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美国国际空间站的经历与探索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设空间站是人类探索外层空间的重要步骤。美、俄、欧、日、加等国联合运营的国际空间站将于2010年建成,并延续到2020年。中国的载人空间站将于2020年升空。本文回顾了空间站的主要历史,概述了美国在国际空间站上10年(1998—2008)的工作,分析了空间站可能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介绍了美国新政府对载人航天任务的新选择,最后借鉴国外发展空间站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我国研制空间站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是国际空间站忙碌的一年。11月,大家庆祝了人类连续20年登上空间站,到目前为止,空间站已经接待了242人,3000多项科学实验。在过去的一年里,研究范围从微重力中不断增长的萝卜到在空间站上捕捉360度生命镜头,到监测我们的星球。在这一过程中,诞生了许多空间站科学图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一看吧!  相似文献   

3.
组装太空站     
际空间站是世界航天领域最大规模的科技合作项目,也是航天史上第一个由各国合作建设的载人空间站。世界各个在航天方面有实力的国家都参与到这个国际航天项目中来,其中美国、俄罗斯是主导国家。为建造国际空间站,美国已经进行了多次航天飞机发射,如“奋进号”航天飞机,曾为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安装加拿大研制的机械臂,这个19米长的机械臂将承担空间站今后建设任务中的许多重活,大大减轻了宇航  相似文献   

4.
回谷 《今日科苑》2011,(20):68-71
现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器之间的空间交会对接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了。为了建造国际空间站,1994~1998年,美国航天飞机曾9次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对接飞行,送美国航天员到"和平"号上工作,以取得航天飞机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经验以及美国航天员在空间站上长期生活和工作能力,降低建造国际空间站的技术风险。  相似文献   

5.
沈羡云 《百科知识》2011,(21):14-15
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在人类探测宇宙的历史中,3个航天大国各自经历了不同的载人航天历程。苏联/俄罗斯经历的是:载人飞船(东方号、上升号、联盟号)→自己建造的空间站(礼炮号、和平号)→国际空间站。美国经历的是载人飞船(水星、双子星座、阿波罗)→航天飞机→空间实验室(天空实验室)→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6.
太空中的家     
俄罗斯的和平号空间站在轨运行15年,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国际空间站目前正在组装。它们既是人类从事科学研究的空间实验室,远途空间飞行的中转站,同时也是人类在太空中生活的家。空间站与我们在地球上的家园大相径庭,由于所处的太空环境所致,使得空间站设计得像一件现代艺术作品,它与我们所想像的“家”相去甚远。地球上的家,为我们遮风避雨,而环绕在地球轨道上的房子却要为我们遮挡太阳风,还要经得起  相似文献   

7.
引言:上期,我们介绍了"人类太空行走的十六个第一次"、"载人飞船篇"、"宇航服篇"等相关内容。本期焦点,我们将介绍"国际空间站"、"火星探索"、"航天灾难"三个部分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正-273.149999999999℃,仅比绝对零度(温度是一个用来衡量粒子平均扰动的物理量,地球物质的绝对最低温度为-273.15℃,这也是物质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亦称为绝对零度。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绝对零度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达到)高0.000000000001℃。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正计划在国际空间站挑战这一极低温度。在未来的几个月里,他们的冷原子实验室(CAL)将被送上国际空间站,并在那里至少逗留3年。  相似文献   

9.
杨孝文  任秋凌 《金秋科苑》2010,(22):100-101
在我们探求“人类如何在太空生活?”这个问题的道路上,已经有着10年历史的国际空间站给出了我们答案。生活在绕地轨道面临着一系列严酷考验,多年的航天经验告诉我们,为了了解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实现自由航天的文明,我们仍有很多需要了解的东西。在此,美国媒体特意评选出在空间站上生活的十大令人厌恶的经历。  相似文献   

10.
海外传真     
<正>"猎户座"载人飞船首飞成功美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猎户座"于2014年12月5日完成首次试飞,并落入太平洋预定海域,它的成功发射被视为"美国航天的新起点"。此次测试目的为在距离地球5800公里的高度,即大约15倍于国际空间站运行轨道高度的太空中,检验飞船的基本设计性能。这是自1972年"阿波罗计划"结束42年以来,人类首次将载人级别太空飞船发射到远超近地轨道的深空之中。地球表面首次发现彗星尘埃日本和美国的联合科研小组在从南极钻取的冰中找到了彗星尘埃颗粒,这是首次在地球表面发现  相似文献   

