;从主、客双方的论证过程看,主方对事物的认识更深、更科学,但论辩形式上却留下了偷换概念、混淆论题等逻辑缺憾;而客方的论辩没能辩清“指”的确切含义。  相似文献   

15.
朱小慧 《考试周刊》2012,(90):34-34
论辩,是观点对立的双方就同一问题进行争论.以说服或驳倒对方为目的的言语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论辩不一定要争出结论和输赢,重在语言的交锋。“胸藏万汇凭吞吐”,就能“笔有千钧任歙张”。论辩是开发学生潜力的“挖掘机”,它使学生与文本进行零距离对话.在虚心涵泳、感悟品味、言语交锋中提高感悟水平:论辩是出现争议时的“缓冲剂”,它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能纠正一些偏激想法;论辩是阅读平台上的“助推器”,有争论才有主见.有发现才有创新。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修辞的源流及其变化作了详尽的论述,并认为修辞这个词用法比较灵活,它的含义往往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具有多义性。从词性上讲,它可作动词用,也可作名词用。从含义上来讲,它有时指修辞活动,有时指修辞规律,有时指修辞现象,有时指修辞科学,有时指修辞方式。从修辞研究的对象来讲,修辞是篇、章、句、词的系统,修辞并不是“修词”,而是“修文”;当然它也包括修词、修句、修段。修文包括言语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非言语因素,如语境、语体、风格等。  相似文献   

17.
论案件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证据中蕴涵的案件事实信息的收集、运用、识别和认定都应当符合法律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诉讼中要突出案件事实信息的法律属性,必须强化民事诉讼中的原被告双方或者刑事诉讼中的控辩双方的具有对抗性的举证和质证、分析和反驳,同时,法官应着重审查原被告或控辩双方举示的证据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并对诉讼证据中蕴涵或留存的案件事实信息是否真实,以及这些案件事实信息是否就是证据事实,这些证据事实是否能够足以证明(即恢复或还原)案件事实,作为定案的根据等进行识别和认定。  相似文献   

18.
西方修辞学是研究话语如何在现实社会文化语境中产生效力的理论,剖析各种话语效用的内在机制,对实践具有很强的阐释能力。从修辞情景论、修辞人格、辞格与修辞关系的角度出发,揭示中国威胁论之“威胁”事实上是一个辞格而非实际存在,通过对辞格的运用,修辞者为人们看待某一个修辞形势提供了自己的视角,并通过修辞手段操纵受众观点。揭示了中国威胁论本身的修辞特征及其内在的修辞机制及西方修辞学为理解、阐释中国威胁论提供的新视点,以此反驳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19.
绿蓝悖论在科学哲学、归纳逻辑、形式知识论等领域激起了热烈而持久的讨论,沿着语言论、科学方法论、贝叶斯主义和知识论等路径形成了几十种解决方案。已有研究成果基本上围绕包含绿蓝谓词的绿蓝假说本身之"合法性"展开争论。这些方案认为谓词绿蓝不具可投射性,而包含不可投射谓词的假说是不可投射的,因此这些假说不可被确证,不能根据它们进行预测,从而悖论不会产生。这些方案在解悖技术上很直观明了,但在哲学说明和辩护上遇到极大难题,没有哪一个方案得到学界广泛承认。从确证的另一个关系项证据这一崭新视角来审视绿蓝悖论的构造过程,可以表明古德曼所断言的绿蓝悖论不成立,从而绿蓝悖论被消解;进而对该方案进行辩护,并利用证据路径上的新研究成果佐证绿蓝悖论和确证研究的证据转向这一指认。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言语交际的效果与言语修辞的关系角度出发,从明确论辩题旨、适用法庭情境、精心推敲词语、恰当选用辞格四个方面论述了言语修辞在法庭论辩中的运用。同时文章指出任何无视客观事实和法律法规,只是企图通过所谓修辞手段产生论辩效应,操纵听众,哗众取宠的做法,是法庭论辩的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