11.
正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常常会出现对人类很有帮助的机器人。现在美国宇航局要把科幻小说和电影中这些神奇的机器人小伙伴变成现实,并且让它们在国际空间站替代人类完成一些任务。20世纪90年代,在国际空间站的建设过程中,有人提出用人形机器人帮助空间站中的宇航员。这听起来或许有些不现实,因为国际空间站的工作区域是根据人类的活动而设计的,所以,在地球上能发挥很大作用的各类机器人到了这里可能反而非常累赘,甚至会阻碍宇航员的活动。但是如果真能制造出人形机器人,那么在太空执  相似文献   

12.
<正>最近,在国际空间站执行任务的6名航天员显示出了种菜方面的才能,他们在空间站种植的生菜喜获丰收。美国东部时间8月10日上午11时15分,航天员首次品尝了他们在太空种植的紫叶生菜,在空间站上从事了一年研究工作的凯利说:"味道好极了。"他一边说着,一边拿起小瓶的浓橄榄油和香醋倒在生菜叶子上调味,就像平常人们把番茄酱和芥末倒在热狗上一样。科学家把这一舌尖上的味道视为人类向火星发射载人飞船进行探测迈出的重要一步。太空农场基地国际空间站是目前长期载人飞行的唯一航天器。全站总质量约为400吨,桁架长108.4  相似文献   

13.
特殊的马拉松赛2007年4月16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举行了一场人类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马拉松赛——天地马拉松赛,在天上的是远离地球210千米国际空间站上的美国女航天员苏尼  相似文献   

14.
科技快递     
把尿液当水喝国际空间站宇航员不久前开始饮用由他们的尿液、汗液等循环处理制备的水,这在人类太空探索历史上还是头一回。这种特制水是由美国宇航局研制的水循  相似文献   

15.
这是太空中的宇航员头盔映照出的艺术世界,里面一个明亮的椭圆球,那是地球,这个头盔里还有国际空间站的标致,连宇航员的胳膊拿着数码相机正在拍摄这幅照片的动作也被头盔映照了下来。其实从距离地面400千米的国际空间站上观察,地球还是一个很庞大的大圆球,  相似文献   

16.
正当人们还沉浸于进入2016年的欣喜中时,在头顶402公里外的国际空间站里开出了一朵花。这是美国宇航员斯科特·凯利在地面科学团队支持下培育出的一朵百日菊,它是人类在外太空培育的第一朵花。对于日夜照顾它的宇航员凯利来  相似文献   

17.
多太空旅游的巨大市场少人梦想着漫游太空,欣赏太空美景,体验失重的感觉。然迄今为止,太空旅行仅是寥寥几位大富豪能享受的奢侈品。2001年美国大商人丹尼斯蒂托搭乘俄罗斯的火箭登上了国际空间站,圆了到太空旅游的梦想,成为第一个到国际空间站的旅游者。此次旅游的花费是2000万  相似文献   

18.
尹怀勤 《百科知识》2009,(1):F0002-F0002
刚刚过去的2008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仅就航天技术来说,国内外就有多种引人注目的事件发生。其中之一即为国际空间站顺利地度过了10周岁生日——建设中的国际空间站已整整在太空运行了10个年头。作为人类迄今建造的规模最大的航天器,国际空间站目前仍是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相似文献   

19.
沈羡云  许箐 《百科知识》2009,(10):21-22
国际空间站是由欧洲航天局的11个成员国、美国、俄罗斯、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个国家联合筹建的,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庞大、设施最先进的人造天宫。自从2000年11月2日第一批长期居民进驻国际空间站以来,至今已有19批长期考察组到达国际空间站了,每批航天员在空间站上生活、工作约半年左右。此外,还有临时到国际空间站造访的各国航天员,以及一些付了高昂门票的“太空游客”。  相似文献   

20.
正太空没有水,空气稀薄到几乎没有的程度,在太空遨游的航天器的"皮肤"是不是可以保持素颜了?不再像在地球上那样,不"化妆"就会失去"高颜值",锈迹斑斑?还真不是这样,太空环境对航天器"脸面"的伤害还是很残酷的。举例来说,"和平"号空间站是前苏联建立的一个轨道空间站(苏联解体后归了俄罗斯),它是人类首个可长期居住的空间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